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09 16:51:03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侯雨亭 - 小 + 大
日前,知名生命科学家,北大教授饶毅实名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举报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裴钢等人学术造假的举报信在网络流传。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在调查核实此事。(综合近日媒体报道) 近年来,国内的学术圈并不清静,从年初的翟天临事件,到最近的一系列论文造假传闻,无一不在挑战着学术研究的底线。2019年7月,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徐承彬副教授被举报论文抄袭,后被调离工作岗位。10月初,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新进杰青高庆蕾教授被爆出涉嫌学术造假,其科研中的数据被发现存在PS修改痕迹。11月15日,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被曝18篇论文造假,论文实验图片有PS痕迹等消息在网上热传。大量的学术造假案例被频繁曝出,每次都能引发不小的舆论波澜,但群众的愤懑似乎并没有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反而助长了其蔓延的态势。 追根溯源,频繁被曝出且屡禁不止的学术问题离不开相关人员的腐败与失职。“利益链”的巨大诱惑使得学术圈内部环环相扣,模糊的学术评价标准以及学术监督体系缺位都间接显现出了学术诚信的漏洞。对于积弊已久的学术诚信问题,彻查有关造假行为,严厉打击学术造假,肃清学术氛围刻不容缓。 学术造假问题不仅关乎个人,还影响着整个学术圈的信誉与风气。科研工作者的初心是求真务实,更应遵守学术道德的规范。科学最重要的是“求真”而非论文发表,论文仅仅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倘若为了发表论文而弄虚作假,那么失去的不仅是某个人、某个研究机构的信誉,还会动摇人们对科学研究客观性、严肃性、可靠性的信任。并且,这种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行为更会给整个学术圈带来不良影响,引发其余工作者争先效仿。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科研工作者都兼任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是学生在学术研究道路上的指明灯,其学术不端的行为难免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导向。长此以往,学术造假频发,将严重损害我国学术界的风气与形象。 纵观国内的学术史,不难发现学术造假问题积弊已久,整顿学术圈也成了当务之急。对于近期曝出的学术不端案例,大量的调查结果至今还未有任何一个官方发表出声明或是处理结果。倘若总是嘴上零容忍,实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便会助长其不正之风。纵容学术造假,不仅让恪守诚信的科学家灰心,也令全社会气馁;容忍造假者,牺牲的是公众对真理和规则的敬畏,牺牲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 目前,我国已出台《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在科学家群体中引起高度共鸣。近日,教育部也在官网就“关于学术不端行为应与公民个人信用体系挂钩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完善了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的审核与处罚工作,为进一步向不端行为开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学术造假问题关乎着整个社会的学术诚信构建,需要法律、媒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抵制,用可行的制度防范学术不端的行为。有关部门要彻查严处“学术造假”,及时给公众明确的答复,也避免舆论猜测的进步一步扩大。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