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毛主席诗词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毛主席诗词 > 文章

解读毛主席《七律·读报有感(其三)》

时间:2020-10-05 09:12:5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解读毛主席《七律·读报有感(其三)》

原诗:

托洛斯基到远东,不战不和逞英雄。

列宁竟撇头颅后,叶督该拘大鹫峰。

敢向邻居试螳臂,只缘自已是狂蜂。

人人尽说西方好,独惜神州出蠢虫。

 
    四首《七律·读报有感》是毛主席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论战的大背景下写的,这四首诗都是在嘲讽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苏联新任领导集团妄想与美帝国主义握手言和、干涉中国军事政治的举动,其中第三首写于1959年12月。作者敏锐地从所历事件和报纸新闻中觉察到了赫鲁晓夫的“东、西方阵营和平共存”的可笑主张,并且根据局势地发展写下了这四首《七律·读报有感》,具有鲜明的时局特点与政治特点,且其中代指和暗讽接二连三,解读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托洛斯基到远东,不战不和逞英雄”——这两句大意是:“托洛斯基”到达了远东,既不要打仗,又不能求得和平,还想彰显自己有多么勇敢无畏。“托洛斯基”在这四首诗中出现了两次,这两处的“托洛斯基”说的当然不是早已在1940年身亡、埋葬于墨西哥的托洛茨基本人,也不是指当时已有所发展的托派,而是借用了托派“不战不和”的特点代指欲与美帝国主义“和平共存”的赫鲁晓夫。“远东”在这里指的是中国。在1959年10月建国10周年国庆前后的中苏会谈中,赫鲁晓夫大谈其与美国刚刚在9月份达成的所谓“戴维营精神”,并试图在军事方面施压中国,以利于苏美改善关系。他要求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不再使用武力,要求中方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做出让步,甚至还恬不知耻地避开印度挑起边界冲突的事实而只谴责中国不应给予还击。其对中国军事及内政指指点点,好不潇洒,这种行为用“逞英雄”这个词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

   “列宁竟撇头颅后,叶督该拘大鹫峰”——这两句大意是:竟然把列宁都抛于脑后,“叶督”应该被抓住囚禁到“大鹫峰”上去。前半句接近白话、较好理解,而后半句常常令人有点不明所以。经过求证,“叶督”应该指的是前清的“六不总督”叶名琛,这“六不”即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不难看出,这里的“叶督”实际上也是在代指赫鲁晓夫。句尾的“大鹫峰”应该是指在今印度比哈尔邦的佛教圣地灵鹫山,而叶名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被英军俘虏并押往印度的加尔各答,所以得知“大鹫峰”其实就代指着印度。这句用了两个代指,表面上讲抗击洋人无能的叶名琛就应该被拘押到印度去,实际上是在表示:抛弃了列宁主义的赫鲁晓夫还妄想以“三和路线”与美帝国主义共存;你赫鲁晓夫不是谴责中国、偏袒印度吗?你就应该被驱逐出苏联本土、被押送到你所喜欢的印度去。

   “敢向邻居试螳臂,只缘自已是狂蜂”——这两句大意是:他敢于向自己的邻居亮出自己的螳臂,只是因为他自己是一只狂躁的蜂虫。这两句字面意思简单,但是要真正知晓其深意,必须要结合当时的政治格局来进行理解。在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一方面以“清除个人崇拜”为由完全否定斯大林和他对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的功绩,另一方面又修改了马列主义中表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的部分。由此看出,赫鲁晓夫作为修正主义头子不可谓不狂躁。而这里的“邻居”当然指的是中国,这里运用了“螳臂当车”的成语,揭示了已变质为修正主义的苏共妄想阻挠中国自己的内政及军事的行为是不自量力的,侧面表明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要走自己的道路的坚定立场。

   “人人尽说西方好,独惜神州出蠢虫”——这两句大意是:人人都说西方那套好,可惜唯独中国出了一条蠢虫。这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面上是说在全世界都赞扬西方制度的不错时,中国对西方制度不屑的态度是愚蠢而渺小的,实际上是在自豪于中国能坚定自己的道路而不受帝国主义影响。“蠢虫”,一作“蠹虫”,虫名,即蟫,体小,有银白色细鳞,尾分二歧,形稍如鱼,故又名蠹鱼。又因其喜蛀蚀书本而被称为书虫,所以常借“蠹鱼”代指那些一心想考取功名的书生。《聊斋志异》的《素秋》中有一个“蠹鱼之痴”的故事,讲到一蠹鱼精名曰俞忱,绝顶聪明,初知科举之看人命相、不论才华而不试。因其妹夫屡考不中,他却也蠢蠢欲动而参考,最后果然落榜,受不了打击而死去。而这里的“蠹鱼”是借“蠹鱼之痴”所讲的故事,正话反说地赞扬中国的坚持独立自主自治、不屈服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敢于对帝国主义霸权行为做出反抗的勇气与决心。

   关于这首诗,网上只有原文,未见其完整的解释。可能是由于其政治色彩浓厚的原因,这首诗在毛主席的诗词中并不出名。毛主席在这四首诗中对赫鲁晓夫及苏联未来的判断在往后几十年的世界局势剧变中被证明是十分准确,而在大量采用借代和反语的修辞手法,以诙谐的语气进行叙事的过程中,表达对事物的态度与个人情感的方法也是非常的巧妙。这次解读诗词的过程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当时的情势,也启发我对当今世界局势地判断与分析有了新的切入点。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台湾发现毛主席亲笔诗词,堪称“地球孤本”

下一篇:读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诗的随想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