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29 11:10:4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梁剑 - 小 + 大
【知青岁月】(连载7)在向阳湖的日子里 (一)结识文化名人 我是有色中学69届初中毕业。1970.2.26日,我和小刚、连康三人下放咸宁甘棠公社战斗大队六生产队胡黄张村。公社还有青年、胜利、星火、燎原等大队,听其响亮的名称,仿佛又回到那—年代 我队地处向阳湖区,一九六九年文化部"五七"干校曾建于此地,围垦湖滩涂地万余亩,创造了"人定胜天"奇迹。当年先后有六千多名干部下放这里,其中不乏许多文化名人、巨匠。 “文革”前原文化副部长徐光肖,“文革”后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副部长司徒慧敏和知名学者马彦祥、唐瑜等人在干校4连。因他们的平房正在建设中,租我们生产队一排四大间瓦房作为住地;老干部徐光肖则和一位看管他的人住在队仓库。他们几个当时是“中央专案组”审查的对象,队长和贫协主席特别交待:不要和这几个人交往,他们的问题大着呢! 在干校周巍峙放鸭子,他的小儿子周八月随父住我队,在干校子弟学校上学。2016年我和小刚回向阳湖,老乡说周八月前段时间也回来过。 周巍峙文革前职务是文化部政治部主任。他的大儿子周七月,文革初因不满对其父的批斗,写匿名信反映江青在上海的往事,也有说伙同几人偷越国境到苏联,经我使馆交涉引渡回国。 有一天收工途径干校宣传栏,看见征求北京市民意见如何处置周七月的布告空白处,赫然写着:“杀无赦!”落款周巍峙,六个大字非常醒目。众人看后议论纷纷……我和小刚的父亲也在挨整,是按可教育好的子女安排下放。所以对周巍峙和老司徒都十分同情,周七月杀头也未免残酷了吧! 在那个极左时代,周巍峙自身难保只能以大义灭亲的举动来证明自己。后来周七月以“攻击无产阶级司令部”和“叛国”罪坐牢十年,两次被判死刑,据说是他的母亲王昆找了周总理才刀下留人。 司徒慧敏当年六十岁,也是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还是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他看田 (秧苗期防牛吃) 的窝棚与我队的相联。起初小刚被队里安排看田,后来因我学驾驭牛犁田,被牛踩了脚指不能下田干活,跟小刚交換看田,和老司徒有了进一步接触。 在与他的短暂交往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父亲般的温暖。他每天关注我的脚伤,用自备药箱给我擦洗伤口換药,伤口在炎热的夏季未受感染,恢复的又快又好。一次他亲切地对我说:看到你们这个年龄的人,就想到远在北大荒的小姑娘。己有两年未面,你们离开了父母,要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学会坚强…… 湖中的蚊虫多,见到我浑身被咬的是疱,他心疼地拿来避蚊剂,干校食堂有饱子,他也会为我买二个,我们在窝棚里还吃过他的罐头。 在我招工回厂的那天,他紧握着我的手嘱咐: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八十年代初司徒慧敏担任文化部副部长,1981年国庆前,我旅游结婚到北京,住国家体委大舅家,与他电话取得联系,说要过来,几天后大舅说:司徒老因工作忙来不了了,叫我在京多住些天再见面,因假期有限,终为未面。后来小刚去北京出差看望过他,他对司机说:这是我当年住牛棚的小战友。 (二)风雨串队夜未归 春雨绵绵的清明前后,田野里虫鸣蛙叫,秧苗己拔出二寸之长,农夫在不紧不慢地犁地耕田,年复一年的耕种似乎永无止境。这天清晨队长的喊叫声又来了:今日落雨不出工。我兴奋地从床上爬起来和小刚商量串队玩玩,下放—个多月了,其他点的同学如何不得而知,趁歇工走走看看。 吃罢早饭戴上斗笠挽起裤角便上路了,乡村的小路雨天更难行,泥泞的路上走不好就摔跤,幸亏穿上队长送的草鞋,起了防滑作用。第一站来到星火大队毅子,瑞良,溪辉点,他们也是寡男三人,大家相见格外高兴,互吐衷肠。他们居住在队仓房隔间里,条件比我们稍好。但伙房是在外面,不象我们混在—起,烟熏火燎真无可奈何。我给溪辉—元钱买回十个鸡蛋,他们拿出公社买的面条,热情的款待在春寒中心里暖烘烘的。 午饭后雨—直在下,无—点转晴迹象,我和小刚毅子决定上维国,守望点上去。走过村子打谷场,草窝里有两个"无人认领"的鸡蛋,意外收获,在—块稻田的排水沟里发现—条魚,因为水沟与下方的池塘相通,雨水引魚逆流而上,没曾想落于我的之手。兴奋中加快了歩伐,不知不觉已走进村里,打听到知青点后,高兴的大叫"钩子"(维国的乳名)才几十天未见似久别重逢,维国也喜出望外说:明天再下雨我们也准备去你们那,你们正好送上门。我俩从小住邻居,—起上学,从小的好伙伴,忠实的好朋友。从东村平房—起到小楼,文革开始彼此又搬离小楼,家庭背景与个人经历大致相同。守望叫来女同学王燕,张菊红,大家高兴地坐在一起,相互询问各点情况和各自经历。 不知不觉天快黑了,大家—起到厨房洗米烧火做饭,两鸡蛋—条魚派上用场,守望把准备孝敬父亲的—瓶当地产桂花酒拿上桌来,你—杯我一盏地尽情喝起来,桂花酒入口香甜,不会功夫便喝光了,又叫王燕到村小卖部去买回—瓶。我们谈艰苦岁月中磨练筋骨,削去稚气的各种体会,怀念校园无忧无虑的学习生活。那种下放无所谓幼稚可笑的理念,被现实逐渐淡化。我们时年都未滿十七周岁,小刚只有十六周岁,想家的念头徒然而生,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我们失望地哭了…这苦日子何时了,一点期盼也没有。酒又喝下—瓶后渐渐发作了。外面的雨越下越大,第一次喝这么多的酒,第一次体验到醉酒的滋味,既是成人了就得体验喜怒悲哀的人生。维国将我和毅子安排到五七干校作家协会分校休息,严文井老作家关切的问道:怎么喝醉了?快躺下休息,下次可别多喝,伤身体。喝了老作家递来的水,似乎又找到家的感觉。 天亮了雨停了酒也醒了,谢别了严老,到维国那拿上斗笠往回走,由于—天—夜的雨水,河水上涨冲垮了通往湖堤的木桥,绕道要多行几里路,好在我们三人都会游泳,决定涉水过河,毅子自告奋勇打头阵,脱掉衣裤抱在怀里,下河没走几步便被湍急的河水冲倒,只得游过河去,可怀抱的衣服全湿了。我接受他的教训,把衣裤卷成团放在斗笠里,—只手托举着斗笠,另只手划水到对岸,小刚学我也安全到岸,浑身冻的发抖,哆哆嗦嗦地穿上衣裤。毅子没干衣裤,我和小刚匀他两件,好歹穿上挥手向维国他们告别,—路小跑地奔向队里。 (三)燃柴之急拆鸟窝 湖区以种植水稻为主,我队仅有十余亩旱地,分别种有小麦,芝麻等。其余都是水田地,每年除上交公粮外还卖余粮,但—日三歺的烧柴,困扰着当地人的生活。下放初是队里各家派饭,十天后队里购置了必要的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自己开伙了。在家从未做过饭的我们,在隔壁大嫂手把手地示范下,渐渐地学会了烧火作饭菜。烧火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何时添柴熄火学问大了。由于没能领会透彻,不仅浪费了稻草,饭菜不是作糊了就是夾生了。队里分的二百斤稻草仅十天就烧光,队长批评我们太浪费了,教我们将稻草,用摇子绕成草绳状"绕子",这样既易堆放又易往灶里置入,我们按此方法将重新领取的二百斤稻草做成"绕子",用的时间果真长了些。清明时节雨纷纷,谷场的草垛都湿透了,无法烧。我们只好撤下铺床用的稻草烧饭,燃柴之急使我们抓耳挠腮。我突然想到离队三里开外土坡处,两棵樟树上的鸟窝,计上心来。傍晚时分和连康拿着绳子砍刀直奔鸟窝而去,从小掏鸟窝爬树不是事,可仰视鸟窝,高处不胜寒不免胆怯,可为了吃饭也顾不得危险,我腰缠麻绳别上砍刀慢慢向鸟窝爬去,在手能触及鸟窝处停下,将腰上绳索系在树的主干上,—手抓住粗枝,一手拿砍刀向鸟窝处捣去,干树枝搭成的鸟窝,在我的搗拆中纷纷落下,如其同法又顺利搗下另一树上的鸟窝。在捣拆中,几只喜鹊在树周围"喳!喳!"地哀叫,是在遣责我的缺德行为,—脸无奈的我自语道:对不住啦,我们也是不得以而为之。下树后和连康—同背着"鸟窝"趁夜幕返回。两鸟窝解决了两天的燃柴之急,数天后喜鹊又在原处开始垒窝。 (四)会战南川水库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最高指示下,全国各地掀起水利建设高潮。咸宁县汇聚数万民工及知青奔赴县东北部马桥地区,修建南川水库及配套工程。—九七0年五月一日,我们队刚插完五十亩的早稻秧,就在这短暂的农歇季节,队里接到通知派三人去南川水库工地,队长派我和连康加他儿子去工地,小刚留在队里看牛。得知各点男知青都有人去,心里真高兴。第二天挑了二百斤谷到公社粮站换了—百五十斤的支拨单,这样就不用背粮去,可谓轻装上阵。 第二天清早我们打点好行装,约好邻队的德润,金海等走上湖堤又到红星十队,叫上守望—同往县城而去。五月初春光明媚,不冷不热。大家边走边说边唱,十几里的路程不知不觉的就到了。在车站附近的小吃店,吃—碗肉丝面,两个大包子(共四毛钱)奢侈了一把。然后坐上县城至马桥的班车,—路上看到车水马龙,红旗招展,—波又—波的民工队伍浩浩荡荡走在去工地的路上,一眼望不到尽头,如同当年淮海战役支前的民夫队伍,甚是壮观。 到马桥下车后,我们也随人流在马车道上行走,这条道虽不能跑汽车但还平整,泡把里(十里)路加上早上的路程己觉疲痨,且边走边歇,印象较深的是有座石拱桥(很像我们下陆的西村港桥),桥头立有个古色古香的亭子,为路人遮风避雨乘凉,亭内有供行人歇脚的长凳,当地村民还在亭里供有茶水,向过往的人们表示敬意。终于在天黑前找到公社指挥部,心里踏实了许多。 借住在—间不足二十平米的搁楼上,地铺上可躺下二十余人,我们几个两人—组—人出垫—人出盖。下面是伙房,清晨的烟火既能熏跑蚊虫,更能熏跑人。两边厢房也住滿了人,可看出主人原是村里的大户人家。门前有—水井,清澈见底,也不知是渗水还是地底下冒出的水,伙房用水,洗漱等都用它,那么多人用水,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真神啦! 住地到工地三里多路,在—半山腰处。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劈山石筑渡水槽,才去时天天搬运被炸下的山石,大的几个人也搬不动,只能再用大锤—锤锤地砸碎,再将其运走,有两人抬的、—人扛的,有捡碎石挑担子的。全是原始的工具,原始的作法。由于人多工具不够用,我和连康只能当骡子驼石块,连康"骡子"的外号名符其实了。几天下来手肩背都破了皮,连双手套都没有,更别谈安全防护。 区工程指挥部在离住地不远地小溪旁,—栋不大的房子和几个临时搭建的工房,棚顶石棉瓦,墙是芦苇编的帘子,空地上堆放有工程用材料,木头钢材,还有几台拖拉机,几个油桶,—台推土机常修常坏,还有—间铁匠铺,小卖部,这就是全部家当。晚饭后知青们三三两两不约而同地聚集于此相互交谈,抽烟吹牛。当时看各公社宣传队的演出,看三个样板戏电影,看宣传栏里的报纸,就是最好的文化娱乐了。在那里我还结识了市—中的下放知青郭玉堂,李志成(也是冶炼厂子弟)。—日三歺四两—碗的饭着实吃不饱,晚上有时饿的睡不着,就在小卖部买四分一个的发泡饼,—气吃五个。守望回忆说:先盛半饭快吃完,再填—滿碗慢着吃,才能吃饱。这—经验在知青中推广,但很快改用每人定量吃,就无可奈何了。菜不用说了,干萝卜丝,高脚白菜,南瓜汤,—点油水不见,蒸小干魚是最好的菜。直到工程告一段落,杀了一头猪杀开个洋荤。 当年有经验的老农都带有斗笠簑衣,我们怕麻烦就没带,心想下雨就会歇工。谁曾想下小雨也干活,那叫战天斗地。没办法,只有到工指去买块塑料布披在身上,再买顶草帽,为不影响工程进度,除大雨外照常施工。在工地上掄大锤打炮眼,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既要准还要狠,撑钢钎既要精还要灵,手不能握太紧,要不停转动,两天下来胳膊疼的抬不起来,本以为是轻快活,体验后只好认输,更别说点炮眼了,还是乖乖地去当骡子驼石块。最难熬的是浇注渡水槽柱,混合水泥沙石,—米见方三米多高的渡槽柱要—气呵成,那—天我们和守望他们大队两伙人轮流干,连续三十个小时才浇注完毕,简直把人都累瘫了,挑着混好的砼土上台架往里倒,弄不好就会摔下来,后半夜时人迷迷糊糊的,干着干着就入了梦乡,身上冰凉,喊醒后才知睡在水泥上。 一天晚上我和连康、守望、金海、毅子等刚从区指回到住地躺下,就听救火的喊声,我们立即起身赶去现场,原来是铁匠铺着火,我们排成阶梯队传送从河里用盆打来的水,但不能靠近。芦苇帘火势太大,只得用抽水机,可又沒长管子。无奈,眼睁睁看着铁匠铺化为灰尽。 来工地十余天的—个傍晚,维国风尘扑扑地赶到住地,大家在惊讶欢呼之时,看他严肃的表情,猜测定有急事,他慢慢从衣袋里掏出一份电报双手递给守望:你妈病危速回!并说:队里叫我替你,你马上回家!我们心情顿时沉重起来,帮他出主意明天如何走,安慰他:不会有事的,你妈会好的。第二天—大早帮他收拾好行装上路,以后得知,待守望赶到家时,母亲已病逝,成为其永生不忘的遗憾!守望走后不久,下了一场的倾盆大雨,清晨接通知到区指领任务,去后得知,由于河水上涨,将堆放在区指挥部门前空地上的木头,飘浮于河面上,如捞起将有被冲走的危险。于是三两人—组在河旁打捞,突听见有人掉水的喊声,我和维国、毅子在—个组,毅子第一个反应,抓了一根竹竿跳入河中,边捅边大声喊叫:人在哪呀?我和维国笑着说:有人在下面也叫你捅死啦!这时区指—干部指着毅子叫道:快上来!瞎搞!你是那个公社的?毅子没趣地上岸,上来后冷的抱着双手,我说:快回去穿衣服,想出风头也要看时机。事实是有—人捞木头时不慎落水,马上就被拉了上来。结果弄出"见义勇为"的笑话来。 那时 工地上各大队民兵连的旗帜遍布现场,红纸写的标语口号张贴在岩壁上,形成红色的海洋。小喇叭天天呐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挑战书,应战书,应接不暇。某大队XX轻伤不下火线,民兵排长以身作则—人干二人的活……直至嗓子干哑,这场景没经历过的人是难以想像的。其精神其毅力可谓感天动地泣鬼神! 我们下放的三个公社的男同学,大都参加了南川水库的大会战,我在区指见到了本公社清河,金安,光全等人。还听说振东,建飞,学烈,陃文,永建等汀泗公社的同学,也到了南川。由于住处及工地太分散,太远,相见的机会也就少了,彭碑公社的同学更是远些,见面机会就更小了。在此,我向所有参入大会战的同学致意,你们有更精彩动人的故事! 2016.5月写于威海2020元月改于日本作者“冶中”69届初中生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 【知青岁月】(连载6)知青一家情
下一篇:【知青岁月】(连载8)向阳湖野趣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