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29 14:17:41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闲言 - 小 + 大
今年3月底,河南鹿邑县志成实验学校在建设学生宿舍楼时,发现使用了某水泥后,混凝土长时间无法凝固,遂举报至鹿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该局对该批25吨水泥抽样、封印,专车送往安徽省亳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验。检验报告认定该批水泥不合格,“水泥渣块的强度指标连国家标准的三分之一都达不到”。 学校发现劣质水泥,报告当地市场部门,后者请第三方检测,结论是不合格,到此,理论上应该就是追究责任、罚款和赔偿了。然而,现实中,却有新的发展。 有新的发展,是因为这批水泥生产厂家是山东枣庄某水泥厂。发现问题,并检测的是河南鹿邑县用户和市场监管部门,而责任者是山东枣庄某水泥厂,如此就让应该很简单的责任追究与处罚陷入了纠结之中。 按道理说,河南鹿邑县市场监督局也算是政府职能部门,有对水泥的检测结论,接着要对山东枣庄某水泥厂处理,有证据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啥会为难的呢?难就难在,这水泥厂是山东枣庄的商家,如果水泥厂不认可,甚至不接受河南鹿邑县的处罚,后者又能奈何? 当然应该有办法的。起码,山东枣庄当地的市场管理部门按照程序会配合执法,有行政部门出面,商家自然不敢硬性对抗的。可问题是,如果山东枣庄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不配合的话,事情就只能是纠结纠缠不已了。 事实也如此。河南鹿邑县志成学校还等着建设学生宿舍,无论是山东枣庄某水泥厂重新生产补救,或者给予赔偿,学校重新选择其它品牌水泥。可是山东枣庄当地市场部门就是没有处理,反而还要重新调查。也就是说,水泥厂所在地的政府部门,不信任河南鹿邑县市场监管部门和安徽亳州检测的结论,要亲自调查。 要知道,自始至终山东枣庄某水泥厂认为水泥是“合格”的。肯定的了,水泥出厂有相关部门的检测合格证,而且水泥已经发往其它地区,有且只有“我们厂的水泥永远没有问题”,才能继续生产经营,继续为山东枣庄当地贡献就业与税收,也为当地GDP数据增添亮色。如此,就有了近期当央视在河南鹿邑县志成学校调查时,山东枣庄当地派出的调查组也出现。 在未通知学校属地监管部门的情况下进行二次取样,很是让人诧异,而当央视记者对此采访时,自称是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干部的带队负责人表示,他不会回答记者的任何问题。尤其令人称奇的是,该负责人面对记者的镜头,忽然之间光有口型,可楞就是发不出一点声音来。 至于吗?如果山东枣庄当地对劣质水泥的结论不认可,完全可以到该水泥厂调查取证,起码将该厂的水泥送相关部门检测,取得第一手材料。如果与河南鹿邑县市场监管部门的结论不一致,随时可再安排检测。毕竟,河南鹿邑县当地已经将25吨水泥封存了。 只是这浩浩荡荡的来自山东枣庄的政府调查组,直接到达学校,显然就是也不信任鹿邑县当地。可问题是,面对不期而遇的央视,至少应该有足够的说辞吧。不是不接受采访,就是做出说话的样子,没有声音,显然,这调查组还是内心有鬼的。 水泥厂理直气壮地声称水泥永远“合格”,肯定也是有底气的。尽管面对着证据确凿劣质水泥的结论,依然不承认有问题,而且这水泥厂家能够“鼓动”当地政府机构组成的调查组重新检测,显然,监管的地方保护就是这水泥厂家的底气支撑。 水泥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水泥的合格就没有建筑的安全。而不合格的水泥能够出厂,能够挂上合格的标签,在市场上销售,甚至销往全国各地,只有水泥厂家的“能力”,恐怕是不够的。 更令人恐怖的是,当用户真的有证据来指证水泥的不合格时,水泥厂家不以为然。不以为然的底气,就是有官方的保护。说实话,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应该要求政府对商业企业有所保护的,但是保护并不等于“不计成本的徇私”。这种“不计成本的徇私”就很容易陷入地方保护主义的窠臼。 3月底发现问题,到如今7月底了,有第三方检测结论的劣质水泥问题,只是因为消费者与厂家分属两个地区,就成了纠结与有争议的事情。从这起事件可以看出,我国的地方保护是相当的严重,而正因为有地方保护的存在,才有了劣质商品的泛滥,有了山寨假冒伪劣的盛行。 商品合不合格,只应该有一个标准,这标准不应该因为不同的地方,而被打上各种标签。 志成学校修建学生宿舍的25吨水泥,“手都可以掰开”;山东枣庄调查组奔赴河南鹿邑县二次取样调查,似乎负责任;该水泥厂“水泥永远合格”,这一系列构成了我国地方保护的真实一幕。 本来很简单的一起商品问题处理,却因为浓浓的地方保护,而使得商家无所顾忌,即就是生产了劣质商品也是理直气壮。长此以往,又如何让合格的商品生存与发展呢?毕竟,劣币驱逐良币是市场规律。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