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脚印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脚印 > 文章

魏巍夫人刘秋华

时间:2018-08-12 09:25:24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 - 小 + 大

魏巍夫人刘秋华
 
六十六年前,魏巍一篇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了一个时代,从此,我们的战士有了最亲切的称谓。那一夜,刘秋华噙泪给魏巍斟满酒:“战士们该敬,你也该敬,因为你也是一名战士,也是一位最可爱的人!”

魏巍(1920-2008)河南郑州人。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37年奔赴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1938年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战斗在晋察冀根据地华北战场,曾任团政委等。建国后,历任总政治创作室副主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和军区政治部顾问以及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等职,是第一屇到第三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作品有《魏巍文集》12卷,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壮行集》等。诗集有《两年》、《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等。其中,长篇小说《东方》获第一屇“茅盾文学奖”、第一屇“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第一届“人民文学奖”,《地球的红飘带》获“人民文学奖”、“人生路标奖”,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刘秋华(1925-2017),河北安平人。1941年12月入党,曾担任村青年抗日先锋队妇女队队长、村武委会自卫队指导员等。1945年参加八路军,任冀中军区前线报社收发员和三纵队政治部收发员。转业到地方后任北京市房管局、合营建筑公司党支部书记、幼儿园园长、北京军区高级步校幼儿园副指导员、北京市阀门厂组织科科长和保卫科科长等职。


最可爱的军嫂

建军节到来前夕,魏巍夫人刘秋华去世了,她的女儿致信《映像》:“我们的母亲,一位勤劳朴实的乡村女儿,在祖国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勇敢投身民族解放的抗日烽火,后来又跟随我们的父亲参加了八路军、解放军、投身打倒蒋介石反动派的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年轻的妈妈脱下军装,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将自己的一生深深融入在国家的命运之中。我们的母亲勤劳节俭,忠贞坚强,深明大义,任劳任怨,为国家为家庭,为亲人,为朋友,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一、战地三逢成婚恋
月亮照着战壕
忍不住将你思念
谁叫我在织布机旁将你遇见
谁叫那琐碎的日子 
在我们的身边流过 
说不清为什么 
今夜我特别想你
想你呀 和我的老解放区
想起你们妇女抬担架吃力的样子
头一回登台讲话的样子
在村剧团唱歌的疯傻样子
……

1945年,战火喉舌《晋察冀日报》,大版面刊登了这样一首清新浪漫的《塞外晚歌》。诗来自绥远前线,作者是早已闻名边区的“诗战士”魏巍。25岁的魏巍第一次在诗中公开表达了自己的初恋情。
他和她第一次相见,是在1944年的春节。魏巍和两位战友一起来到安平县报子营村。采访被誉为冀中“子弟兵的母亲”的李杏阁大娘。抗战期间,李大娘在自家地道里共掩护和护理过八路军70多名伤病员,与戎冠秀一样闻名晋察冀边区。魏巍还未走进李大娘的家,远远就听见了织布声。跨进大门,只见一位姑娘坐在织布机前一丝不苟地穿梭织布。见有八路军来了,姑娘放下织梭,笑吟吟站起身,又是搬杌凳,又是倒开水,然后跑出院子 ,把正在村里发动群众做軍鞋的李大娘找了回来。看着那俏丽淳朴的面庞,望着那麻利干练的身影,同去的战友告诉魏巍,这姑娘是李大娘的堂孙女,名叫刘秋华,今年19岁,有3年党龄,是青年抗日先锋妇女队长、武委会自卫队指导员。
他和她第二次相见,是在初次见面的几个月后。魏巍所在的部队转移到报子营村,魏巍恰巧被安排住在刘秋华家里。在这段时间里,魏巍进一步了解了刘秋华。这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为了摆脱苦难的生活,刘家和村里其它人一样信过天主教。然而,信教并未改变不幸的命运,刘秋华有三个弟妹相继因贫病夭折。“七七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踏进了冀中平原,法国神父来村里安抚信教群众说,日本人不杀信教的。然而,鬼子“扫荡”进了村,村东头一个刚刚结婚的信教青年守着媳妇没有跑,鬼子把他拉出人群问:“八路军在哪里?村干部在哪里?武器在哪里?”他哪里知道这些。最后,鬼子残忍地把他杀害了。神父又来绕圈解释:“日本人杀人是有罪的,我们是无罪的,天主用一把大扫帚把没有罪的人都扫上天去了。”过了两三天,神父被日本鬼子的残暴吓跑了。教堂也散了。刘秋华的父亲就是在敌人的“扫荡”中被鬼子杀害的。1937年底,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八路军从山西过来了。建立了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敌后第一个抗日民主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冀中人民,看到了八路军出生入死打鬼子,一心一意救中国,认识到共产党才是救星。从此,报子营村的老百姓就再也不信教了,只相信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的共产党。报子营村成了八路军的堡垒村。刘秋华家成了八路军的堡垒户。失去了父亲,刘秋华14岁时就成了这个堡垒户的顶梁柱,里里外外的一把手。在家里,她挑水、洗衣、做饭、织布、下田耕种,什么都干;在村里,她参加了青抗先、妇救会,挖地道、做军鞋、洗军衣、洗绷带、慰劳伤病员、唱歌练兵、组织识字班、安抚烈军属等,样样争先。经受了战争的锻练和考验,16岁的刘秋华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

他和她第三次相见,是在冀中军区前线报社。此时,刘秋华和弟弟先后参加了八路军,弟弟牺牲在反“扫荡”战斗中,她被分配到报社做通联工作。她和魏巍虽同在一个军区,但魏巍随部队总在前方。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的当天,上级命令魏巍火速赶往七分区。正是“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日子,而刘秋华的家乡正属七分区。她也要探亲报喜,于是,一对青春男女披星戴月踏上回乡的路,欢天喜地走了整整一夜,直到东方大亮。为此,魏巍写下了散文《在银色的晨曦里》,为历史记录了那个无人入睡的狂欢之夜。

1946年3月19日,在平绥线一个叫下花园的车站,部队为魏巍、刘秋华举行了热烈而简朴的战地婚礼。1947年春节后,刘秋华生下了大女儿。而此时的魏巍正随着部队攻打石家庄。直到三个月后,部队休整,魏巍才抽空赶回来看了女儿一眼,又匆匆上了前线。刘秋华见不到魏巍的面,只看到魏巍一篇篇“枪杆诗”、战地通讯和着捷报飞。刘秋华也是抱着孩子急行军,哪里胜利哪里就是家,一场大捷才能换来一次小团圆。1949年,魏巍担任骑兵团政委,进军宁夏,随军的刘秋华生下了二女儿,自己照料自己喝了一个月的粥。

进了北京城,魏巍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刘秋华和孩子们才有了一个安定的家。刘秋华从部队转业到工厂工作,心甘情愿地当起魏巍的家庭“勤务兵”。然而,和平的日子没享多久,朝鲜战争爆发了,魏巍跨过鸭绿江再一次冲进炮火连天的战场。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魏巍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那天,刘秋华正好到车间办公室办事,发现人们都在读报纸,有人甚至边读边擦泪,她接过报纸把文章一字一句读完,也已是泪流满面。她深深地为志愿军的事迹所感动,同时也为丈夫而骄傲。其时,魏巍刚从朝鲜前线回到北京。文章见报的当天晚上,刘秋华特意买了一瓶酒,执意要敬魏巍一 杯。魏巍说:“要敬也该敬我们那些战士啊!”刘秋华哭了,她说:“战士们该敬,你也该敬,因为你也是一名战士,也是一位最可爱的人!”

二、同志战友贤伉俪
一身戎装写军魂,一辈子书写革命情的魏巍,有关自己家庭的笔墨最是吝啬。直到2008年,年高88岁的魏巍出版最后一部文集《四行日记》,才对读者公开了《塞外晚歌》里女主人公的名字,在书的第一页第一行写道:
夜十一时由京乘车赴朝。秋华送别。她在人们面前似乎很不好意思向我招手,可终于向我招了招手,然后跑去了。
日记中的刘秋华,与诗中英姿飒爽、热情奔放的革命女性,判若两人,全然一个青涩女性了。何以如此?因为刘秋华早已成了军嫂----魏巍夫人。
魏巍的日记写于1952年初夏,记述的是他第二次赴朝鲜前线,在北京车站月台上的情形。自从发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一夜闻名天下知,成了众星捧月的人物。月台上为魏巍送行的人多是将星首长,自卫队指导员出身的刘秋华只能在灯火阑珊处怯怯地向魏巍招个手。作为妻子,她要为上前线的丈夫送行;为什么“跑去了”?作为母亲,赶紧回家照顾两个学步的孩子。
婚后六十多年,刘秋华一人操持家中所有的琐事。魏巍全身心扑在工作和写作上。从来不问柴米油盐酱醋茶,甚至不知道孩子读书上几年级。刘秋华对孩子们要求严格,两个女儿高中一毕业,就安排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然后参军、转业、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儿子高中毕业后,报名参了军,复员之后坚持自学、考上了大学新闻系。子女婚礼都非常简朴,两个女儿结婚那天,买条裤子,买双鞋,然后把新女婿和亲家请到家里吃顿团圆饭,就算把喜事办了。儿子结婚时,由于儿媳家在外地,他们干脆连两家的团圆饭也省了,让当新娘的儿媳炒几个家常菜,然后请魏巍一个来访的老友讲几句鼓励的话,就算新娘子入门。一切为了魏巍。刘秋华不仅照护着一代人,照护着两代人,而且一直照护着三代人。

刘秋华肩起所有家务,千方百计为魏巍廓清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每当魏巍萌生出写作冲动,刘秋华总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鼓励着,夫唱妇随就像战争年代一样,前方打胜仗,后方支前忙。

仁者乐山,“惟仁者能爱人,能恶人。”魏巍的"最可爱的人“不仅在战士中,工农兵大众里还有着许多需要他帮扶的“最可怜的人”。凡来登门,都要刘秋华来迎送。迎送也是需要精神和物质支撑的,给魏巍一人做好可口的小灶饭,她便带着全家吃“素什锦”的大锅饭。省吃俭用,为的是不能让生活困难的同志空手而归。照护了“最可怜的人”,还要应对魏巍认定的“最可憎的人”。一生爱憎分明的魏巍,经历了更多的世态炎凉,刘秋华爱之所爱,憎之所憎,为他遮挡着明枪暗箭。“文革”期间,别有用心的人把电话打进魏巍的书房,问“你是火葬场吗?”刘华秋应声质问“你们家死了几个?”就像当年敢于短兵相接的自卫队队长,泼悍地为魏巍挡住一切糟心事。

晚年,魏巍高擎红旗争渡中流,遭逢徐才厚之流的揶榆和打击,直面“最可憎的人”,魏巍毫不妥协地笔伐之,刘秋华旗帜鲜明地口诛之:“解放后,是我们白手起家亲手建立起来的这些工厂呀!那时候,每个星期只休息一天,这一天还经常加班义务劳动,夏天大家挥汗如雨,搬砖头、抬水泥、盖厂房,中间休息时候,管后勤的人鼓励大家每个人两根5分钱的冰棍,我们国家的财富、国有资产是这么积累起来的呀!如今真是败家呀!”他们的唱和像当年一样,战士前方冲锋陷阵,妇女后方输送弹药。

他们是夫妻,也是同志加战友。在琐碎的日子里魏巍时常对刘秋华说着一句话:“我的创作一半功劳归你,如果没有你,就不会有我现在的一切。”

十八年笔耕不缀,1978年,魏巍创作完成了全景式反映抗美援朝伟大斗争的长篇小说《东方》,此书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魏巍将第一本样书赠给刘秋华,并在扉页上写道:
秋华:本书前后经十八年始完成,尤其下半部,得到你的支持,你的许多辛苦奔波,也都化作书的生命而存在。本书如对人民有益,也有你的一份功劳,正像我的其他作品一样,本书最后完成之时,这对你也是一种安慰吧!魏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离休后的魏巍要实现青年时代的梦想----完成一部歌颂长征的著作。魏巍策杖上路了,刘秋华陪着他在1983年、1984年两次跋山涉水实地走访,相携重走长征路。期间,历经摔伤和疾病等各种艰辛磨难。1987年,魏巍终于完成了史诗性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从此,伟大的长征有了诗意的新称谓。
世纪之交,《魏巍文集》十卷本出版了,魏巍在扉页写道:
秋华:这部文集,包含你相当大一部分辛劳,当它出版时,我不能不深深地感谢你。此处留下几个字做个纪念吧!
魏巍 两千年岁末。

三、儿女心中的父母
大女儿魏欣:妈妈把很大精力放在爸爸的生活安排上。因为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才使爸爸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文学创作,爸爸的所有作品都有妈妈的心血付出。妈妈对地位官职非常淡漠,评军衔制之后,以及后来邓小平再次恢复军衔制之后,妈妈仍然分不清几杠几星哪一个官衔大,哪一个地位高,不管是什么人来的,妈妈都一视同仁热情接待。妈妈一生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去菜市场都是挑便宜的蔬菜买,穿的用的全部从简,背心烂了照样穿,袜子破了一针一线缝补好。家里节省下来的钱,妈妈毫不吝啬地捐献给部队战士、支援河南办贫困生学校、支援河北老家办小学、接济烈士子女、志愿军老战士,接济生活困难的朋友、亲戚。正因为一生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同甘共苦患难的血肉联系,所以父母一生都在为人民鼓与呼!

二女儿魏平:尽其所有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些都不需要爸爸操心。每当受过帮助的人来表示感谢,爸爸都会满意地以赞许的目光看着妈妈。妈妈素来坚强,总是怕麻烦别人,多苦多累自己一人承担。妈妈不变的工作就是照顾爸爸和家人。爸爸的客人特别多,有时一天要来好几拨人。爸爸事情也多,许多事情都要妈妈相陪着去解决。那时妈妈俨然是一位高级指挥官,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爸爸的材料要妈妈收存,爸爸外出要妈妈陪伴,爸爸的客人要妈妈招待,衣食住行要妈妈照顾,一说要找哪个东西,妈妈马上就要把东西递上前。妈妈近60岁的时候还陪爸爸走长征,第一次长征路采访中,一天妈妈犯了心脏病没有去陪,爸爸的脚就陷进田垄的泥窝里,粉碎性骨折。妈妈埋怨爸爸工作起来不看路,百般自责地说如果她陪着就不会出这事。妈妈常给爸爸讲生活中的故事,不少写入了爸爸文章。正如爸爸所说的,妈妈的许多辛苦奔波都化做书的生命而存在了。

儿子魏猛:对全家,妈妈是拿出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来为每一个孩子操劳,等孩子们又有了孩子,妈妈又开始为第三代忙碌。每个周末,妈妈都紧张安排孩子们的接送,准备家庭聚餐的菜蔬。大家吃得高兴,妈妈心里就感到满足。妈妈的奉献是绝对无私的!咱们的家境还是很好的,可妈妈总是吃最差的,美味佳肴都是她不爱吃的,她总说肉发腥,鱼也有草味,又说吃甜的胃泛酸,总之,好的东西都是她不吃不用的!她的克已已经让家人所不能忍,也达到常人所不能。而她的内心非常善良,乐于助人,虽然克已甚严,施惠于人的慷慨也异于常人,她帮助了多少有困难的人啊!在家庭生活里,妈妈是模范。

儿媳王曼曼:我的公公婆婆都是贫苦人家出身,闹革命出来的,所以生活上就是节俭、自律、没有很多欲望。这算是他们的家风吧。乐善好施,帮助农民,也是他们的传统。婆婆省吃俭用,做公益倒大方舒爽。我公公的长篇小说《东方》出版,稿费到了,她按照公公的嘱咐,二话不说,全部拿出买了书都赠给战士们,一共1700套《东方》。公公在老家郑州市里有祖上传下来的两间平房,拆迁所得两万八千元,她拿出两万五千元捐给郑州当地刚刚兴办的黎阳学校。如果说魏巍家有什么家风,首先就是他本人的正直和宽容。公公对家里的事情一概不插手,只认一个领导,只有一个核心,就是他的妻子。我公公作为一个抗日战争时站在花黄河岸边,毅然决定终身报国、投奔延安的青年,青春立志跟着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他的人生境界人格品德在黄河边就凝聚了雏形,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各种锤炼让他成为一个正派正直宁折不弯的人。我一想到我公公,眼前经常出现的一个画面,就是小时候看样板戏《沙家浜》“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那一段,他的人品,就是我们这个家庭的家风的主旋律。

儿子魏猛:在大是大非面前,妈妈永远是原则的坚持者。面对巨大压力时,妈妈总是超出女性的本能勇敢面对,无所畏惧,这样的勇气给了爸爸精神上多么巨大的支持啊!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中共地下党的神秘送款人——清贫财神肖林

下一篇:从江青这张借条看廉洁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