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友情-同志亲-知青岁月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友情-同志亲-知青岁月 > 文章

【知青岁月】(连载4)知青——我心灵的洗礼

时间:2020-07-26 08:39:57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吴金瑞 - 小 + 大

知青——我心灵的洗礼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就读黄石八中,学校坐落在新下街东南角一个小山坡上,与汪家湾相连。校园内有两栋两层楼的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楼和一栋食堂,时任校长是黄志明老师,他对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张家湖、肖家铺、下陆和灵乡铁矿,有住读生和走读生。学校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学子。
1966年“文革”席卷全国。黄石八中也停课大串联。1968年底学生返校。在学校我遇见班主任肖世东老师。肖老师说:我们学校下乡的地点是鄂城县长岭公社,12月28号是第二批,距六八年还剩三天,说不定将来下乡会算工龄,听后我当即报名第二批下乡。这辈子也没有想到,三天算了一年工龄,肖老师真神了,他是我这辈子的良师益友和贵人。
读书时我的名字叫吴金岁,文化大革命开始破四旧立四新,肖老师找到我说,过去皇帝万岁,你是否把岁字改改。这事算命先生也说过,但家长从来没有在意。我想:还真有可能因为这个岁字让我许多好梦破碎。小时候身体不好疾病不断,家庭出身又不好,总觉得天不蓝、太阳也不温暖,不知今后能做什么,前程渺茫。听了肖老师的话,把岁字改成了瑞,突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自己一下子变了,有了到农村去的底气。
妈妈给了我些钱,把家里的事也做了一个交代,母女俩痛哭一场。妈妈嘱咐在外面不能流泪,因为我们出身不好,不能让人抓住把柄,在档案里增加什么不利的材料。
1968年12月28号一大早,妈妈把我送到八中操场。来了几辆贴着“欢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标语的大卡车,我们分组上了车。妈妈后来说:“送我上车后他去上班,有个同事还看她的眼睛是否流过泪”,在那个年代像我们这样出身不好的人家,
哭的资格都没有。
就这样揣着妈妈的爱,我迈出了人生步入社会的第一步。汽车行驶出新下陆街经过铁山、保安、李铁铺,下公路过牛头山就到了长岭公社。公社首脑所在地在长岭街西头,长岭街是这里的商业重地。一条青石板路两边都是商铺,有五金、杂货、小百货、副食品商店,还有一个小照相馆。
汽车缓慢地驶入公社大院后放下我们便开走了,看着在夕阳下渐行渐远的卡车,我心里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是舍不得?还是放不下?不得而知。但我清楚的是,从今往后这里就是我的又一个家。但今后在这农村,是半辈子?还是一辈子?又是说不清楚。
我们分到余家湾第六生产队。社员们找到我们,用扁担箩筐将行李挑起,生产队离公社不远,十来里路,翻过一道小山、越过一道岭,远远的就看见全村男女老少在村前迎接我们。这是村里一件大喜事,还放了鞭炮,余家湾青砖黑瓦房非常气派,村后有一片小树林。
整个长岭公社坐落在梁子湖畔,农业学大寨,围湖造田,队里部分村民迁徒到湖边。有许多闲置房,村委会在村中给我们选了一套两室一厅、一厨的大房子,因长期无人居住,有点阴森。欢快的村民将我们迎进门,放下行李,政治队长余经峙讲话,要我们接受好再教育,因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争夺接班人,他有决心把我们改造好;生产队长朱经家讲话:三年学个手艺人,十年难成庄稼汉,要求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努力熟悉庄稼人的指南24个节气;妇女队长讲话,大家都是姐妹,要互帮互助。最后队委会宣布:今年最后这几天不用做饭,一天吃一家。现在想起来非常不懂事,好像是应该的,后来才知道,社员们为了我们吃好,有的粮食都是借的。
1969年1月1号我们自己开火做饭。一大早天空飘起鹅毛大雪,因为没有天花板,屋里下起小雪,我们赶紧用带来的塑料布遮在被面上,捂着被子大哭,不知家里亲人怎么在想我们。
休息了几天我们出工,春耕生产备耕集肥,农业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每家每户收集肥料,送到田间地头指定地点。队委会给我们女生按妇女最高工分8个,男生全天10个工分,队里对我们太好了!  农村劳动作息时间:早上不吃饭听哨子出工,9点回来吃早饭,中午1点回来吃午饭,下午收工时间根据季节来。我们几个人轮流做饭,早上负责把水缸挑满,把房间打扫干净,心情非常好。因为是农闲时,农活不怎么累,和社员们一起出工说说笑笑。
转眼间1969年农历新年到来,要回家过年,队里打渔船靠岸,按户我们每人分得一份过年的鱼,村民告诉我们把鱼腌制晒干,走的时候还带了10斤大米。一根木棍子一头是鱼一 头是米,早上6点出发,一路上遇到许多同学,一看大家都一样挑着鱼和米。从长岭走到大治保安几十里,下午三点才到,再乘车回家天已黑了。
正月十五后年过节尽,农活从播种开始,把早谷种子撒下去,用塑料薄膜盖起来,在太阳光的合作用下,种子在温床里生长,一天一 个样。男劳力犁田,妇女们割草积肥,人勤地不懒,冬去春来,倒春寒天气依然很冷,春雨淅沥沥,没完没了的下,衣服几乎没有穿过干的。上级指示,“五一”节前要把早稻全部插完。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开始插秧,队里把我们分给几个插秧能手带着。刚开始跟不上,横竖不是,慢慢就跟上了。有一段时间,完全没有穿过鞋,多的干不了,就少干点,浑水摸鱼每天跟着,终于在五一前,早谷全部插完。
春天真的到来了,大地换上新装,春风吹得人暖洋洋的,麦苗从冬眠中醒来,油菜花儿一片金黄。 人们穿起鞋子,给醒来的麦苗锄草,妇女们都把漂亮的衣服穿起来叫“麦子”。当地风俗没有出嫁的女儿不能穿红绿,年轻的媳妇喜欢穿桃花红上衣、翠绿裤子,非常靓丽,远看像一朵朵花。 人民公社这株长青滕上开放着不同颜色的向阳花,我也是其中的一朵。整个一幅有声山水画:有唱歌的、讲故事的,我负责讲笑话,幸福洋溢在春天里。
因为队里地少田多,几天下来麦地就干完,接着下田把早稻苗用脚走一通(薅田) 。然后又在麦地里,套种种棉花也叫“插花”,两行麦子间播棉籽,一尺种8粒,从这一头到那一 头,每人腰间绑个装上用农药拌好棉籽的布袋弯腰前进,几天下来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面朝黄土背朝天”。完工后人都有些中毒,鼻子眼睛都有些浮肿。队里给每家发放绿豆煮水解毒。
麦子成熟收割完后,就到了阴历五月五,家家开始用新麦面做粑粑,互相交换品尝,吃上新麦面,就算过“端午节”了。眼看着早稻成熟“双抢”开始,收割早稻叫“开镰”,紧接着插中稻。白天割稻,晚上脱粒,加夜班我们就睡在禾场上,稻秧插完早谷归仓,双抢就算基本结束,队里放假一天。
分到家的早谷,做的饭非常好吃,没有菜也能吃两大碗。虽然劳动很累但能吃,我从90多斤一下子到了110斤,耐受力和体力都在加强。我那黄色的头发开始慢慢变黑,这都是劳动锻炼的结果。
梁子湖非常之大,每当退水会退出许多湖田,各个生产队都有份。为了不让田地荒芜,充分利用起来,我们要到湖边去插秧,也是最辛苦的农活。村前屋后的水田,蚂蟥只有2寸长,而湖边有种牛蚂蟥足有8寸长,红肚皮、黑背,缠在腿上拉不下来,非常恐怖。社员说:当年蚂蟥来人间, 玉皇大帝叫它们听到鼓响再出来,它们听错了,听到水响就出来。有经验的人拿根棍子把水搞响,让它们出来抓了后再下田。一旦发现漏网的,人们都往岸上跑,夜里我常常被噩梦惊醒。
农民种庄稼一茬接一茬没有空闲。收割了麦子,棉花茁壮成长,红杆绿叶,大自然又换了新装。中稻收割,插下晚稻,一年的农活就差不多了。采摘的棉花按人口分,我都拿回了家。一年下来,我亲身参与了种子播种、发芽、成长、施肥、锄草到收割。为了十年能学成庄稼汉,一点一滴不敢怠慢,到了秋天,真心体会到丰收的喜悦,庄稼人都盼着丰收的成果。就这样年复一年,转眼之间过了两年。
1970年开始招工,同学们都招工回城了,我虽有几次机会,因为父母单位政审不合格,没有录取。母亲眼见同学们一个个回来,农村剩下的不多了,我们生产队就剩我一人,于是厚着脸皮去找单位工宣队。
就在我心灰意冷的时候,六队社员对我给与了深深地关爱,妇女队长把我安排在家里,和她女儿友荣一起住。1971年队长又到余湾小学去和余启后校长联系,让我到学校去代课,教学生唱歌。有时走在田间地头听到学生唱我教的歌曲很有成就感。
队里怕我消息闭塞,就派村里留在大队工作的青年余甫生,每天给我提供来自四面八方的招工信息。余甫生还经常摘抄许多名人名言鼓励我,令我在绝望时看到希望。他和队长也是我这一生遇到的重要贵人,借此小文表示深深地感谢! 正是他传达信息的及时,也有母亲找人的原因吧,下乡三年后我终于返城。
从农村回来后队里的朋友经常来看我,如果有什么困难我都热情帮助他们。知青三年,被一个生产队的人们爱过、疼过,不是什么人都有这个福分的。我在医院工作,我不希望队里的人来找我看病,我希望他们健康、平安。我的好朋友游桃枝多次说,我对农村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参加工作后,我两次去农村医疗队,劳动时我一点都不怯场,样样农活都能干,一去就是半年,把医药送到田间地头,没有病人我就干农活,我非常自豪的告诉人们我是知青,下过乡,在我身上没有“骄”、“娇”二气。
岁月匆匆而过,退休后我随女儿来到北戴河,在老年大学学唱歌、学画画,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三年的知青生涯给我的是心灵的洗礼!

2018年9月2日中秋节写于北戴河
黄石八中67届初中生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知青岁月】(连载3)世纪农者

下一篇:【知青岁月】(连载5)插队鄂州太和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