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友情-同志亲-知青岁月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友情-同志亲-知青岁月 > 文章

【知青岁月】(连载5)插队鄂州太和

时间:2020-07-27 07:12:5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郭江平 - 小 + 大

插队鄂州太和

1968年我十五岁,读了七年书居然成为“知青”下乡了。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雨夹雪半月有余。早上七点天还没亮,寒风刺骨,道路泥泞,我的父亲挑着担子送我到农村去。本来单位今天要开他的批斗会,在当时,知青插队大于一切,单位倒是很爽快的批了假,他才得以有机会来送我。
到学校集合,坐上带篷的货车,开往目的地——鄂城太和区东升公社,方位在保安与金牛之间。当时路很窄,由于天寒地冻,树枝上的凌冰垂落下来,汽车无法通过,司机下车将树枝移动,方能通过。
队里专门为我们盖了新房,只是墙壁及垒的床都是用土砖做的还没有干,垫上稻草就是床了。
然后,我们要过的就是生活关、劳动关、蚂蟥关。用我们稚嫩的肩臂挑起生活的重坦。
在家里除了读书,就是玩,什么事都不会做。到了农村要挑水、做饭、扎草把当柴烧,学会腌点咸菜 。
挑担子是每个务农的人必须掌握的技能。刚开始用双手托着很硬的扁担,踉踉跄跄,也不会换肩。最怕下雨天挑秧
苗等农作物,田埂很窄,路滑,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崴了脚。下雨,戴斗笠,光着脚、泥巴田埂、挑着担子,想想是什么滋味?
农闲是要去做水利的,从山里挑着超过自己体重的石头到湖边,单程有五里路。现在想起来是好事。因为负重增加了“骨密度”,老了不缺钙。
下放到湖区,绕不过的就是插秧、割谷都在水里,那么蚂蟥就是必须要过的关。总记得第一次下水田,四月份,田里的水还是很凉。顾不上水凉,一心只怕蚂蟥,手上学着插秧,眼睛到处看,暂时没有,放下心来,只顾插秧。突然,腿上痒痒,啊~一个小蚂蟥咬我的腿,很慌张,用右手一拽,使劲一甩,结果更糟糕,它的后吸盘粘在手上,我大惊失色,不知该怎么办?旁边的小伙伴来解围,用根竹片轻轻一拨,它就掉下去了,因为它还没有吸到血,没有粘住。
有调皮的半大小子,用木棍将蚂蟥翻转过来,插在田埂上说等太阳出来,晒死它。也不知是否奏效?
有天收工后,我坐在门口吃饭,旁边有人问:你的脚怎么啦?受伤了吗?我赶忙低头查看,哎哟,蚂蟥吸足了血,掉下去了,已不见踪影,但是伤口还在流血。鲜红的血,真的很恐怖。被蚂蟥咬过的伤口很难愈合,并留下斑点,长时间不能消除,所以我们刚进厂时都不穿裙子,穿长裤,以掩盖腿上的伤痕。
我们去的那年,正赶上发大水,队里都是湖田,大面积受灾,发的救济粮根本不够吃。经常是收工后,烧点水,坐在门口,无米下锅。
有次到公社开会,路过一理发店,一个女孩与我年龄相仿,端着一碗米饭,上面铺了一层竹叶菜,白米饭,绿叶菜非常漂亮、诱人,我咽着口水,目不转睛。她肯定不知道,手中的一碗米饭能让另一个女孩,留有五十年的记忆。
农村也有好玩的事,比如:接媳妇.嫁姑娘。接媳妇与城里人一样,放鞭炮.办酒席.闹洞房。
嫁姑娘就不同了,在姑娘出嫁之前,履行哭唱仪式一一"哭嫁”。
那天,女友约我晚上去看"哭嫁"。到了那户人家天井里,已经有很多人了,都是大姑娘.小媳妇,大姑娘是去学习的。还有凑热闹的小孩。
我見的“哭嫁”就是带着哭腔在那里说唱,唱词现编的,调子变化不大,拖音可長可短,边想边唱。唱得是抑扬顿挫,还伴随肢体语言。一般人家哭唱内容多是母亲舍不得女儿出嫁,山高路远;女儿念父母养育之恩。
这户人家有奌特殊,女儿是童养媳。这家儿子早年夭折,后来出生的儿子又太小,姑娘都二十岁了(在农村己经是老姑娘了),实在留不住,才嫁出去的。
她们哭唱什么,我是听不懂。听女友说母亲在哭夭折的儿子;女儿在哭自己的命运不济。但是,哭着哭着,母女俩动了真情,抱在一起,長哭不止。毕竟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年。她们的真情.实意,令在座人员唏嘘不已。
下放两年后,就招工就回城了。成为工人阶级一员。
文革、红卫兵、知青好像风马牛不相及,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知青”成了历史名词,深深刻入岁月的年轮,起源发展必将成为史学家们关注的课题。
岁月并不蹉跎。下放两年,在生命中留下的轨迹、印记,永不磨灭。
我是知青,见证了那个年代!

作者“黄石三中”68届初中生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知青岁月】(连载4)知青——我心灵的洗礼

下一篇: 【知青岁月】(连载6)知青一家情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