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友情-同志亲-知青岁月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友情-同志亲-知青岁月 > 文章

【知青岁月】(连载9)砺炼红心六暑寒

时间:2020-07-31 08:03:30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刘南荪 - 小 + 大

砺炼红心六暑寒

1971年11月份,已满十八岁的我高中毕业了,这意味着童年时代将永远地予以结束,若是赶上如今这个年头,学校还得为我们举行成人宣誓。但当年等着我的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1972年4月18日,我和同学们告别了学校,告别老师,来到黄荆山林场。林场三面环水,一面临山,环境恬静,曲径通幽,风景优美。
记得开欢迎会那天,市一中、二中两校共下放知青60多人,加上林场职工200多人,会议气氛很热烈,林场党支部书记李运吉讲了话,职工代表讲了话,知青代表讲了话,讲话内容不外乎都是那个时代的调子。
一个崭新的生活开始了,我领了一些劳保用品和生产工具,工作性质是培育各种树苗花卉。我被分到二排,排长是一位名叫杜健的女师傅,虽然她已经是一个孩子的妈妈了,但身体很强壮很能干。
    如果说童年时代三年自然灾害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个锻炼,那么这下放对我来说则是进一步的炼就。工作是很辛苦的,然而我却是乐观和积极的,知青们都很积极,没有一个人甘愿落后的。出树苗季节,一棵树有多重没有秤过,但最小的直径也有10公分粗,反正感觉还是挺重的。别人背一棵,我要背两三棵,别人快走,我小跑,热天一身汗水,冬天一身雪泥。我很少回家,即使林场知青都回去了,我也未回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鸟飞走也好,云飘远也好,对男子汉大丈夫来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丝毫没有让我感到孤独和寂寞。多少次,多少回都是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也难怪一些林场师傅说,小刘要在这儿安家了。我用那些时间拜访林场师傅家庭,走遍附近的山岭、矿山、乡村小道;我用那些时间,攻读了马恩列斯六本经典著作及毛泽东思想政治理论、哲学知识,钻研了育苗技术和其它科学知识;我用那些时间,料理了自己的生活,有时也下湖捕鱼捉虾,或摘菱采莲蓬,一摘就是一脚盆,生活十分充实且有趣味。不由得使我想起宋朝辛弃疾的词句:“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后来,我同时担任了行政、民兵连、文艺创作组、基层干部理论辅导员等工作。工作是繁重的,可我的精力却是充沛的,真是朝气蓬勃,一熬几个夜晚都不在乎,多少个问题我都一一处理完毕,多少个黎明我都是走在曙光的前面。这个时期是我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起初,我也不是一个什么冒尖的人,只知道出苦力埋头干。后来,党、团支部书记找我谈心,我真不明白,如何都众星捧月般的看得起我,无非就是要我向团组织靠拢。书记们真诚的心逐渐激起了我要求进步的浪花,顽固消极的防线终于崩溃了。通过反复激烈的思考,终于鼓起勇气于下放当年11月13日递交了我平生以来第一份入团申请书。
第一步迈出了,第二步就得跟上,即使在换第二步脚时有跌倒的可能,也得迈,不迈就前进不了。从此,我更加精神振奋地战斗在第一线,经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和组织上的帮助,1973年12月11日我被批准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    入团了,我激动的心情是无法形容,工作学习个各方面更加积极了,一个更高的愿望在我心中回响,乘胜前进向党组织靠拢。
1974年1月1日,我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随后党支部找我谈了话,鼓励我积极创造条件,早日成为党的人。
也就是这个时候,中央发动了批林批孔运动,两报一刊为此先后发表了两个社论。顿时,林场搭起了大字报栏,职工、知青都分成两派。我当时既不介入派别,也不主张那样搞。团组织也是如此,几个支委都反对,记得在一次全体知青会上,有人就吵着要成立组织。针对这些情况,我认真地思考着社论精神,坚决顶住拉帮结派,成立战斗队的倾向,告诉大家按中央精神办事,矛头要对准林彪孔老二。但在那年代,一旦有人哄起一件事,一个倾向是很难被制止的,结果闹得不欢而散。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中央下发了文件,要求各地不要成立战斗队,必须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一场风波平息了,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二、三月期间,市委知青办下达了下放100名知青的通知,一时,整个林场又炸开了锅,职工们怕改变了林场性质,成了农工,老知青怕改变性质后,不能抽调回城里当工人,抵制的情绪日益高涨。加上市粮食局突然又改了口粮定量,一时更加惊恐万状,坚决不肯接受新知青。后来领导出面谈判,口粮定量又恢复了,但是仍然不接受新知青。批林批孔时没有分成派别,这一下分成了两派(绝大多数不欢迎新知青)。我是少数派的代表人,双方上告的上告,反映的反映,多数派是给市委施加压力,传闻有人还给当时中央某领导人写了信,少数派却表示热烈欢迎,就这样僵持了好久。而我对这件事是怎么想的呢?毛主席在指示中所说的是各地的同志都应该欢迎,林场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况且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观念都到哪儿去了?于是,我带着一些人,乘着手扶拖拉机,来到城建局上级党委,向盛同群副书记反映了情况和想法。听完后他支持我们的行动,并作了肯定要下新知青的答复。随即,我们又驱车前往市委大院,找到主管知青工作的刑尚亭副书记,他在家里接见了我们说:“刚刚送走你们一部分人(是指另一派),现在你们又来了,真有意思。”并风趣地说:“你们那儿的情况我已知道,就像拖拉机一样慢慢来!新知青肯定要下,这是市委的决定,不是我个人的意志。”并要求我们回去后作好准备工作,还要搞好生产。过了几天邢副书记找到林场党支部书记谈话:“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这是市委的决定,给你一个月的时间考虑,不管是否想得通,到时就得下。”
这样一来不接受新知青是不行的,我全力以赴做好准备工作,扫净房间,架起铺盖,装上电灯。到了这一步林场党支部书记也无法,也不得不免强应付准备一下。在临近的那一天,刷起了大幅“欢迎”标语,食堂准备了膳食。可怜的新知青呀!由于这场无谓的纠纷,使他们自己背着被子,拎着脸盆,挑着箱子步行而来,连欢迎会都没有开。我和一些老知青忙的得不亦乐乎,安排好住处,招待吃完饭。晚上,我去了新知青的住处,了解一些情况,鼓励他们既来之则安之,以实际行动改变林场职工的看法。
这些新知青年龄小,知识较浅,加上他们毕业后,在社会上闲荡了好久,沾染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没过几天,就发生了几个男知青把一名女知青从湖堤上推下去、往女知青宿舍丢癞蛤蟆等恶作剧,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使一些不欢迎他们来的人有了说话的把柄。这有什么办法呢?他们就是这样不争气。
    一天,党支部书记差人把我从地里叫到办公室,神情不悦地对我说:“既然新知青来了,不管一下也不行,现决定调你去任新知青的队长。”我知道这是在为难我,叫我去出洋相,其意思就是,你欢迎他们来,你就去管理他们吧!听后我心里先是一惊,继而装着胸有成竹实则是外强中干地说:“我不管这是党支部的决定还是你个人的决定,我服从了。”转身出了办公室,我一口气跑完了几百米的堤防,回到宿舍中餐饭也没有吃。我想了很多,书记以前对我相当好,从各方面培养我,为什么仅仅为这事,就如此对我、为难我。怎么办?打退堂鼓吗?不是我的性格,挑起这副担子来吧,困难多得很,单枪匹马搞的得好吗?我进退维谷,茫然不知所措。此情此景,比起那个徐九经升官时,喊着当官难,难当官,滋味好不到哪里去。没有人支持,没有人安慰,我却硬是坚定了信心,非要把新知青带好。套改一句戏剧中的台词:管他是被官管,还是怎能去管那管官的官,我是决不做一个夹在石头缝里的小瘪官。
我取来了新知青花名册,仔细地查阅了他们的表格和家庭情况,随即召开了全体新知青大会,宣布就职了,向他们表示了迟到的“欢迎”,介绍了林场生产情况,并逐一对照花名册点了名,彼此初步认识了一下,要求他们认真学习,加强纪律,好好在林场锻练自己。可就在这第一次开场会上,给我的见面礼是一位叫石继春的男知青(后抽调市副食品公司、烟草局)硬是不听从指挥,不守开会纪律,把会场搞得乱哄哄的。为了给其他人一个下马威,树立一下自己的威信,我发了一通脾气。我说:“你好好坐着听听,听我如何来规划你们的生活、学习及生产。”可他理也不理,我气得叫他滚出去,结果,他真的走了。会场倒是安静了,鸦雀无声,食堂的炊事员都跑来看热闹。我赶紧缓了缓态度对大家说:“既然来了,就得遵守纪律,我跟你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日子还长,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嘛!”接着,我对大家作了心平气和语重心长的讲话。散会后,我和几个新知青回到市里来到小石家,彼此交换了意见,向他作了自我批评,要他回林场。结果我与他关系反而更加密切了,真是不打不相识,梁山英雄好汉的再现。
一天过去了,又一天来到了,我深感肩上担子的份量,100名新知青身上有党和人民的期望,有他们父母的希望,如有什么差池,那将辜负了多少人的希望啊!而这担子的份量究竟有多重?我也不可能时光倒流,赶紧去补上一段人生履历,但我有决心像杨子荣那样,把这副重担子挑起来,还要挑好。
首先,我从组织上落实健全了排、班,任命了排、班长,抓了一批骨干力量在手上。接着,展开了强大的思想政治攻势,鼓励大家向团组织靠拢,收到明显的效果。没几天入团申请书就堆满了一桌子,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主流,看到了希望,使我充满了胜利的信心。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些新知青可爱,虽然他们单纯,幼稚,身上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缺点,但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里,他们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就是最大的积极因素,关键是如何引导他们的问题。只要做好细致的政治思想、耐心说服教育工作,在生活上关心他们,都会走在正确的路线上。
随即,我开动了宣传机器,利用广播,黑板报大力表彰先进好人好事,召开写了入团申请书的知青座谈会,谈思想,谈打算,并经常征求对我的意见,采纳一些合理化建议、要求,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工作。
实践出真知、长才干,工作很快纳入了正轨,整个形势越来越好,我也逐步的变得老练起来了。但人并不感觉轻松,一些旷工、迟到、打架流血行凶事件时而发生。为了杜绝这类事情,我除坚持做细致的正面思想工作外,也采取了一些必要措施。起初,用记载、公布的办法对付旷工,结果一公布就被撕掉。针对这种情况,我又改变了方式:1、遇到问题及时召开地头批评会;2、坚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3、交换思想,个别谈心。这样做既使大家都可以受到教育,提高认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当然,我有时也采用不软弱的方式解决问题。一次,知青们在地里劳动,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可还有几个男知青没有出工。我绕回宿舍一看,天哪!他们在玩什么八卦游戏啊?他们在赌博跳屋(平房从瓦上往下跳),他们在赌跳水井(十三米多深)。谁从屋上跳下来就赢一分钱,谁从水井口跳下去爬上来(水井壁滑得很,根本不容易爬上来)就赢两分钱。我气得要死,连声质问:“谁发起的?”没一个人做声。我放下汲绠,把水井下一位叫罗秋生的知青拉上来,浑身湿透,我问:“秋生,是你带的头吧!”他嬉皮笑脸满不在乎,我又问:“为什么都不去出工,搞这些名堂,都给我回宿舍写检讨。”并宣布统统打旷工。这一说,有几个人准备拿工具去出工。秋生说:“我去买盒烟就来。”我说:“今天你们都不要出工了,买烟也好,不买烟也好,我不管,统统打旷工。”结果,一个个都尾随着我到地里参加劳动。过了一会儿秋生凑到我面前说:“队长,算了吧,旷工就不要打了。”我说:“我今天说话算数,你不来劳动打旷工,你来劳动依然打旷工,没有什么可讲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我他妈的也学一回。结果,几个人乖乖地干到收工。而我呢?丝毫不改变主意,照样打旷工。因为我要整顿人马,决不能心慈手软,我硬是那样给办了。非但没有得罪这些人,反而更加敬畏我,使我的工作开展得更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集训锻炼,新知青就象部队新兵一样,有开始有结束,各自分到了林场不同片区、不同工种的岗位上。我召开了欢送会,大家依依不舍共叙建立的友谊。
   时光荏苒,下半年大中院校来招生,林场分了三个名额,都是武汉钢铁学院,其中一名是电子自动系。凭我的表现和条件,我当然想去。反正那个年代开后门谁也不犯法,你开得,我也开得。我回家谈了想法,就和父亲一起去市招生办公室,恰好遇见一个熟人,这人问我下放地点、年龄等情况后,对父亲说:“这次钢院来招生的是我同学,我帮你力争一下。”我高兴极了,心想,要是能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该多么荣幸啊!可客观情况浇灭了我的主观愿望火花。当招生的同志来到林场向书记提起我时,书记说:“这个同志不能放,很有组织能力、工作能力,要留下来当干部。”我心凉半截生气极了,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何时再见燕归来,过了这一村,就再也没有那一店了。事情就是这样,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世上没有神仙皇帝,也没有救世主,人的命运要由自己去掌握。我决心要正确处理走与留的关系,不放我走,决不泄气,更不会小园香径独徘徊,一蹶不起。而是要继续加强育苗业务的学习,为祖国的绿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真乃是,只想学范进去中举,不想学他去疯癫。结果,这中举的门被封,我就是想装疯连门都摸不着。好在不久,湖北随县炮兵部队来我市征兵,党支部通知我和一个知青带队干部到区里去开会。 
会上,区委书记、征兵小组组长王民生说:“我区有15个名额,你们林场没有指标。”我心拨凉拨凉的,散会后我找到他说:“王书记,你就分一个名额到林场,就算照顾知青面嘛!讲得过去。”他说:“商量一下,只要你初试过关报来名字我一定帮忙。”后来,他真的为知青调整了一个指标,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心里嘚瑟了好一阵子。过了几天,我又到区里找了部队带兵的常指导员和小易,向他们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他们问我有什么特长,我说:“一门炮一辆汽车,我会开汽车,就去开汽车,还可以到部队搞文艺创作。”他们听后很是高兴,详细记录了我的情况,并说试试看。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这样好的因素,这样有利的条件,照说该是翁中捉鳖十拿九稳的事了。可是,林场在预选人中却没有报我的名字,党支部安排我回市里参加基层干部理论辅导员学习一个月。我不想去,可名单已报去,上级党委宣传科又来电话催,我怀着气愤的心情去报了到。后来才得知,书记把另一位老知青报了去。在这种情况下,部队带兵的同志也没有办法。然而,这个不争气的老知青却给书记丢了面子,开了一个国际大玩笑。在临近第二天穿军装时,他回市里洗了一个澡,洗完澡后想买点东西吃。旁边有个人就向他买粮票券。他想,反正用不着了,0.15元一斤,卖了搞点钱抽烟。要知道,这种行为在当时是违法的。正当交易时,被街对面二楼的民警盯住,抓了个现行,上楼搜了身交待了情况,一个电话打到了林场,打到了市征兵办公室,说这种人不能当兵,招兵指标也给浪费了。
由于我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地工作,多次被评选为“优秀青年”、“优秀团员”、“优秀民兵”,囊括了林场年终所有设的奖项。大家的鼓励、信任,更使我思想境界产生了新的飞跃。
就在这时,也就是十月份左右,我被任命为二班班长。50多名清一色的和尚儿,没有一名女知青,我这可是一个特加加强班哦!大家都很年轻,个个身强力壮,虽然调皮,但我已经有办法对付了,加上新知青集训时的感情,他们都很听话。这些先决条件为我开展生产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随即我召开了全体会议,提议协商组成了班务委员会,由五人组成。设第一副班长、第二副班长、宣传委员、考勤委员。并民主选举产生了生活、保管、安全、质量等几大员。然后,会同团支部提议组成了几个团小组,会同民兵连提议组成了几个民兵班,并选出了团小组,民兵班负责人。组织落实了,周围有一批骨干,我全力以赴负责政治思想和全盘工作,第一副班长主管生产,第二副班长主管后勤等工作,其他人各司其职,按各自的职责范围开展工作。
首先,我走访了部分知青的家庭,了解了他们的家庭政治、经济情况。心中有了数,对症好下药。为了迅速扭转年轻人火气大,一动就打架的局面,我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原则,起草了一份报告,对偷盗、打架、无故旷工的,分别给予了行政警告处分和批评教育,树立正气打击了歪风邪气,促进了生产。
时间在流逝,岁月在飞奔,人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我班先后有10名知青加入共青团,5人评为“优秀青年”,3人被评为“优秀民兵”,2人评为“优秀团员”。在当年度评比动员会上,全林场一致同意评我班为“先进集体”。荣获先进称号后,全班知青干劲更加高涨,各项工作那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第二年底再次被评为整个局系统先进集体。  
俱往矣,在我担任文艺创作组组长时,各种形式的节目、小剧本编写了三十多个,反映知青生活的相声《育苗》获得城建局系统文艺调演优秀创作奖励。成立民兵连后,我又担任了民兵连宣传组组长,先后起草了各种命令、文件、总结以及宣传报道。个人军事训练成绩,由第一次步枪射击三枪17环良好,上升到三枪27环优秀的成绩,投手榴弹位列全连第一名57.5米。比在高中读书时还多投出12.5米,经常还会给大家作示范,传授投弹引弹、起步、扣腕的动作要领。而在担任基层干部理论辅导员期间,更是把我推到了人生的大舞台上。先后辅导全场干部职工学习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选章选节、毛主席的理论问题指示(即十三条)等,对当时林场职工、知青们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受到全场职工的高度赞扬。
时间像念珠,秒串成分、串成时、串成日、串成月、串成年。一晃到了1975年9月,市里分来了招工名额,三女一男,招工单位:黄石棉纺织印染厂。在林场职工和知青们的一致推荐下,10月底我参加工作,当上一名工人,结束了三年半1200余天的知青生活,从内心来说我是留恋的,依依不舍的。

                 2020年3月21日作者71届高中生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知青岁月】(连载8)向阳湖野趣

下一篇:【知青岁月】(连载10)知青,我的芳华之石堰柯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