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16 15:56:00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财经上帝视角 - 小 + 大
中小微企业数量占国内企业数量9成,是某某人最为关切的目标。央行发布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提到,“中小微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这一套“5、6、7、8、9”的论述(吹牛)证明了中小微企业的重要性。 中小微企业对我国经济很重要,没有这些企业撑着,经济肯定走不到今天。然而,国内中小微企业的真实能力却并不能撑起如此重任。 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只创造了50%多的税收,这说明多数中小微企业本身处于产业链中的价值洼地,其中,小微企业的这种特征更为明显。而符合用人多、收益低特征的是传统制造业。传统制造业最大的软肋在于核心竞争力不足,入行门槛太低,只要是个四肢健全的人都能做。竞争门槛过低的结果是竞争激烈,当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还能过得滋润,可一旦市场供需清苦逆转,悲剧就发生了。 在这轮大风浪中,中小微企业死伤不少,随着外部订单的萎缩,裁员、关门成为了较为普遍的情况,在部分地区更是成为了一种现象级情况。很多企业不得不举债维持企业运转。 截止2018年末,我国小微企业法人贷款余额26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32.1%;同比增长1.68万亿元,增长7.2%。 对比大型企业与中型企业变化可以发现,国内银行依旧偏向于向中大型企业发放贷款,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速明显低于整体水平。 同时,截至2018年末,小微企业法人贷款不良率为3.16%,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5.5%。这个数字无论是与中型企业贷款不良率比,还是与大型企业贷款不良率比,都是明显偏高的。 从中也可以看出为何银行不愿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不少小微企业的运作基本依赖于银行放贷。这种现状在现今也走到了尽头。 小微企业的贷款来源大多来自中小银行,因为大型银行的贷款都是面向央企或明星民企等风险较小的企业。而目前,中小银行原本的操作模式已经无以为继,本身面临被倒逼的改变。 继包商银行事件后,国内开展了一轮对于中小银行的摸底调查。结果显示非常不乐观,央行被迫拯救中小银行。6月14日,央行发布消息称,决定增加再贴现和常备借贷便利额度共3000亿元,加强对中小银行流动性支持,保持中小银行流动性充足。其中,增加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常备借贷便利额度1000亿元。中小银行可使用合格债券、同业存单、票据等作为质押品,向人民银行申请流动性支持。 今年4月份,中国审计署表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中部河南省的一些银行将其贷款的40%记为不良贷款,这是中国几十年来首次正式披露这么高的有毒资产率。 而6月份,审计署又披露,部分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风险未有效化解。3省部分金融机构通过虚假方式掩盖不良贷款1005.84亿元。23家村镇银行实际平均不良率4.94%,42家农村金融机构不良率超过5%。 很明显,国内的中小银行正面临着一场危机。央行虽然能短期内提供流动性,帮助其暂时度过难关。但核心问题不解决,中小银行向此类企业放贷的代价就是自己一起搭进去。 受国内资产荒+资金荒双重现象并存影响,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也走到了尽头。(注:资产荒意味着银行找不到良好标的放贷,而资金荒源自多数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而中小企业数量又很庞大,造成资金荒) 国内中小企业普遍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很多甚至都不能算是正规企业,类似小作坊运营。这类企业只能存活于产业链中的利基市场,亦或是遇上顺境。 如今,在双创的政策背景下,越来越多创业企业遍地开花。初创企业都属于小微企业,在银行融资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只能寻求PE/VC的帮助。所以,一年52周中,几乎每周在全国某个地方必定会有融资路演。为什么?因为小微企业缺钱,银行不给钱只能走其他渠道。 实际上,创业企业中,的确有少数企业真正在走技术创新这条路。但大部分创业企业并无实质核心技术,完全靠模式包装行走江湖。这类企业与现存的小微企业都有共同的问题,即竞争力不足。因此,这类企业几乎没有成长空间,如果他们能够成长,证明其业务被市场认可。而因为缺少竞争门槛,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尤其是在BAT的阴影下,没有核心竞争力注定灭亡。 另一方面,在新一轮改开背景下,小微企业所面临的是来自外部的竞争。进口产品涌入将加剧国内市场竞争,作为产业链中的弱势群体,面对成本战、价格战,小微企业是不具备抵抗能力的。 然而,新一轮改开又是川普所逼,开弓没有回头箭。未来,小微企业会受到冲击是客观事实。一旦小微企业撑不住了,就业也就稳不住了。 为此,产品质量成为了生命线。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唯有产品质量才是生存的唯一希望。而“质量”也恰恰是小微企业的软肋,国内的小微企业不同于德国、意大利那些小而精、小而美的企业,“质量”是国产货膝盖上中的那支箭。 如果发生小微企业大面积崩塌的景象,政府一定得出面救助。救小微企业就是救就业,就是救消费,就是救改开,就是救经济,就是救…… 与小微企业相关联的大量就业人群本身再就业能力不强,很难通过职业技能重塑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失业人群增加势必意味着消费萎靡,更何况眼下已经出现消费难以振兴的局面。 所以,摆在决策层面前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听从川普命令,大开国门淘汰国内落后产能,其中以小微企业受伤最为严重;放弃新一轮改开,全面对抗川普和北约,这又几乎是不可能的。 应对这个两难困境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拖”,不断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现状。这也就回到了前文所描述的问题——中小银行坏账高企,央行常常被迫救助。 央行方面的宽松政策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无限放水,因为本身需要承受物价上涨及人民币资产大幅度贬值的压力。 这也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允许部分中小银行破产!!! 2018年,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曾经公开表示,“也许未来某个时候,就会有一两家中小型的银行发生挤提、倒闭,这可能性是很大的”。方星海指出,中小银行的缺陷就是沦为大股东的自动提款机,资金被大股东四处挪用放贷或做房地产或支持政府项目,毫无风险控制可言。破产不可避免。 对于这个问题,2015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存款保险条例》就像是为当前处境做的提前布局。根据该条例规定,不超过50万元的银行存款都受法律保护,即使银行破产也能得到全额赔付。 这也意味着,决策层早就做好了最坏打算,到了救无可救的地步也就无须再救。这种布局也能视作决策层已经做出了选择。小微企业大批量的被淘汰可能成为现实。没有核心技术、不注重产品质量的小微企业除了靠坑蒙拐骗外,几乎没有出路了。 整个国内产业结构将发生一次巨大变化。位于金字塔底端的企业最好下场就是被整合,否则只有等待倒闭。因为他们想要再升级,从现在开始钻研技术已经来不及了。十年磨一剑,川普岂会再给中国十年。 现在的这批小微企业们保不住了。也许随着整体产业的转型,新的行业中会出现另一批小微企业,但那也是经过一轮洗牌后的事了。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上一篇:二月河死了,留下一地辫子……
下一篇:反腐进入养腐期,偶见一只小虾米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