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06 09:30:23 点击: 次 来源:非著名程序员 作者:loonggg - 小 + 大
大数据割韭菜,精准收割:手机越贵,打车越贵 大数据杀熟,企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来提供差异化服务,这件事应该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了吧?也是一个业内众所周知,老生常谈的话题。最近,又有一个新闻很快上了微博热搜,而且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广大讨论。 手机越贵,打车越贵。这个结论是不是有点触目惊心呢?但是,这个结论靠不靠谱呢? ①事件回顾 最近,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带领团队做了一项 “手机打车软件打车” 调研。他们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和重庆,专门打车 800 多次,花费 50000 元换回了下面这份打车报告。报告显示:苹果机主更容易被专车、优享这类更贵车型接单。如果不是苹果手机,则手机越贵,越容易被更贵车型接单。 调研当中,还发现实际车费比预估费要高,而这样的情况占比高达 80%。记者暗访调查,网约车司机也表示实际车费肯定比预估价高;因为没有各种打车补贴和优惠,苹果手机的价格会贵一点;现在打车 也确实更难。 ②我的测试 看到这个条新闻,我拿 iPhone 12 Pro Max 和 一加 7 Pro 测试了一下。我给大家看看我的测试结果。 几乎同一个时间,同一个账号,同一个地点,打车软件给我的结果是:快车价格, iPhone 12 Pro Max 为 14.5,一加 7 Pro 14 。 有意思的是,我拿一加 7 Pro 这个手机,用不同的账号登录,然后打车去同一个地方,时间几乎一样时,一个是新注册的账号和一个是经常打车的账号,价格竟然变成一样了。 这把我测试给测懵逼了。难道又没有大数据杀熟了?难道打车价格真的是跟手机品牌有关吗? 然后我又用 iPhone 12 Pro Max 和 一加 7 Pro 测试了一下,同一个账号,打车去更远的同一个地方,这时候的价格,让我看的更懵逼了。快车的价格竟然几乎一样,但是特惠快车的价格却出现了巨大的差异。iPhone 12 Pro Max 可以优惠 9.58,而一加 7 Pro 只能优惠 2.38 元。 在特惠快车上,竟然 iPhone 12 Pro Max 竟然比一加 7 Pro 便宜 7 块钱。 到这里,我已经被算法搞得彻底懵逼了。 我这里只是测试的个例,反正手机品牌不同,确实价格有所不同,但是也不能因为我的个例就推翻孙教授 800 次的测试的结果,毕竟人家的数据更全。 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手机价格确实有差异。 ③和大数据斗智的司机 昨天看到这么一条内容,和大数据斗智的快车司机。如果你平时在一个平台接单比较多,那么滴滴就会把小单派给你,这时快车司机就暂停在这个平台接单,去另外一个平台接单,过几天再回来,平台发现你有不想干的趋势,就会再把好活派给你。 平台不但杀熟用户,司机也逃不过大数据的荼毒,在一个平台干久了,就给你派小单,赚的少还辛苦,逼得司机不得不和算法斗智斗勇。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资本的手里变成了坑人的工具。虽然人工智能时代还没到来,机器人取代不了人类,就目前来看,最起码算法已经控制了我们人类。 ④思考 互联网平台确实极大地提升了效率,方便了用户,真正用一个统一的平台把服务方和被服务方连接在了一起,如果效率的提升不能够极大地降低成本,那多出来的一个中间环节,反而会增加服务两端的成本,这时候就是看用户和服务方愿不愿意去承担这份成本了,不愿意的话那平台就没意义。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提效降本增速。提高效率的他同时,还能降低成本。如果一个平台提高了效率,但是成本还比较高,提高的效率换来的钱小于提效的成本,那么这个提效可能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比如:我打车就是感觉网约车比较方便快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节省下来的时候,可以让我产生更大的价值,即使贵点我也原因,但是这个贵的价格一旦大于产生的价值,就没有意义了。 而且,大数据杀熟或者不同人不同的价格,这也是价格歧视,不符合正确的道德观啊。你可以统一定价,统一提高价格,人人都是这个价格才符合市场公平原则啊。 ⑤如何改变呢? 我们这如今这个时代,隐私已经是保护不住了,该泄露的数据,平台也都已经知道了。除了法律的制约还有别的解决办法吗?貌似,就目前来看,只能依靠法律的监管。 我看到吴军老师的一个观点。吴军老师说:中国现在也在监控这些杀熟现象。从互联网发展一开始,互联网公司通过给大家提供一些免费的信息,通过提供一些免费的服务,人们禁不住免费诱惑,换取了个人的数据,说白了就是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你拿那它这么多免费的东西,它现在其实就是像割韭菜,收割机似的来收割你的利润。所以当你一旦交出你的这个数据的时候,杀熟这件事就是很难避免。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法律上纬度,第二纬度就是大家要有意识你的个人数据不要这么随便的泄露。第三个也要有一些技术来进行博弈。因为现在的技术完全不能限制这个一些公司来收集数据,就是说在损害用户利益的情况下来使用数据,那么需要一些技术可以对抗,因为很多时候你不能完全靠善意。靠法律虽然能靠的住,但法律作用之后个人和这些大公司的博弈是不对称的,实际上还需要有一些技术能够做这些保障。 吴军老师的观点还挺有意思的,他第三个维度讲的就是从市场博弈的角度来看,必须存在一个竞争博弈的技术出现,可以抵制这些不良的行为,可以让大数据杀熟消停一些。 你们认为呢?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