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30 09:10:36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刘守望 - 小 + 大
向阳湖野趣 夏天的向阳湖围堤内干校学员们种的新品种水稻《矮脚5号》长势喜人,已开始抽穗的稻田在微风的吹拂下起伏有序,大有丰收在望的趋势。清晨湖内绿油油的一片,在露水珠的点缀下令人陶醉。湖中各种鸟禽,野鸭,秧鸡,白鹭和一些不知名的水禽特别多,但最多的数白鹭。白鹭属鹭科飞禽,以湖边和稻田里的小鱼,泥鳅等为食。 七零年七月的一天上午,70届的邓小勇和陈小林二位各持一把上海造气枪身背背包来到我们知青点,背包里还装有一张捕鱼的尼龙粘网。我向队长请假一天,陪他们一同出处打猎。当时钩子不在知青点,因钩虫病(实际没病,因双抢太苦)回家休息半月。由于湖里处于汛期招来不少候鸟小白鹭并在湖边山丘的大枫树上搭巢做窝繁殖后代。七月,白鹭幼鸟已可以在树上跳来跳去等父母回来喂食了。 小林和小勇手端气枪不出声响地小心迈步走到树下,我跟在后面并保持一段距离。不一会先后两声枪响,”卟,卟“两个被击中的声音传来,”哗哗“两只白鹭从二十多米的高空砸开树叶掉在地上,其中一只没摔死,小勇上前用脚一踢结束其痛苦。我急忙赶上用绳子将已死的白鹭腿绑在一起,静静地呆在树下等待第二次的收获。大群白鹭仍在树顶上并未受惊扰,此时还不断的有白鹭从湖中打食归来。小勇和小林又连续各自开了数十枪,有的白鹭中弹却未能掉下来,可能未击中要害,也有他们没打中放空枪的场面。虽说我在树下晒不着,因忙着捆扎战利品身上已全部被汗湿透。时间不长我们已收获近20只白鹭,每只白鹭一斤多,因太重只好分成两捆用枪挑着扛在肩上,远远看去颇有鬼子进村扫荡后的镜头。事后发现气枪的枪杆因挑的太重出现了点变形。在胜利凯旋的路上,我们搂草打兔子又收获了一只斑鸠,看着收获的战利品喜悦的心情全表露在脸上。论枪法我虽不如他俩,但厨艺却远远在他们之上,回村后就是我显身手的时候。在路过一个小卖部时买了一瓶酒,一听猪肉罐头和酱油。 我们谭鲁村知青点几十米远就是一个湖叉,上游有一条小溪通向盯泗,清水常流《但去年和钩子回村后发现水质大不如以前,湖叉被围,小溪改道,已没有往年的景象》。我把战利品放在湖边,快步从厨房拿出两个脸盆,刀,菜板和一个竹编大箩筐来到湖边。先把接近天鹅绒的绒毛从白鹭身下拔下来,放到箩筐里,《事后特为我祖母做了一个软垫》。绒毛强于鸭绒,白白地真不错。然后是开膛,去皮(毛拔不干净),取下两条腿和胸脯肉,其他都不要。斑鸠因为还活着需用水溺死,开膛拔毛整只保留。全部处理完毕后已接近做晚饭时间,点火先清炖斑鸠汤,因厨房后面是竹林,我顺手采了一根已快过季的竹笋做配料再加点盐完活,然后开始做大菜“红烧飞禽“。先煸炒白鹭肉,用一点酒去腥,加酱油,吊糖,起锅前需用罐头中的猪油,少量肉并加点小辣椒提高红烧飞禽的口感,时间不能过长,翻炒时不停地少量加水,最后收干汤汁。起锅时已满厨房香味,食欲打开。这时两位女同胞收工回来,见到满满一脸盆肉顿时满脸堆笑。剩下焖饭和烧水的活由她们全面接管。我们三人把凳子和小桌搬到厨房外,此时西落得太阳仍留有余辉。为女生留下两满碗红烧飞禽后整盆端上桌,加上斑鸠汤也算丰富,我们三人喝着小酒就着很少能吃到的飞禽肉,即满足了肚子又饱了口服。真有点宁吃飞禽三两不吃走兽一斤的感觉。当我们酒过三巡时已带着饭菜回宿舍的女同胞又回来,很不好意识向我们再要点红烧飞禽,说她们是吃饱了,但一位干校家属老太太还想吃点,好像没吃够,好在肉不少就再给了点。事后队里的一户农民不知从何处知道我们打到斑鸠,过来很正式问我能不能为他再搞一只斑鸠,是为他儿子治病,可惜二位朋友留下渔网已走了。 在此,我十分感谢邓小勇和陈小林,听说后者已不在人世,愿他天上之灵一切安好。 2017年北京作者“冶中”69届初中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