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10 15:54:31 点击: 次 来源:秦鉴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困在系统里的“土猪” 很多人常常忘记,猪本是一种猛兽。 古话说,一猪二熊三老虎,就足以见出猪的凶猛。因其无所忌惮、奋勇突进、不怕牺牲,冲锋犹如坦克,直线推进,摧枯拉朽。 在中国原始社会中,就有氏族以猪为图腾。 《庄子·大宗师》写道:“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伏羲大家知道,是上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的正神。所谓“得之”,指“得道”。 这个豨韦氏比伏羲更早,“得道后”统驭天地。豨,是“巨大的野猪”的意思。所以很多人干脆称他为大猪神。 不仅在中国,在欧洲神话中,野猪是日耳曼众神的神兽;在古高卢地区,凯尔特人埃杜维族图腾是野猪;爱尔兰神话中,托克·特里斯是野猪之王,属于超凡的生物;波斯萨珊王朝期间,一些勇士的名字上会加上“巴勒兹”一词,意即野猪;及至今天,日本也常见“猪”给幼儿取名,取其奋勇向前的勇毅。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猪还是一种聪明的动物。 《动物行为》杂志研究发现,猪能够识别镜子,并运用镜子反射功能观察环境;此外,其经过训练,不但能像狗一样掌握各种技巧动作,且其受训时间比狗更短,它还能发出20种不同类型声音,用于交流通信。 由此说,原生态的猪,本是一种智勇双全的动物。 之所以啰嗦这么多,是因为这几天,有一个来自衡水中学的高三学生张锡峰演讲火了。他在演讲中,将自己比喻为“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 我想对张同学说的是,做一头本色的猪,没有什么丢人的,也像王小波所写“一头特立独行的猪”,跳出围栏的猪,不愿被人鱼肉的猪,其勇毅探索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推崇的对象。 引发争议的是后半句。 张锡峰紧接着说:“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张锡峰用的是假设语气,完整表达是,他回忆自己曾对同学开玩笑,“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在这里,“土猪”单纯被作为一种身份差距的贬低了,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形成一种很强烈的要追求“逆袭”的情绪。 很多受众,特别是女性感到很不舒服。 原因是,“好白菜都让猪拱了”这句滥觞于中文互联网的梗,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基于张锡峰这篇文采极佳的演讲稿,可见他过人的聪慧与智识、对文本表达的熟悉,很难说,他对此懵懂无知。何况,这是一次电视上的公共演讲,即使张锡峰不懂,编导不可能不懂,诸多审核、把关的领导不可能不懂,但大家仍然把它播放出来,不怕被“误会”,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张锡峰所说的前提,这只是和同学开玩笑。 大家日常口语开玩笑,一般都是说最直接的意思,很少有人说我还要在这里比喻,还要让你想它的文学延伸。其实换位思考,如果我们两个同学这么聊天,“猪拱白菜”会上升到它的文学含义,说白菜不是对女性的指称,是引申大城市里的资源吗?这明显脱离现实了。 正因为这是玩笑,它才更接近原来的意思;但也因为它是玩笑,所以它只是大家哈哈一笑,未必是张锡峰的严肃表达,所谓出人头地,就一定是要抱得大城市姑娘来证实成功。 很多女性之所以不满,是“白菜”这个梗本身,就是将女性物化成了资源。她不是有主动性的,不是多元化的,其实真实的人,本就是张三李四个性不一,装着不同的灵魂,但在“白菜说”里,管你姓甚名谁,在掳获者眼中,都是无差别可任意替换的“白菜”。换句话说,得到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只是因为你是“白菜”而已。这是让女性不安和恐惧的地方——他真是喜欢我吗,还是因为我就是一颗被证明他“人生成功”的作为猎物的“白菜”之一? 没有人希望成为这样一颗“白菜”,女性如此,男性也一样。比如有人说,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在这里,人的特性消失了,只有两个标签,宝马和自行车,想必大部分男人,无论开着宝马,还是骑自行车,都忌惮与这样的女人举案齐眉。 结合张锡峰的激动情绪,结合节目制作方的一众编导、审核人员对“白菜说”的视若无睹,结合很多人对此话的见怪不怪,再结合这句话被一些人挑出来“断章取义”,引发这么多愤怒、不安和口水,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这一切,真的可以归咎于一位17岁的少年吗? 张锡峰引发争议背后,是一系列尖锐话题的交割与混战。 最突出的一点是,贫富分层,阶层固化。 演讲开始,张锡峰回忆乡村童年,那时他和伙伴们一起麦地里打滚,沐浴傍晚的凉风,他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温柔,说明那个时候的他,是快乐的。 但为了获取更好教育资源,进入城市求学。他最初的愿望,是美好的,有明亮的教室,统一的书桌,还有传说中的“多媒体教学”。 然而,扑面来的现实却分外刺骨。 新学期报道第一天,张锡峰用家乡话自我介绍,他的土气,惹得同学哄堂大笑。 体育课上,因分不清自家球门和对手球门,而被所有队友指责。 晚上放学,同学一个一个被家长用轿车接走,而他只能孤单地徒步回家,肩上的书包,也显得更加沉重了。 更多的对比,让他汗颜:这些出生优越的同学,从起跑线开始,背景、家庭教育、知识储备,就让他叹为观止。 与他每天挤公交,半个小时去辅导班相比较的是,“人家已经把一对一的家教,请到了家里”;周末,他面对的是集卡片和弹珠游戏,而“人家是钢琴辅导班、音乐辅导班、英语辅导班”;从小学到高中,他只能在小圈子徘徊,火车票都不会买,而“人家已经和父母坐上了出国的航班,考过了雅思、托福,甚至可以和外国人自由交谈”。 这是让一个自小要强的少年最为刺痛的命题:“你拿什么和别人比?” 出生寒门的孩子太不易了,在原本起跑线就落后于同学的赛道上,他一边要负重奔跑,肩负父母众望,追赶同学;另一方面,还要自我治疗心理的伤。出于不如他人的敏感,那些纯粹是简单笑他“好笑”的笑声,只是觉得他没做好的指责,在他看来,都可能放大成奇耻大辱的羞辱。 我对张同学的发奋背后,更有一种“发愤”的怨气感同身受,是因为我也出生于一个小镇,也感受过家境不如其他同学、见识弱于同学而像一个傻子的沮丧和耻感。那时的我,也将学习、变强变成自我证明的工具,曾在高中笔记中写道“人生二十有五应有所成,否则庸夫也”;及至到了大学之后,也曾与我出生相仿的同学,埋头苦学,而对那些经济宽松,能大把花钱浪漫恋爱的男女同学,抱以极大的反感和厌恶。 我之所以日渐平和,大约是持续学习,理工科之外,又阅读了大量人文类书籍。我最终和那些我所反感的同学和解,发现了每个人不同面貌、家庭背景背后其实也不过是芸芸众生凡夫俗子的喜怒哀乐,我开始结交越来越多“生而平凡我很抱歉”的普通朋友,得到他们的鼓舞与肯定,感受到了更多包容与温暖;随着年龄增长,我也更加发觉当初的偏狭,同学再聚,曾经感觉是恶意的嘲笑,不过是孩子们无知的喧笑而已。 于今回忆,因父母做些小生意,我的家境并不算很差,不过是“普通”相对于优渥的落差;相比之下,张同学心中的耻感,或许比我当初更加强烈。而今天的孩子,还面临比我少年时更严重的阶层固化,更夸张的房价和更逼仄的上升通道。他有这种表达,我完全理解,这是他在目前的人生历练中,所无法绕开的必经之路。 激愤,是寒门学子自我崛起的双刃剑。 因为激愤的另一面,就是偏狭,就是目光集聚于一线,破釜沉舟,心无旁骛,集中爆破。 它一方面成为他奋力进击、佛挡杀佛的独孤九剑;另一方面,剑气中的偏狭,却容易让他走上一条至刚易折的险路。 如果他一帆风顺,他可能形成桀骜不驯的性格——而B面则可能重蹈自负满满、一步失成千古恨的拿破仑;如果他途中重挫,又有很大概率一蹶不振,一如前几年曾报道过的,失业领取低保18年的北大博士张进生。 也许,只有张锡峰走上社会后才会发现,奋斗,不过是成功所需的因素之一。除非做一名埋头书桌的学者或文艺工作者,更多的“取胜”因素,是那些做人柔软的部分,比如情商、人脉、胸襟,以及能综合运用这些优势的捭阖之力。 他人生中未来的最大考验,不是他的考学深造,而是旷日持久的心理修为。 在目前阶层固化之下,“奋斗”有益于成功的权重进一步降低。有如最近一句金句所说,所谓内卷的实质,就是所有人都在奋斗时,你的奋斗贬值了。 就此来说,也许很多人最初都是一头奋进的“土猪”;但为什么会有躺平,会不愿生育,无非是百般挣脱,发现也逃不出阶层固化的藩篱;是发现百般拼搏,也不过分得大人物酒宴的一点残渣,而有的人只是躺着,大嘴一张,就吞掉蛋糕的大半。 仅就在大城市买套房,能够扎根落户这种基本需要来说,据易居研究院统计数据,不吃不喝,在深圳买套房,平均需要43.5年,仅次于香港的46.3年位居全球第二;北京是41.7年,全球排名第三;上海和台北都是36.1年,全球排名第七;广州是34.1年,全球排名第十..... 我不知道,届时全力押注奋斗,而又如此敏感易愤的张锡峰何解? 某种程度上,对“奋斗”的解构,实质也是社会自我调节的自然规律。 躺平的另一面是释然,是对“必须出人头地”“人上人”“家族争光”“争当第一”的某种传统成功学的解构;但或许也正是这样的反弹,能够为当下焦虑的社会释放一些压力,它把内卷的纸张略微拉平,而让那些追求“卷”的做大蛋糕、吃大蛋糕的大口,不得不略微放缓,倒逼其思考,是不是应该略微把蛋糕向奋斗着的寒门一族推一推,或创造新的蛋糕,革新分割的规则。 否则,不仅是那些躺平的人不愿意吃,连腰肥肚圆的自己,也要跟着饥肠辘辘了。 所以你看,追求谁赢谁输、“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成功学,最终必然导致双输;随着教育的普及,人们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少人愿意成为他人标榜成功的“白菜”,也越来越少人愿意成为他人渔利的韭菜。这样,越来越多对人的尊重,以文明和法治的方式走上谈判桌,优化蛋糕分法,日益强化公正公平的呼声,一定是中国社会未来进步的方向。 在此次演讲成名之前,我注意到,张锡峰还曾在校园演讲中,说过这样一番话: 总有一天,我会站在金色的舞台上,聚光灯打向我,摄像机对准我,所有的目光注视着我,我能站在台上侃侃而谈,此刻世界只有我一人,我要让平日里轻蔑我的对手知道,我要让他们亲口说出三个字——“你赢了”。 其实,把时间推到40年前,也有一位平民少年站在戏剧舞台中央,畅想过这样被人群包围,成为人中之王的梦想图景。 他的名字叫李彦宏。 在今天,他和百度的故事,上一批企业家及企业的精神与文化,正被集体性检省和反思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我想为张锡峰演讲改几个字,把“你赢了”,改为“我们赢了”。 这样的赢,才是真的赢。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