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3 09:45:4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陈铁英 - 小 + 大
日记四则 一九六六年三月十六日 星期三 晴 山区的太阳下山得特别早。还不到下午四点半钟,太阳就已经贴在了西边的山脊上了。 在八斗五到尖山殿崎岖的山路上,我和胡燕怀正在急急地行走着。中午突然接到林场场部通知,要求我们在晚七时之前赶回场部参加政治学习会。这不,我们顾不上吃晚饭就匆匆上路了。 拐过下一个山坳就到场部,我们的脚步也不由得加快起来。这时,从庙后里竹林边的菜地里传来了一阵阵痛苦的呻吟声。“不好,出事了!”胡燕怀不由分说,拉着我急速向菜地跑去。只见一位年约五旬的农妇躺在菜畦的地沟上,右手紧紧地握着左手手背,不住地呻吟。胡燕怀忙掰开农妇的右手,只见农妇左手手背上有两个深深的齿印,血从伤口中渗出,伤口周围已开始青肿。“糟糕!是毒蛇咬的,要赶忙救治!”胡燕怀曾经跟随市民政局派到林场的一位挖药老人学习过一段时间,知道一些治疗蛇伤的小土方。他让我卷起农妇左手的衣袖,自己则扯下自己内衣的下摆,卷成一个布条,将农妇伤口上方的手臂紧紧地绑扎起来,然后用双手紧紧地挤压伤口,将乌黑的毒血排了出来。这时,农妇渐渐清醒了,用一双无神的眼睛感激地望着我。原来,山里的冬天既漫长又寒冷。山民们几乎近半年都靠烧柴禾取暖,而用来取暖的柴禾几乎以树蔸(即树根)为主,又潮又湿的树蔸烧起来,整个屋内都弥漫着潮湿的浓烟,刺得人的眼睛直淌眼泪。长期的烟熏火燎,使得山里人多患“红眼病”,又称“眨巴眼”。眼前这位农妇的眼睛就是这个原因几近失明。 我们认识这位农妇,知道她是庙后里村的人,家中无儿无女,就她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在一间破旧的土墙茅草屋里。我把农妇背回她的家里,胡燕怀则山前山后地寻找药材去了。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土砖茅屋里,只在门边外的墙上开有一个不遮雨不挡风的用三根木棍做窗棂的小窗户,屋内的光线阴暗。进门的右边是用土砖垒成的一个柴禾灶,对着门的里墙是用土砖做墩、几块旧杉木板拼成的大约一米来宽的床,床上的被褥不仅破旧,而且气味难闻,床头处竟放着一只用来如厕的粪桶;灶台旁靠墙放着一张只有三条腿的小方桌,桌上放着几只边沿有缺口的粗瓷碗……。屋里的一切,看得使人心酸。我刚把农妇扶到床上躺好,胡燕怀就急急忙忙地进屋了,他挖到了一株天南星的球茎。他告诉我,天南星有剧毒,对付蛇毒有“以毒攻毒”的效用,可以治疗蛇伤。我们忙用清水洗净农妇的伤口,又把天南星的球茎捣成糊状,敷在农妇的伤口上,然后用干净布条把伤口包扎固定好。看到农妇安安静静地睡着了,我们才轻松地舒了一口气。 回到场部,已是晚上七点钟,政治学习会已经开始了,顾不上吃晚饭, 胡燕怀径自去了学习会场。我呢,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总在想,万一胡燕怀的土方子不灵该怎么办?是不是连夜下山到刘仁八卫生所请教医生呢?我找到市驻林场工作组的负责同志,向他汇报了我的想法并请他批准我连夜下山。他考虑良久明确表示,这里到刘仁八山高路远,又黑灯瞎火的,且山林中时有野兽出没,如果你出了危险,该怎么办?一切待天明再说吧!我忧心忡忡地回到了学习会场,虽然身在会场,而心里却一直惦念这被毒蛇咬伤的那位农妇。我心神不定的样子被我们的队长姜自立同志觉察到了,他问我:“你怎么回事嘛,参加政治学习也是一副没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样子?”我只好把农妇被蛇咬伤一事如实汇报。姜自立急道:“你怎么不早说?我这里正好有专治蛇伤的特效药‘季德胜蛇片’,你和柯国乔赶快去农妇家,按说明书给她外敷内服,肯定有效,其他同志照常学习。”我知道姜自立的父亲是大冶二中的校医,懂得医术,姜自立上山来林场后,他肯定为姜自立配备了一些预防虫叮蛇咬的特效药。遵照队长的安排,我和柯国乔赶忙提起马灯急匆匆赶到庙后里村那位农妇的家,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将季德胜蛇片给农妇内服外敷,看到她气色逐渐好转,这才放心离去。 回到场部,已是深夜十一点半钟了。 一九六八年二月十日 星期六 晴天到多云 从林场来到大冶已经三天了,这次召开的是大冶县全面落实毛主席指示誓师大会,参加大会的是县四级干部(即县、区、公社和生产大队四级)和各级革命群众组织负责人,会议于昨日正式开始。由于运动中养成了游击的习气,成天坐在板凳上很不是滋味 ,待学习完了毛主席的一系列最新指示和《老三篇》,连大会主席的报告都没听,我就跑出了会场。晚上,在大冶县人民大会堂看完了阿尔巴尼亚的故事片《海岸风雷》,我和陈海湘等同志连夜步行五十多里地,拉板车运菜回场了,我也知道不能安静地坐下来开开会是一个缺点,但我一时还没有毅力克服它,改正它。 我常常思考,人的一生到底怎样度过呢?难道就象林场某些人那样躺着吃、躺着玩,对祖国对人民毫无贡献,过寄生虫的生活么?在这样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中,作为生长在毛泽东时代的青年,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运动之外而应该随时用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派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听毛主席的话,关心国家大事,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在处理个人与革命事业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精神是可敬佩和可取的。他少年时代的女友冬妮亚•杜曼诺娃是出身贵族家庭的一个漂亮的姑娘,和保尔•柯察金有过一段深厚的友谊。但是她只是爱保尔这个工人的勇气,而不喜欢保尔所属于的那个工人阶级以及工人阶级的主义,保尔毅然摈弃了她对自己的爱情。为了工作,为了无产阶级整个的革命事业,在对共青团领导人之一丽达•乌斯金诺维赤的关系的处理上,他也断然地采取了牛虻式的处理感情的方法。在这些问题上,有些人为保尔感到遗憾,感到惋惜。而我则认为,正是从这些地方看出了保尔的伟大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忠诚。一个人活得再好,寿命再长,于祖国于人民无丝毫奉献,这种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生活一天,就应该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在他离开这个世界以后,他生前所创造的一切仍然能够继续为无产阶级的壮丽事业服务,他的生命才无愧于生命,他的精神才闪烁着光辉。 拉着板车从大冶回到林场已是凌晨一点钟了,虽然觉得很累很累,却丝毫没有睡意。伏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我继续写着我的日记: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生活的道路是如此的艰难和曲折,就象脚下这条通往山下的路。 强烈的求学欲望在我胸中燃烧,难道我这一辈子就再也没有入学的机会了么?难道我的学生生活就这样永远永远地结束了么?社会斗争的错综复杂,需要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更需要文化科学知识。而我的知识,无论是理论方面的还是实践方面的,简直都少得可怜! 现在,我才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以前思想的单纯、幼稚和无知,把一切都看得那么美好,那么容易和简单。生活磨练了我,也提高了我,现在我似乎要成熟一点点了。我感到了社会现象的波澜重叠,感到了阶级斗争的错综复杂。我相信我会赢得生活的欢乐和斗争的胜利。“和真理在一起,就是和幸福在一起”,勇敢的人只有在艰苦的斗争中才能求得真正的欢乐,在我们的时代,捍卫了毛泽东思想,才是人生最大得幸福。 我渴望着海,那波澜壮阔的浩瀚的海!我渴望那海的蓝色的波浪来涤荡我的脑海,来冲刷我的胸膛,来洗涤我的灵魂!站在陡峭的海岸,敞开自己的胸怀,沐浴着海的风雨,那一定是别有景致的。 我一定会看到海的!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二日 星期四 这个月十五日,市县知识青年问题调查团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去了。和我们生活了一个夜晚,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丝儿值得记忆的东西。 调查团临走时指示我们“要维持现状。”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呵!与其把青年们困在场里吃闲饭,不如把他们组织起来,参加生产劳动,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青年人长期象这样只吃饭不做事,确实太不象话,根本就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什么“维持现状”,见鬼去吧! 时间象流水一样流失。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前进,而我们还在原地踏步,迟迟不肯向前。 祖国处处都是一片轰轰烈烈的恢宏景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各地胜利地进行着,而我们却象远离了这个现实社会的另一个世界的人,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冷漠,那样的漠不关心。 看到我昔日的伙伴们那样的麻木不仁,我着急;把自己置身于社会的潮流之外,我痛苦。然而口头上的空喊,脑子里的空想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现实还是现实,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我想离开林场,离那些令人讨厌令人烦恼的事情而去。然而,能够吗? 自从春节回场以后,不!是从春节未离场以前,我的头脑没有哪一天轻松过愉快过,精神上的忧虑沉重地压倒了我。看着林场如此混乱的局面,自己束手无策,无力改变,心里急得不行,但又缺乏扭转乾坤的力量。象这种既于祖国没有贡献,又在荒废自己青春年华的日子到底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呢? 为什么毛主席的一系列最新指示在我们林场不能落实?为什么抓革命、促生产一直不能变成全场青年的实际行动?事实教训了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一个密切联系群众的比较健全的好的领导班子,要想搞好林场的革命和生产是根木不可能的! 道路如此曲折,生活如此艰难! 今天,去黄石要求解决林场实际困难的朱华伟、许诚等同志终于回来了。市县调查团走出林场大门之后,推翻了一切承诺和协议,在我们的生活费上,仅增加了一元,即由原来的每人每月十二元增加到十三元,并且拒绝向林场调拨生产经费。事已至此,青年们要求外出打零工,以求温饱,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理由加以制上了。 没有想到,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声誉竟然恶劣到这般地步。一听到这几个字,人们就会摇头,嗤之以鼻。我相信,我们还不至于如此吧!当时上山,满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豪情壮志, 为了听毛主席的话。难道我们这条路走错了么?难道我们有罪么?不!我们上山三年来的历史就能很有力地证明这一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是农村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一支先锋力量,这是无数的铁的事实证明了的。知识青年没有罪! 对于已经过去了的混账透顶的事情,最好的办法是付之一笑,或者干脆忘掉!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四日 星期三 阴转多云转晴 天终于放晴了。这是农历十月十五日的晚上,朗朗的一轮明月有如一面水晶大圆镜,挂在浩瀚的夜空。初冬的天,高得很;初冬的月光,寒气逼人。 现在是午夜十二点。 黄石市朝阳人民公社星光生产队革命委员会的来信还闪现在我的眼前,它所介绍的一个青年的英勇事迹还在使我激动。 “你场职工王正明同志因事请假回家。十一月二十七日,我队发生严重火灾,该同志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奋不顾身,积极救火。在灭火战斗中,从六米高的高墙上摔下,光荣负伤。他这种为人民为集体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是我大队全体贫下中农学习的榜样。” 王正明,多么熟悉的名字! 一个浓眉大眼,身体结实、性情暴躁而又热情的青年小伙子在我眼前出现了。 提起他的名字,许多同志都会摆头。在我们林场,一个人的坏印象往往象烙铁一样烙在人们的记忆中,很难改变。人们曾经多少次地象玩弄一个玩偶似地戏弄他、讽刺他、嘲笑他;曾经多少次地象避开一个危险品似地远远地绕开他,躲着他……。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他甚至连立足的位置都没有。 “一想到我以前所犯的错误,我就感到后悔,感到痛心,似乎在别人面前就要矮一截!”“我真想把自己的心剖开,给他们看一看。我真的不知道还该怎样才能表白自己!”,王正明同志曾经不止一次在我面前表明他的心声,我也深深地理解他内心的这种感受。我常常安慰他劝导他:“正明,不要灰心!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你会用行动证实自己的!” 终于,王正明同志用自己切实的行动给自己的灵魂重新画了一张像, 给自己的决心以一个强有力的证实。 王正明,好样的! 作者65届初中生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知青岁月】(连载11)转队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