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瞭望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瞭望 > 文章

粮食——秦赵长平之战的决定因素

时间:2020-04-17 18:53:27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南京国家粮食中心 - 小 + 大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一场大规模的决战,整个战役耗时三年,以秦军大胜、赵军惨败告终。是役秦军前后斩首坑杀赵国正规军45万,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此后,其他五大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兼并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关于长平之战胜负的因素,司马迁在《史记》给出的说法是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取代名将廉颇担任主将,葬送了赵军,遂令“纸上谈兵”的成语留诸后世。

但问题在于,赵国大本营决策集团为什么会在关系到国运的大战中放弃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而用年轻气盛的新手赵括?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吗?拨开历史的迷雾,让我们探讨一下长平之战背后鲜为人知的决定因素。


长平之战的起因

秦国兼并天下的策略就是“远交近攻”。长平之战以前,秦军一连数年都在进攻黄河以北的韩国领地。公元前262年,秦军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阳),完全断绝孤悬在黄河以北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韩王大惊准备割让上党向秦国求和,而上党郡守冯亭却决定将上党献给赵国,寄希望以赵国之力来援助韩国,达成韩赵联盟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

对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赵国内部也是意见不一。

一方认为秦国千辛万苦切断上党与韩本土的联系,就是坐等其降,韩国将其献给赵国就是想祸水东引!秦强赵弱,不应接受上党而招致秦国的进攻;

另一方认为,赵国此时别无选择。按照《释名》的说法:“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上党之地,据高设险,形势完固,适处沁、漳二河汇合之处,向为兵家攻守重地。

对于赵国而言,巍峨的太行山是保卫首都邯郸的西面屏障,而要确保太行屏障的稳固,重点在于确保对太行关隘的控制;而要确保对太行关隘的控制,却有赖于对太行山以西几处军事据点的控制,上党便是其中之一。

河北赵国政权如果丢失了他们在太行山西侧的军事据点,必然导致经太行山下河北的几座关隘的防守失去依托,河北西部屏障尽失,实可谓大势已去:以河北平原地势之低,要仰争太行,殊为不易。

这也就不难理解,赵孝成王不顾臣僚“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的警告,决定接受了冯亭的献地。

至于秦赵间的战事,无论赵国接不接受上党,恐怕都是难以避免的。元代学者胡三省就认为,“秦有吞天下之心,使赵不受上党而秦得之,亦必据上党而攻赵”。赵国不争取上党,使上党战略要地落入强秦之手,虽能得到喘息时间,却终将面对秦的鲸吞蚕食,更无力对抗。

反之,赵国接收上党,固然会使与秦国摊牌的时间提前,但占据上党有利地形,胜算提高一些。



长平之战的后勤保障

公元前261年,秦国进攻并攻占上党,赵国派老将廉颇带兵20万救援。几次接战不利,赵国军队采用据险筑墙、坚守营垒、固守不出的战法,秦军也一时无法突破赵军的防线,双方对峙形成了持久战。

实际上是国力的消耗战。

两军相持,实际比拼的是双方的后勤能力。《孙子兵法》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按理说,长平距离赵都邯郸在200公里以下,而距离秦都咸阳在500公里以上。战场态势应是赵军以逸待劳,而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辎重补给维艰才对。

但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长期的重兵对峙给后勤带来的压力,竟然成为压垮赵王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从公元前290年魏国将河东(今山西运城、临汾两地)400里之地献给秦国,这一春秋霸主晋国起家之地经过秦国30年的苦心经营,到长平之战前已成为秦军在山西东南与韩、赵作战的后勤基地。

据“云梦秦简”记载,一个秦军士兵一个月的口粮大概在40斤左右,而秦军每船能载3000公斤粮食,秦国在渭河和黄河上就有大量的船队。而长平之战期间,秦军运送物资的船只从秦国雍城(今陕西凤翔),通过渭河、黄河、汾河到达山西翼城。至于秦国的运输车队,秦简上都有明文记载……秦国可以将大量粮食沿渭河、黄河、汾河通过水运(古代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从关中运到这里再转运前线,从河东向长平前线运输粮食,距离不足200公里,与邯郸到长平距离相当,但陆路的运输条件却比赵国好许多。

对于赵国来说,一个太行山,几乎完全阻隔了赵国东西向的后勤,太行八陉要么是不受赵国控制,要么是离上党前线太远,只有井陉一条运输通道派得上用场。

需要翻越太行山的赵国,看似运输距离比秦国短,但运输道路却恶劣许多,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的消耗极大。

结果,在综合国力的比拼中,赵国败下阵来。

在赵军垒壁的重要据点大粮山,相传廉颇曾在此构建粮仓,以黄沙冒充粮食运进运出以迷惑秦军,反映了赵军前线粮食的匮乏。在本国粮食储备已不足以供应长平前线的情况下,赵国被迫向富庶的齐国求援,“(齐)王建立六年(公元前260年),赵无食,请粟于齐”。两国原本关系良好,后年少的齐王接班后按照其母的意见改变外交国策,直到灭亡的几十年里都在奉行“事秦谨,与诸侯信”的混日子战略,置身战国漩涡之外而求一时苟安,在赵国“百万之师折于外”的严重时刻(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保卫战),竟然见死不救。

在国内乏粮、外援无望的形势下,赵国实际上已经无法继续进行这场持久的战争,前线赵军面临无粮而不战自溃的危险。

所以,就赵国的军事抉择而言,国家经济状况无力支撑持久防御,撤退则不战自败。

相反,主动攻击或有一线生机,即使战败也可能与敌有生力量同归于尽,远胜于不战自败,这种形势下主动攻击、冒险一搏就变成了一个无奈的选择。

面对赵王的谴责与督促,廉颇仍旧坚持持久防御战略不变。他当然清楚主动攻击无异于孤注一掷的赌博,拿几十万兵马开玩笑是要不得的。但赵孝成王却要考虑整个国家资源的投放力度(决心不够,邯郸保卫战的时候就不考虑资源问题了),所以“坚壁不战”的廉颇“下课”就变成了上级的选择。

赵括的上任意味着廉颇的固守战略势必将被主动出击的新战略取代。随后的故事众所周知:公元前260年,赵括率领新增的20万大军抵达长平走马上任,立即全面改变了廉颇的防御战略;修改了军法,更换了一批将领。最后冒进中计被歼,45万赵军全军覆没,引发一场几乎招致亡国的灾难,令赵括身死之后徒留一个“纸上谈兵”的误国骂名。

然而,令人无可奈何的真相却是:如果运动战能够获得对秦军的胜利,身为名将的廉颇又为什么要一再忍受“不敢战”的骂名避战死守呢?——赵军战败的命运,在长平战场赵军缺粮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长平之战赵国不出战相当于听天由命(坐等秦国生变),决战赌一把则输得更快更惨!


 

秦国粮食的优势来源

在秦灭六国的十年统一战争期间,拥有庞大军队的秦国是在稳定的军粮保障下,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

秦国之所以有充沛的粮食供给,则得益于秦国历代君王从政策、劳动力、法律以及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上对农业生产的极度重视。

为了解决秦国在扩张过程中所需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粮草来源,商鞅为秦国定制了一个延续上百年的国策:“耕战”。其核心就是:富国强兵。而富国则必须重农。

商鞅把“耕战”作为国家生存的根本和国家富强的基本手段。自商鞅变法以来,这一政策“为秦国历代统治阶级所不懈恪守”。

为了保护农业生产的平稳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秦国制定了种种法律条款来调解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生产。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是秦国一部完备的经济法规,记载了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历任政府先后制定了《仓律》《厩苑律》《徭律》《效律》《田律》《司空律》等经济法规,以此来保护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商鞅在秦国“废井田,开阡陌”,颁“垦草令”,扩大耕地面积,使当时秦国每个劳动力负担的耕地,比关东诸国高出一倍,在同等条件下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正是由于关中每个劳动力能够比关东农民提供更多的剩余粮食,秦国与关东诸国相比,在每次战争损耗之后,更具恢复的能力。商鞅在秦国实施授田制,强制农民开垦和耕种。

长平之战前秦国已拥有关中、四川、江汉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其中主产地关中的土地质量被《禹贡》评为“上上”。

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和充足的粮草保障的秦国铁骑相比,赵国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赵国并不如秦国一样重视农业,就连赵武灵王的变法,也未见涉及农业生产,所以后代文献称赵国“商家错于道,诸侯交于路。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务本”。

赵国人的经商意识浓厚,商业发达,但农业相对滞后。赵国主要粮食生产区包括晋阳为中心的太原盆地和邯郸为中心的漳滏流域,只被《禹贡》评为“中中”,这是赵国农业比之秦国的先天不足。

同时期的赵国,虽然商业非常发达,但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各国渴望回归中国?“正能作品”引发哈萨克斯坦强烈愤慨

下一篇:援鄂护士工资1700元,逆行英雄流汗又流泪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