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瞭望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瞭望 > 文章

扶贫干部“大骂”贫困户,是明显的懒政甩锅!

时间:2019-10-31 10:52:05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段 阳 - 小 + 大

10月30日,《新京报》公众号发表了一篇署名“言立方”的短评,题为《扶贫干部“大骂”,能骂醒“装睡的贫困户”吗?》。短评说,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女干部李波“大骂”贫困户的视频,引发广泛热议。

《新京报》的评论认为,李波的言辞虽然有些刺耳,却是“恨铁不成钢”,因为有些贫困户“不思进取”、不愿意“勤劳致富”、“‘等靠要’思想严重”。因此,《新京报》的短评,是对李波的言论持肯定态度的。

李波的视频,笔者看了一下。李波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四十年前,吃不饱、穿不暖”,斥责群众“忘本了”。我们说,即便当下真有少数贫困户具有“等靠要”思想,这与过去生活好坏,恐怕关系不大,更谈不上“忘本”与否。更重要的是,四十年前的中国也是共产党领导,真的如李波所说“吃不饱、穿不暖”吗?这不是故意给共产党抹黑吗?总书记早就指出“两个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而李波作为公职人员,她一张嘴,就跟总书记的要求相抵触。

李波在视频中接着说:“现在多好,收庄稼不用交税,退耕还林有补贴,养老有保险,看病能报销,日子过不下去了还有低保,盖房子还给补助……”笔者听了就纳闷了,既然农民兄弟的日子这么有保障,还“扶贫攻坚”干什么?可见,当下农村显然不像李波描述的那样“美好”。再说,按照目前国家推行的“资本下乡”政策,到农村承包大片土地进行农业投资的资本家,国家也要同时给予大额的补助。对于这一点,李波为什么只字不提?

《新京报》的短评对李波的言论大加称赞。然而,笔者认为,对李波的这种言论进行宣传,极其不利于当下的农村扶贫工作。

首先,这样的宣传容易使人认为,当下农村大多数贫困户都是懒汉;容易使人认为,之所以出现贫困户,都是因为农民不爱劳动。这个结论,肯定不符合全国农村普遍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农村贫困户?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南方北方、东部西部农村自然条件有差距,另一方面是“改开”四十年来实行分田单干造成的。山西大寨、河北周家庄、河南南街村,其自然条件并非鱼米之乡,为什么就没有贫困户?就是因为坚持了集体经济、走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如果把贫困的原因都归咎为农民个人懒惰、“等靠要”,那就严重背离了事实。同时,也打击了一大片群众。

李波在视频中还说:“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想摘掉‘贫困帽’,但一些‘懒汉’却想守住贫困村的身份,还为此闹事。”其实,个别农民如此,何需少见多怪?君不见,已经脱贫的县、镇,为了继续获得国家的扶贫款,向国家隐瞒脱贫真相,这种例子,不是已经有很多见诸报端吗?

李波在视频中还对群众训斥说:“你们看看现在开着车的、住着洋房的,哪个不是靠自己的双手富的?”其实,这不能一概而论。现在农村里“开着车的、住着洋房的”,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像周家庄、南街村那样的农村集体里,农民富了,家里有了车、有了洋房,这种情况确实是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的。第二种情况是农村靠开煤窑、办工厂富起来的少数人,他们哪个不是靠广大农民工双手积累的财富而富起来的?哪个是靠自己的双手富的?第三种情况是沿海省份的农村、特别是城乡邻近地区的农民,很多人靠的是房子被拆迁而住上了洋房,或者用征地拆迁补助买了汽车,能说他们是靠双手致富的吗?

“改开”四十年来,全国农村的青壮年到城市当农民工,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儿,为国家发展贡献了青春,且经常受到城里人的歧视和欺负,还经常被老板拖欠工资,有些人受了工伤都得不到赔偿。目前,很多地方的农村都因为青壮年外出打工而“空心化”,只留下“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怎么能说农民不干活儿?如果靠双手能勤劳致富,哪个农民宁愿受穷?

其次,党中央几年前就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改作风”。而李波在视频中板着脸一副训斥的口吻,与公职人员、人民公仆的身份,是极其不相称的。既然是人民公仆、既然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就不应该板着脸训斥,不知道这位李波在家里是否也对她的父母采取这种态度。而且,李波抱怨“四十年前吃不饱、穿不暖”,就相当于在父母面前骂父母在自己小时候没有给自己吃饱、穿暖。同时,李波又说现在有补贴、能报销、给补助,似乎这些补贴、补助款不是人民血汗钱,而是某些人对群众的恩赐。李波暴露的这种思想,完全不符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说明她完全忘了初心。据《新京报》介绍,短评作者“言立方”也是基层干部。看来,基层有些干部确实需要重新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改作风”的要求。言立方在短评中还说,李波“这些看似骂人的大白话、大实话,其实是记挂民众才说得出来的”。我们说,如果真的记挂民众,那就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不是将所有贫困户都斥责一通。

“改开”之后在农村推行分田单干,其典型就是安徽的小岗村。然而,小岗村三十年未脱贫。2004年,上级派沈浩到小岗村担任支部书记。直至2009年沈浩积劳成疾死在工作岗位上,也未能使小岗村彻底脱贫。然而,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精神以及他与当地群众彼此建立的融洽关系,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也值得李波、言立方等基层干部好好学习。例如,沈浩在小岗村也遇到很多群众不配合他的工作。村里要修路,有人就把自家猪圈往外扩、挡住修路的地方;要给小学校建操场、要拆一些本来属于集体的房子腾出地方,有的人就占着房子死活不搬走。沈浩从来不训斥群众,而是耐心地做说服工作;自己说服不了,就请村里有威信的老人出来帮忙。由于小岗村多年推行私有观念,人心特别散。而且,某些村干部还对沈浩的到来持敌视态度,村干部开个会,有时都开不下去。沈浩在小岗村面临的复杂境遇,恐怕要比李波、言立方们在当今扶贫工作中所处的环境,艰苦很多倍。本文在这里不准备评价沈浩,只想说明一名基层干部应该持怎样一种心态。

我们再把话题拉回来。在全国的扶贫工作中,多数贫困户是“等靠要”思想严重吗?都像《新京报》的短评说的那样是“装睡的贫困户”吗?还是说只有极少数个别现象?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李波这个视频是否符合党中央的政策、是否值得加以宣传的问题。

或许,我们可以找到个别懒惰的贫困户。伟大导师列宁曾经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罗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的情况。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把握事实,如果所谓事实是支离破碎的和任意抽取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甚至连儿戏也不如。”用今天一句时髦的话说,你必须用大数据说话,而不能用孤例。

当然,李波不掌握全国的情况。但是,在你那个地方的扶贫工作中,即使碰到少数“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作为党的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也应该耐心地做思想工作,用好的、先进的模范去带动落后分子。如果一个地方多数贫困户都是“等靠要”,而且还像李波说的那样,互相攀比谁家得到的扶贫款多,并为此而互相争抢,那就说明这个地方的工作没有做好,就说明这个地方的扶贫工作肯定有不公平之处、肯定有群众不满意之处。现如今,农村一些真正的贫困户拿不到低保,而跟村干部关系好的一些有房、有车、甚至开着买卖的人,却吃着低保。这不是经常有媒体报道吗?退一步说,即使这个地方的扶贫工作真的没有不公平之处,也说明其中有很多不透明之处。

总之,需要反思的首先不是这个地方的群众,而是这个地方的干部。李波在视频中说,在他们那里,“没有任何一家想脱贫的样子,每家进去就是房子不修理、路不修理,房子漏雨,嘴巴张开就叫……”这就充分证明,该地方的工作存在问题,李波等基层干部首先要反思自己,而不是斥责群众。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40年前的1元钱相当于现在的多少?

下一篇:“考研热”的背后,我们到底在迷茫些什么?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