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24 07:35:26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毛主席十赴山东济南详情记录 济南作为山东省的首府,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著名的泉水之都,但其名声较之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还是要小一些,而毛主席为什么却对她情有独钟?自1952年至1970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毛主席多次来到济南。济南,成为继杭州之后,毛主席到过最多的城市。 (1)毛主席的第一次休假 时间:1952年10月26日下午5点左右。 地点:济南西郊火车站。 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和山东省公安厅厅长李士英正焦急地在站台上走来走去,他们不时地向火车来的方向眺望着。 许世友皱着眉头问身边的李士英,“你接罗瑞卿的电话,说是有位中央的负责同志要来济南,你说,这到底是谁呢?” “不好说”,李士英摇摇头回答道。“不过罗部长吩咐说,让我们准备硬板床或棕床,并交待,住处附近若有部队的话,早晨不要吹号。能让罗部长亲自陪同,我估计这位中央负责同志的级别肯定不会太低。说不定是毛主席。” 两人正说着,只见一列绿色的火车,没有鸣笛,自北向南慢慢地驶了过来。许、李二人紧随着向前滑行的火车,快步向车门走去。 列车停稳后,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列车员从里边打开车门首先走了下来,立在了车门右首,紧随其后,时任公安部长、公安部队司令员兼政委的罗瑞卿也走了下来。 “罗部长,谁来了?”许世友说着迈步就要上车。 罗瑞卿见许世友着急的样子,笑着说:“许司令,你再急也得让我向主席报告一下嘛!” “谁?是毛主席来了!”一听是毛主席来了,许世友高兴地象个孩子似的几乎要蹦了起来。 经罗瑞卿上去向毛主席回报后,许世友等人才依次登上专列,迎接毛主席到济南来。这一周的休假,是我们国家最高领导人毛主席的第一次休假。 (2)下榻山东省政府交际处 1952年10月26日下午6时许,一辆黑色的“雪弗莱”轿车,缓缓驶进位于经三纬七路附近的山东省政府交际处(现济南饭店),车子绕过门前的花坛,停在了一座精致的小楼旁,车门打开,身穿灰色风衣,面带微笑的毛泽东主席慢慢地从车内跨了下来,健步来到等候在这里的同志们面前,一边回应着大家的问候,一边和大家亲切地握手致意。 毛主席点燃一支烟,吸了几下,又端起面前的茶杯,喝了两口,缓缓地说:“我随便下来看看,宗旨是不扰民,不害民,不给大家添麻烦,你们分局的同志该干什么干什么。” “主席您来,是我们大家都盼望的事,就是再忙我们也要照顾好您!”许世友司令员以军人的姿态站起来立正,声音洪亮,铿锵有力地说。 毛主席笑着指着许世友向李烛尘等人介绍说:“这是许世友同志,他是山东军区司令员,原来在吴佩孚那里当兵,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参加了北伐军,解放济南,就是他指挥的。” 听了主席的介绍,大家纷纷鼓掌欢迎。 这时主席又问了一下当前山东工农业生产的情况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说完,毛主席随即又问:“世友同志,黄祖炎的墓地在什么地方?” “在南郊的四里山(今英雄山)。”许世友回答。 “我要先去祖炎的墓地看望一下。”毛主席神情严肃地说。 “那好,我陪您去四里山看看黄祖炎同志的墓。”许世友回应。 “好,就这样,看三泉一湖一山!”毛主席又接着说:“去的时候,只要个把人和我去就行了,去多了人,以后你们要反我喽!” 听了主席的这话,全场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谈到这里,大家看时间有点晚了,怕主席劳累,耽误他休息,于是就纷纷起身告退。 毛主席每到一处地方,都有一个习惯,就是要看一看当地的地方史志,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发展和风土人情,这次也不例外。临休息前,毛主席就叫李银桥去借《历城县志》,李银桥找来负责接待的曲溪,让曲溪抓紧去借这部书。 过了一会曲溪回来说:“《历城县志》一时找不到,现在只有《济南府志》。” “《济南府志》也可以,”李银桥说。 (3)四里山看望黄祖炎墓 27日一大早,毛主席的厨师找到曲溪问:“你们这里有没有鳅鱼?” 曲溪一怔,说:“鳅鱼?没听说过。” 厨师解释道:“就是二、三寸长,在水里上来下去,嘴里向外吐泥的哪种。”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 曲溪恍然大悟,“你说的是泥鳅。” “对,那也叫鳅鱼,”厨师说。 弄明白以后,曲溪亲自到万紫巷自由市场买了半桶回来交给了厨师。 早饭后,交际处的“雪弗莱”载着毛主席和许世友等一起来到了四里山下。 毛主席和许世友,沿着蜿蜒的山路,并排着向山上慢慢地走去。 一边走,毛主席一边向身边的许世友介绍着黄祖炎同志的一些情况。 “祖炎是个好同志,对党忠诚,办事认真,能文能武,是个难得的人才。他跑完了艰苦的长征路,经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枪林弹雨没有倒下,却遭反革命分子枪杀。他的牺牲是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真是太可惜了!”毛主席无比痛惜地对许世友说。 毛主席这次来济南,距黄祖炎遇害才一年多的时间。来到黄祖炎生活战斗和牺牲的地方,触景生情,主席心中油然升腾起一种深深思念的之情。此时此刻,黄祖炎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鲜活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黄祖炎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并不长,但两人间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特别令毛主席不能忘怀的是,1934年9月在于都,自己不幸患上了疟疾,病情十分严重,连续三天高烧不退,昏睡在床。黄祖炎不辞辛劳,日夜守候在病榻前,煎汤熬药,喂水喂饭,摇扇拭汗。后来,黄祖炎离开主席身边到其他岗位工作,但毛主席与黄祖炎却一直在互相关心着。曾经有一次,黄祖炎因艰苦的生活环境染上了肺炎,身体长期不好,一直带病坚持工作。毛主席知道了他的情况后,很是心疼,多次嘱咐他要注意休息,养好身体,并劝他把烟戒掉。 这时,毛主席和许世友已来到了半山腰,许世友指着前面的一块墓地说:“主席,那就是黄祖炎同志的墓。” 毛主席点了点头,慢慢地来到黄祖炎同志的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许久,又俯下身子,轻轻地抚摸着墓碑,深情地说:“祖炎同志,我来看你了。”随之,泪水顺着他的脸颊缓缓地流淌了下来。 许世友在旁边向主席讲述了黄祖炎的被害过程和后事处理的一些情况。听完了许世友的介绍,毛主席严肃地说:“我们必须严防反革命分子的报复,切不可疏忽大意,以为天下太平无事。对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决不可姑息养奸,要坚决镇压!” 环墓地一周,毛主席点点头说:“墓修得很好,山东军分区的烈士抚恤工作做得不错。” “那里还埋着济南战役牺牲的一些烈士,”许世友指着附近的一片墓地深情地对主席说。 “好啊!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啊!有这么多人民英雄长眠在这里,乃此山之幸,四里山就成英雄山了。”毛主席环顾着四周动情地说。 (4)趵突泉畔煮茶论古 从四里山上下来,毛主席一行乘车向市内而去,在往趵突泉的路上,毛主席向座在身旁的许世友讲起了有关山东的一些历史和文化。听着毛主席生动的讲述,文化功底不深,对历史知识了解不多的许世友,真是大长了见识。 毛主席对许世友说:“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来济南,早在1920年的4月,我曾到过这里。那年我从北京到上海,中途到济南时,我下来看了看,对于这里的一些历史古迹,还是印象很深的。可惜那时候有些地方不开放,没有看上。” 许世友说:“主席,这次您来了都要仔细地看看。” 毛主席点点头说:“好!”在趵突泉,毛主席问:“你们知道这泉水古代叫什么名字吗?” “叫泺水,”李宇超回答。 “对”,毛主席肯定了他的回答,接着说:“据《春秋》记载,在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和齐襄公曾相会于泺,就是这个地方。泺是个水名,这是2600多年前的事了。” 趵突泉东面的临泉亭榭亦称蓬莱茶社,是游人饮茶小憩和观赏泉水的最佳处。在李宇超的引导下,毛主席及其随行人员来到了这里准备饮茶休息。 主席等人刚刚坐下,服务人员就送来了一壶用刚煮开的泉水沏的龙井茶,并给每一位贵宾斟了多半碗。 李宇超把斟上茶水的茶碗送到主席面前说:“主席,这是用趵突泉泉水泡的茶,特别香甜,请主席品尝。” 毛主席接过茶杯,慢慢地喝了一口,品了品滋味,脸上露出笑容,高兴地说:“不错!这泉水泡的茶,原汁原味,喝了很爽口!”毛主席随即又评价道:“人们都说‘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最好,我看‘趵突泉中水,济南市里茶’也不错吗!” 随后,许世友又向毛主席请教了有关济南的来历。 毛主席把济南的沿革历史从古到今娓娓道来,其渊博的历史知识,折服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毛主席呷了一口茶,停了停又继续说:“济南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北方重镇,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济南南部,她哭的是齐长城,不是秦长城。大诗人杜甫、李白、苏轼等都来过济南,而辛弃疾、李清照就出生并长期生活在这里。” 从趵突泉往东走,毛主席一行又来到了漱玉泉,当看到镶嵌在石壁上的“漱玉泉”三个字时,毛主席饶有兴趣地问周围的人:“这泉为什么叫漱玉泉?” 停了一会,见没有人回答,毛主席就慢慢地解释说:“这个泉的名字取自《世说新语·排调》,其中有‘漱石枕流’一句话。相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在泉旁居住,她常到泉边以泉为镜梳妆,还常在泉边填词吟诗,因此,她的作品以《漱玉词》为名。金人入侵后,李清照流居江南,处境非常凄惨,但她的词却充满了悲愤爱国之情,如那首著名的诗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女词人,就把这泉取名为漱玉泉。” 毛主席往四周看了看又继续说:“李清照不仅词写得好,而且也具有很强的爱国思想啊!” (5)游览珍珠泉 从趵突泉出来,毛主席一行乘车直接来到了济南四大泉群之一的珍珠泉。毛主席一边看着眼前的美景,一边很开心的笑着,过了一回儿,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明代诗人晏壁的《咏珍珠泉诗》: 白云楼下水溶溶,滴滴泉珠映日红。 渊客泣来无觅处,恐隨流水入龙宫。 咏完诗后,毛主席十分感慨地对许世友、高克亭说:“济南叫泉城,到处都是泉水,真是名副其实啊!” (6)参观黑虎泉 游完了珍珠泉,毛主席一行又来到了黑虎泉,风趣地说:“泉城的老虎不咬人,光吐水喽!” 这时,许世友说:“主席,对着黑虎泉的护城河北面,就是当时攻克济南城的第一个突破口,是不是到那里去看看?” 毛主席点点头说:“好!到那边看看你们是怎么攻进济南府的。” 在许世友的带领下,毛主席等人跨上护城河的琵琶桥,登上石阶,来到济南旧城墙的东南角,也就是今天的解放阁旧址,当时这里还是残墙断壁,只有一段高低不平的旧城墙。 许世友指着那段旧城墙对毛主席说:“这个地方原是济南的制高点,上面有个气象台,这是攻济南的第一个突破口,打开这个突破口可不容易啊!王耀武可不是个软豆腐,济南的城防工事也不是纸糊的。” 毛主席说:“济南战役很重要,粟裕和你都指挥的不错。你们提出的‘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也很好,最后也实现了这个目标。” “济南战役所以取得胜利,一是靠中央军委和主席的正确指挥,二是靠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作战。”许世友接过毛主席的话说。 毛主席说:“你许世友也是有功的嘛!” (7)游览大明湖之历下亭 27日上午,毛主席一行马不停蹄地观看了济南的一山三泉,中午,他们返回省府交际处,吃罢中午饭,罗瑞卿、许世友等本想让主席休息一会,但毛主席仍兴致勃勃,精力充沛,一点也没有倦意。闲聊了一会,毛主席说:“走,我们看大明湖,看北极阁,看看王耀武的指挥所。” 下午2点左右,毛主席在许世友、高克亭等人陪同下,由李宇超当导游,又兴致勃勃地乘车向大明湖驶去。 毛主席从大明湖的南门进去,在许世友、李宇超的引导下,先上了大明湖那只最大的大画舫坐了下来,之后,陪同人员也上了船,各找地方坐下,但靠近毛主席身边的坐位却始终没有人过去坐,毛主席看了看空着的坐位,笑着对罗瑞卿说:“你坐在这里,你的责任不是大嘛!” 毛主席坐在画舫上,看着湖面上来来往往的游船和岸上欢歌笑语的游人,不由地高兴地说:“来这里游湖的人还不少呢。” 画舫驶到历下亭,慢慢地靠了岸。在“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对联前,毛主席微笑着对大家说:“历下亭之所以闻名天下,就是因为大诗人杜甫曾与当时的大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等人相聚历下亭,杜甫写下的那首《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说到这里,毛主席一字一句地背起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毛主席熟练地背诵完这首诗后,指着对联笑着对大家说:“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就是这首诗中的两句。 随后,毛主席又看了杜甫和李邕的雕像,当看到赵孟頫题写的碑文时,毛主席指着碑说:“这个人气节不好,是个软骨头,写字也没有骨气。” 评价完赵孟頫后,毛主席转过头来问李宇超:“你们山东的王大耳朵和邓恩铭不是常到这里吗?” 什么王大耳朵?听到毛主席的问话,李宇超一下子愣住了,为了陪毛主席游览,事先他可阅读了不少典籍,也查了许多资料,自以为应该没什么问题了,想不到在这里还是被毛主席给问住了,由于实在想不起王大耳朵是谁,李宇超只好老实地摇了摇头说:“我不知道。” 看着李宇超茫然的样子,毛主席笑着解释说:“王大耳朵就是王尽美,他和邓恩铭都是你们山东共产党的创始人,在党的一大会议上,我们看到王尽美的耳朵特别大,就叫他王大耳朵。其实他原来也不叫王尽美,而叫王瑞俊,王尽美是他参加革命后改的名字,意思是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理想嘛!” 听了毛主席的介绍,李宇超等人才恍然大悟。 (8)大明湖上趣谈张曜怕老婆 离开历下亭,在游船上毛主席眺望着湖北岸的的一群古建筑,问李宇超:“那些建筑叫什么?” 李宇超回答说:“那是张公祠、南丰祠、北极阁等。” 一听到张公祠,毛主席兴奋地说:“噢!是张曜啊!张曜怕婆子你们知道不知道?” 听到毛主席的问话,大家都笑着摇摇头说:不知道。 这时,毛主席便给大家讲起了张曜怕老婆的故事。 对于毛主席的讲解,大家听得是津津有味,特别入神,不知不觉间,游船已到达北岸。 上岸后往西走,过了汇丰桥就来到了北极阁。北极阁又名北极庙或真武庙,为道教庙宇,该庙建于元代,它筑在一个7米多高的土台上,上下有百级台阶,置身于庙台之上,视野特别开阔,远可眺望重峦叠嶂的群山,近可一览秀丽多姿的明湖景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这里是理想的观景之地。据说,只有在这里才能比较有机会看到传说中“佛山倒影”。 毛主席抬头望了望北极阁,这时李宇超指着两边的地下室对主席说:“这是我们攻打济南时,王耀武最后的指挥所。” 毛主席回头问许世友:“听说王耀武从这里逃出去,差一点跑了?” 许世友兴奋地回答:“9月24日下午,我们拿下了济南,可当时却没有捉到王耀武,听到这个报告后,可把我们急坏了,我们当即下令全军严密把守,仔细搜查。不久,下面就来了报告,说王耀武在寿光被捉住了,后来我们了解得知,9月24日上午11时,当仗打得非常激烈的时候,王耀武看大局已定,没有办法,就从北极阁下了通往城外的坑道逃出了城,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有病的商人,坐在车上,向东逃去,当跑到寿光境内时,被我公安战士和民兵捉获。” 毛主席听到这里,哈哈大笑:“你们布下了天罗地网,整个济南战役歼敌10余万,不简单!这次战役充分证明了我们人民军队强大的攻击能力,这是国民党军队所无法抵御的。济南战役,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连美国的美联社也评论道,自今以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也没有什么阻挡了。” 从北极阁下来,毛主席一行继续往西走,不一会又来到了铁公祠,又来到了佛公祠,“佛伦这个官很爱民”,毛主席这样评价佛伦说。佛伦在清初时任山东巡抚,他在任期间,曾帮助长清等地的人民凿井取水,以“勤政爱民”著称。随后,毛主席一行又游览到了小沧浪亭,毛主席倒背着双手,仔细地看着铁保书写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然后又注目于明清洁净的大明湖,眺望远处的佛山胜景,不禁感慨道:“泉城真是名不虚传啊!” (9)视察洛口黄河大坝 游览完小沧浪亭,罗瑞卿请示毛主席还看什么,是不是到此为止。 毛主席好象早有决定,用不容置疑地口气说:“我们去泺口大坝。” 这一决定使大家一时措手不及,因为事先没有这个安排,毛主席从来也没有给谁透露过要到泺口去看黄河的想法。 出于安全考虑,罗瑞卿和陪同人员都劝毛主席不要去了,但毛主席主意已定,坚持要去,大家只好陪同毛主席去看洛口黄河大坝。 毛主席的这一临时决定,可忙坏了负责安全的公安保卫人员。 在去泺口的车上,毛主席问许世友:“你知道我们去的这个地方为什么叫泺口吗?” 许世友老实地回答说:“我不知道。” 毛主席对许世友解释说:“泺口也叫洛口,泺和洛通用,当湖水讲,泺口在黄河南岸,济南的北边。” 其实,来泺口视察黄河是毛主席早有考虑的。黄河是中国的一条母亲河,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治理好黄河,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是毛主席的一个心愿。 汽车在泺口大坝底下停住,毛主席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急匆匆地登上大坝。 站在黄河大堤上,毛主席点上一只香烟,深情地凝视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思潮翻滚,感慨万千。 此时的黄河正处在丰水期,滔滔黄河水,打着漩涡,吐着泡沫,犹如一条狂暴的巨龙,扭动着桀骜不驯的身躯,夕去的太阳映照着波光粼粼的河面,犹如片片鳞甲,金光闪闪,使这条亘古流淌的大河更加扑朔迷离,神秘莫测。 毛主席的目光追寻着东逝的河水,向东向东,一直投向看不见的远方。此时,一列火车正从黄河铁路大桥上驶过,汽笛长鸣,震撼着大地和人们的心灵。 毛主席信步走下河滩,一直走到河流的边缘,任凭河水打湿了了他的鞋裤,而浑然不知。他伫立在水边,面对着黄河,好象在自言自语,似乎在向黄河诉说着什么。 李宇超走到毛主席身边,用手指着远处的一片河滩介绍说:“北部沿黄河这一狭长的地区,东西长约104华里,南北宽约3到5华里,有耕地面积25万亩,它包括以泺口为重点的吴家堡、西沙、药山、鹊山、华山等15个乡村,大约有15万群众生活在这里。自古以来由于黄河的泛滥、变迁、改道,致使泺口一带的河底抬高,地下水位上升,再加上汛期南部山洪下泄,小清河排水不及顶托倒灌,使这里的大部分耕地越来越差。历城旧县志有‘野生碱卤,地尽不毛’的记载。直到现在,这里还流传着反映这一景象的一首民谣:‘春天一片霜,夏天明光光,豆子不结夹,地瓜不爬秧’。” “黄患,把这里的人民搞得太苦了。”毛主席愤愤地说。 吃过晚饭后,中共山东分局派来的一位分管水利的领导,又专门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黄河山东段的详细情况。 深夜,时任华东局代理书记的谭震林,从上海赶到济南,来到交际处想向毛主席汇报工作,而此时毛主席已休息,汇报工作只好安排到明天。 28日天刚亮,正在楼下大厅里值班的曲溪,听见楼梯响,往上一看,见毛主席走了下来,他赶忙迎了上去,对主席说:“主席,这楼的旁边有个小花园,可以散步。” 毛主席“嗯”一声,点点头笑着出了楼门。 曲溪急忙跑到南楼许世友的房间,报告给许世友,说毛主席起来到花园散步去了。许世友听说后,马上跑到花园,陪着毛主席一块散步。 28日的早饭,由连夜赶来的谭震林等领导共同陪同,并趁此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工作。 上午,毛主席在考察、游览了济南的一山、三泉、一湖、一河后,结束了在济南二宿一天的休假,乘座专列,在许世友等人的陪同下,离开济南,驶往曲阜去参观考察。 (10)济南中原鞋厂为毛主席做皮鞋 1957年的阳春3月,毛主席乘坐的专列又一次驶离北京,18日,列车徐徐停靠在济南西郊的专线上。这次在济南停车,按惯例,毛主席并没有惊动当地的有关部门,就在专列上办公、休息。这次到了济南,因要接见外宾,工作人员又向主席提出了买鞋的事,并以外事活动为理由,毛主席这才勉强同意。 为毛主席买鞋的任务就交给了山东省公安厅的副厅长封振武同志。 领受到这个特殊任务后,封振武同志立即赶到济南市区,马不停蹄地四处寻找,他几乎把整个济南市的鞋店都跑遍了,也没找到一双适合毛主席穿的皮鞋。如果连这么一项任务也完不成,实在是不好交待。封振武心想,商店里买不到,看来只有找地方定做了。他们通过工作人员想法取得了毛主席的鞋样子后,又急忙来到了位于济南市二大马路附近的中原鞋厂(即后来的济南皮鞋总厂),向鞋厂的领导说明来意后,厂里立即指定一名技术水平最高的老师傅带人连夜加班赶制。 在第二天的早晨,当毛主席刚刚起床时,一双崭新的皮鞋就摆在了他的床前。 毛主席穿上这双新皮鞋,来回试走了几步,感到非常满意,于是就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鞋是从哪里买的?很合脚嘛。” 工作人员告诉主席:“是济南中原鞋厂的一位老师傅特意加班制做的。” “那你们代我谢谢这位老师傅!算算多少钱给送过去。” 根据主席的指示,按照当时市场的价格,工作人员拿出了22元钱,交给了封振武,让他转交给鞋厂。 封振武同志随后又来到了鞋厂,找到了厂领导和那位老师傅,转达了毛主席的问候和谢意,并转交了22元鞋钱。 刚开始,厂里说什么也不愿意收钱,做鞋的那位老师傅说:“能为毛主席做鞋,这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了,毛主席的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收的。” 当时在场的鞋厂的领导和一些工人师傅也纷纷表示,这钱不能收,为毛主席做鞋,是我们厂的光荣。 封振武同志为工人的真挚感情所感动,他情真意切地对大家说:“这钱是毛主席让我送的,这是毛主席交给我的任务,你们不把钱收下,我完不成任务,回去没法向毛主席交待。再说,毛主席所到之处,吃的、用的,都是按价付款,这是毛主席亲自定下的规矩,谁也不能违背。” 经过再三劝说,厂长才很不情愿地将钱收下。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