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19 09:46:4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鲜为人知的毛主席时代的路遥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走了。27年前的今天,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以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而享誉文坛的作家路遥被无情的病魔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那个年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 曾几何时,小编还手捧一本《平凡的世界》难以释怀,为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也在经历着生活的苦难而深感慰藉,甚至为自己虽然是加班狗式的劳动但也能创造价值而把自己感动到哭。 于是渐渐地,我也想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爱上了平凡,爱上了生活的苦难…… 直到有一天,我知道除了平凡之外,还有一种叫做伟大的人生! 直到有一天,小编接触到毛主席一生的思想,才明白《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直到有一天,小编看到被遗忘的路遥的另一面——他是毛时代培养出来的! 路遥(原名王卫国),他1949年出生,可谓与共和国同龄。在他短暂的42年生命里,有27年是在毛泽东时代度过的,所以不管怎么说,也不管你愿不愿意提及,或怎样提及,这个时代都在他的生命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 一般人对毛泽东时代的路遥知之甚少。 1949年12月3日,路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受过很多苦。 而这样贫困的家庭,竟然出来一个大学生。 现在一提毛时代,仿佛只有穷和苦,这个已经成了回忆的惯性,但是这种叙述方式会遮蔽掉很多东西。 以路遥为例,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念书和劳动自然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以1949年前全国的文盲率高达85%到90%的情况来说,解放前像路遥这样的孩子成为文盲的几率是很大的,而到了毛时代,路遥不但念完了大队的小学,也上完延川中学的初中,1973年还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上了延安大学中文系。 路遥这一路求学的经历,清晰地展现了毛时代教育资源向农村和广大工农兵倾斜的特征,但这一点后来被有意无意的掩盖了。因此,当我们在看毛时代资料的时候,有时确实需要“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大致说来路遥属于非常关心时事、有很强敏感性的人,他的组织能力出众,写东西也很有文采,所以1966年以后,他跟着延川中学的红卫兵徒步到北京,还赶上毛主席第七次接见。后来又被推举为延川中学红色造反派第四野战军的军长。 1968年,路遥以群众代表身份被结合进延川县革命委员会, 并且担任了“革委会”副主任职务。 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他又以返乡知青的名义回到家乡劳动,不久即担任当地小学的民办教师。他还结识了梁家河的一位后来知名的知青,同住一个窑洞,彻夜长谈…… 因为在写作方面的才能,1970年路遥进入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宣传毛泽东思想,从事文艺创作。一些比较欣赏他的朋友,还让他加入县城的创作组,编文艺小报,写诗歌小说。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在路遥的经历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他的创作并不是从19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他在60年代、70年代就已经是很活跃的文艺工作者了。尤其是路遥的农民身份,在当时非常重视工农兵作为创作主体的文艺导向中,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可以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路遥和他的同道——延川县工农兵业余创作组在1970年共同编写出版过一个诗集《延安山花》,这个诗集当时引起了较大反响,广为流传,甚至在国外发行,印数达到28.8万册;据一个日本的路遥研究者安本实回忆,1970年代他在日本能够看到的中国文学作品,一个是样板戏唱词,另一个就是《延安山花》诗集,从这里也可见革命老区对文艺的重视程度。 还有一个例子,延川县的创作组1972年自办《山花》文艺小报,活跃于其中的群众性业余文艺创作引起了《陕西日报》、《人民日报》的关注,他们分别在显著版面进行了报道,其中被点名表扬的只有一人,就是路遥,因为在创作骨干中只有他是真正的农民,很能够代表群众文艺创作的意义。我们可以看看当时《人民日报》的措辞,感受一下当年文学评价的标准: “陕西延川县刘家圪崂回乡知识青年王路遥,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亲眼看到广大贫下中农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劈山修渠,改土造田,深受鼓舞和感动。他一边积极参加集体劳动,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搞创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写出50多篇文艺作品,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的ge命精神和为社会主义ge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多做贡献的精神风貌。他写的诗歌《老汉走着就想跑》、《赛上柳》、《走进刘家峡》以及小说《优胜红旗》等,已在地方报纸和陕西省文艺刊物发表。”。 后来,路遥进入延安大学,他还跟别的作者合写过长诗《红卫兵之歌》,赞颂毛主席指引下的运动。路遥在学校期间,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并在《延河》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 1973年10月,路遥到西安,参加了《延河》编辑部召集的创作座谈会。从这个时候开始,路遥有了接触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作家的机会, 有幸得到他们的直接教诲。接着, 路遥相继发表了《姐姐》、《雪中红梅》、《月夜》等一批短篇小说。 以上说的这些有点类似作家路遥的“发家前史”。 然而从路遥的成长经历来看,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在那个普及基础教育的年代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在那个大力倡导群众文艺的年代成为一个被鼓励的活跃的创作者,这都并不是负面的。可以想见,如果毛主席继续活着,路遥应该会在群众文艺方面大有可为,依然可能是迅速崛起的农民作家,依然可能以柳青农民小说接力棒的角色载入历史史册。 1976年路遥大学毕业,也是毛泽东时代结束之时。毕业后路遥被分配到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刊物《延河》杂志,成为一个正式编辑,后来又成为陕西作协的一名专业作家。 1980年发表反思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使之获得很高声誉的小说《人生》。 此后才有了《平凡的世界》。 后记: 记得上学时,小编读它的时候,很感动,就像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孙少平一样,被书中那个遥远而亲切的世界所吸引,自然地觉得那是一本让自己人格成长的励志好书。 时隔数年了,再翻起《平凡的世界》,文字、情节、人物一一如昨,然而我对它的理解已全然翻新。 对照现实,对照小说中虚幻的理想,小编最后只想说一句:路遥知马力,如果路遥活到今天,又能写出怎样的作品呢?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我党宣传战线上的无锡人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