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瞭望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瞭望 > 文章

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一盆浆糊”(上)

时间:2020-01-30 17:33:32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迎 春 - 小 + 大

现代西方经济学里经常用一些比喻,如“黑天鹅”、 “灰犀牛”、“怪圈”、“陷阱”等等。这里我们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现代西方经济学,就是“一盆浆糊”。

因为,在现代西方经济学里,没有一个科学概念,不仅不分主观作用和客观规律,也没有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等有关经济现象的科学概念。这种所谓的经济学,其目的就是掩盖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经济关系阻碍生产发展,掩盖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尖锐阶级矛盾,掩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一、没有生产的科学概念

概念是一切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研究不能从概念出发,但是,没有科学概念,也不可能成为科学。

“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特征。”现代西方经济学有的是现象的描述,形象的比喻和一系列数据、图表,就是没有一个科学概念,因此,用形象的比喻说它是“一盆浆糊”。

物质产品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们生活首先就得吃、穿、住、行,就要生产粮食、布匹、住房和交通工具等,不生产出粮食、布匹、住房等,人们就无法生存。

现代西方经济学里,没有生产的科学概念,只有“投入、产出”和“资源配置”等。

生产是指物质产品的生产,不包括文化、教育等所谓的“精神生产”。而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不仅把文化、教育等部门的收入列入“生产总值”之内,而且把政府、军队等政治、军事有关部门的收入也列入“国内生产总值”之内。可见,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生产”概念之混乱。

现代西方经济学所谓的“生产”,其理论基础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萨伊的:“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生产不是以产品的长短、大小或轻重估计,而是以产品的效用估计。”“萨伊这种不创造物质、只创造效用的观点,无限地扩大了生产劳动的范围——把赌博、嫖娼等活动也看成‘生产劳动’,十分荒谬。”(鲁明学等著《西方经济学说史概要》)

“……以西方经济学家萨伊的庸俗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不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部门,认为凡是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创造者,不管你是生产劳动者、资本家、总统或者妓女都一样。”(刘日新著《新中国前三十年关于计划经济的争论》)

正是庸俗经济学理论这种生产不创造物质财富,只创造效用;不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创造者的理论,才产生出错误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体系。按照这种理论,只要有收入就是物质生产,因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采用货币流通量进行核算。

按照《经济学》的说法:“投入分成三个部分:土地和自然资源、劳动、资本……资本由社会经济为生产其他物品而生产出来的耐用品组成。”(第39页)把资本说成是“耐用品”,就是把资本等同于生产资料。正如马克思所说:“……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所在。例如,他们说,没有生产工具,哪怕这种生产工具不过是手,任何生产都不可能……资本,别的不说,也是生产工具,也是过去的、客体化了的劳动。可见资本是一种一般的、永恒的自然关系”。(《马恩选集》第二卷 第88页)

萨谬尔森继承了西方经济学老祖宗的衣钵,把资本这样一种生产关系,说成是“耐用品”,把社会生产关系与自然关系混同,从而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永存与和谐”。

“资源配置”论也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生产的一种说法。

萨谬尔森等著的《经济学》被称为西方经济学的第三本教科书。书中的第一篇《基本概念》中就有《生产可能性边缘》一段(《经济学》第25-33页)。其中的图表把产品分为两大类产品:一类是消费物品,另一类是投资品。图表表现“各种生产可能性”,可以全部生产消费品,也可以全部生产投资品。这就是有名的“黄油”与“大炮”之间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按照再生产的过程,把产品分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这是科学的分类;而以萨谬尔森的《经济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把产品分为消费品和投资品。投资品是按照资本家视野的划分,不是科学的概念。

生产可能性边缘的图表之后,就是各种曲线:什么“平滑的曲线”、“斜率和线段”等等,按照这种理论,人们可以任意选择一种“组合”,可以全部生产黄油,也可以全部生产大炮,也可以既生产一部分黄油,也生产一部分大炮等等。总之,由人们任意选择。这种所谓的“生产可能性边缘”理论,表现出作者根本就不懂物质产品的生产。

物质生产首先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生产工具,才能够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生产黄油,不仅需要生产黄油的设备,而且要有生产黄油的原料,不是人们想“选择”生产什么,就能够生产出什么产品。所谓的“生产可能性边缘”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观演绎,完全不符合生产的实际。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萨谬尔森,居然能够写出这种经济理论,反映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荒谬和庸俗。这就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

二、没有生产力的概念

萨谬尔森等著的《经济学》(第12版)中,没有生产力的概念,有的是所谓“稀缺规律”,有所谓《生产可能性边缘》理论等(第25页)。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是: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于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

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当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时,是生产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生产的结果是产品,劳动者的劳动物化其内的产品。

马克思主义对于生产力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认为劳动者是生产的能动力量;而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者……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的器官。”“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么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劳动资料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比只是充当劳动对象的容器的劳动资料……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资本论》第一卷  第203页)

可见,马克思对于生产力、特别是劳动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关系的指示器;而生产力是物质产品的能力,是前人积累的结果,因此,生产力的物质条件,最终决定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性质。可见,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不可能按照人们的意志“选择”,而是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现代西方经济学在哲学上的这种根本分歧,决定了现代西方经济学根本不可能成为科学。

《经济学》中所谓的“稀缺规律”,也是由于没有生产力科学概念产生的错误理论。

《经济学》说:“如果资源是无限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就不会成为问题。”(第41页)这里的“资源”概念是错误的。

“资源   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地下资源;水力资源;人力资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5.北京  第1529页)按照马克思的话说,就是没有经过劳动“滤过”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无限的。稀缺的是物质生产品,而不是资源。

以能源为例。在生产力低下时,人们依靠残枝败叶作为能源;生产力发展了,人们能够生产煤炭,能源增长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们能够生产石油,能源更加增多了;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们能够利用原子能,利用的能量资源范围更进一步扩大。

自然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关键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越发展,能够利用的资源就越多。所以,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所谓“稀缺规律”是错误的理论。“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生产品,因为,生产品要受生产力的制约。总之,所谓的资源“稀缺规律”,不符合实际,是没有科学生产力概念的产物。

现代西方经济学有所谓的“资源配置”理论,即《经济学》中所说的“生产可能性边缘”理论,认为人们可以任意“配置资源”,既可以全部生产消费品,也可以全部生产投资品。这种理论的错误,也是因为没有科学的生产力概念造成的。

生产什么产品,首先是受生产力的限制。具备什么样的生产力,才可能生产出什么产品。当前我国还不具备生产大型民用客机的生产能力,就不可能生产大型民用客机,人们不能任意“选择”。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心主义,与没有生产力的科学概念密切相关。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有生产力的科学概念,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所谓“稀缺规律”、资源配置理论等,表明它根本就不懂生产力。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武汉八君子,怎么就成了传奇?

下一篇:“愿革职以谢天下”?周市长漏掉了主要问题!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