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瞭望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瞭望 > 文章

把人当人看,把灾难当作灾难

时间:2021-07-22 15:25:28    点击: 次    来源:回归常识    作者:佘宗明 - 小 + 大

把人当人看,把灾难当作灾难

01 
「郑州不需要风雨,只需要同舟。」身在郑州的友人赵志疆,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句话。
昨日的郑州,不在人间,在地狱。
只可惜,我们的关注与祈祷,没法拍扁成舟以渡人。

02  
大灾当前,文字从来都很苍白。
只会喊廉价口号的文字,一文不值。
唯有带着人性温度的方块字,唯有在反思涓流中浸泡过的叙写,能拯救灾难纪事的无力。
稍有人性者,在此刻能做的,就是把人当人看,把灾难说成灾难。
克制灾难美学,别说「情绪稳定」。

03 
关于这场暴雨的强度,很多人已从那些量化叙述中有所感知:
「千年一遇」
「有记录以来史上最强降雨」
「相当于150个西湖从天而降」
朋友圈里刷屏的视频与图文,不断突破我们的心理承受力阈值。
被水淹到脖子处的人。
被洪流冲走却没有东西可抓住的人。
浮在水面上不知生死的人。
被困在单位过夜的人。
被困车站20个钟头的人。
他们两天前还跟我们一样,昨天却被暴雨跟洪水洗劫。
有火车断粮40个小时。
无数车辆被淹。
登封工厂爆炸。
洪泽之下无幸事。
在人间,真不忍看。

04  
郑州暴雨之后,唱苏打绿的《小情歌》是野蛮的。
「整个城市被大雨颠倒」,无关浪漫,只关乎劫难。
「大雨」制造的灾殃之下,只有悲歌,没有情歌。
比起这类「抒情+煽情+矫情」三位一体的情歌演绎,那种自欺式说法更可耻——
「到××来看海」
「只要心态好,到哪都是巴厘岛」
不把灾难描成景致,就跟不要跟作恶者共情一样,该是底线。

05 
每次灾难,都能照见世相与人心。
灾难确实能将人心快速凝合。
喊「郑州挺住」「河南加油」,固然是词库贫瘠与表达能力萎缩下的陈情,却也直观。
各类自救指南、互救信息在网上的流传,也体现了「协作型实践社区」在互联网时代的价值。
意绪与字节,拉拽着向上的人心跟灾难的破坏力作对——以团结人心的方式。
在朋友圈里,也有些人拿「海绵城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说事。
个中的埋汰,未必都经得起专业辩驳,但不专业的评判,也能助推轮子向前。这些声音当被包容。
还有些人的「歌德惯性」准时启动,镜头从受灾者全然转向了抗灾者,还准备好了一堆「成功」「胜利」的大词。
灾难是他们那跟「纵做鬼,也幸福」三观绑定的泪腺的提款机,也是他们跟冷血做交易的时刻。
灾难里,可以有正能量。
但绝不能只有正能量。
也别说「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你会发现它不过是灰色而已」之类的。
这世界本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谁也别替郑州人民给出答案。 
尼采说:其实人和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越要伸向地底。
面向灾难,我们也该将思考触角伸向地底。
哪些机制本该启动却没启动?哪些问题早该治理却没治理?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
所有思考,都该指向进步,都该锚定「下一次做得更好」。

06 
有公号昨天写道:河南大洪水,不配上头条。
昨天是热搜被吴亦凡霸屏的一天。
但郑州暴雨也是下了一天。
昨天很多眼球都被别的事吸引。
如果说,郑州以外的世界对这场暴雨的猛烈还缺乏感知,那部分信息流通渠道的后知后觉,终究让人遗憾。
舆竞天择,社会注意力资源分配自有其规律。
但很多东西可以「调控」。
那句话已被说烂:人是目的。
涉及生命的议题,永远比什么「签」之类的重要。
在郑州暴雨面前,这两天,再喧腾的话题,什么都是轻的。
若对照吴亦凡事件的公共价值与上热搜频次,那毫无疑问——
郑州配得上100天头条。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默哀!郑州暴雨已致25人遇难

下一篇:“黄河咆哮,场面壮观”,这都是些什么魑魅魍魉?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