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4 07:28:4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余宝玉 - 小 + 大
采 药 记 野生药材是刘仁八、股祖、南峰一带大山里的天然资源,象天冬、麦冬、明党参、天南星、沙参、前胡之类的中草药材在这里几乎应有尽有。 上山的那年冬天,林场通过黄石民政局从黄石收容站请来了一位白胡子老爹爹。据说这位操着河南腔的老爹爹是一位无依无靠的孤家老人,流落到黄石街头时被黄石收容站收留。没想到这位老人对中草药知识还很有一套,他不仅认识一些野生药材,会采挖药材,而且对一些中草药的医理还略懂一二。因此林场特意把他请来做我们的师傅,教我们认识药材和挖药。 我虽然是个女孩子,且年龄小个头小,可由于活泼好动,场里就把我和蒋帮楚、夏学生、胡燕怀等几个同样是年龄小个头小的男孩子编为一组,跟着师傅学习识药、采药。野生药材种类繁多,有的以叶入药,有的以茎入药,有的以根入药,还有的以花或果实入药。所以采药先看叶、茎形状,才知道是什么药材。如天南星,在地面上是一株直立,埋在地里的块根才是入药的材料,可以治疗蛇伤(是用以毒攻毒的原理,利用天南星本身的毒性克制毒蛇蛇毒)。每天天刚亮,我们便背着药篓,挎着药袋,带上小洋镐、小铁锹,跟着师傅翻山越岭,攀崖钻洞,四处采药。尖山、云台山,分水岭,打石洪,巴山姜、南峰等深山幽壑,都留下了我们这群采药人的足迹。 有一天,我们象往常一样和老师傅一起背起锄头、挑起箩筐、带着 日常用品步行去离林场三十几里外的南峰挖药。我们匆匆吃完早餐,从林场出发,穿过余秀桥、腰村铺、八角亭、刘贵、饶明道,来到了一个山青水秀的大峡谷。看到这么美丽的风光确实让人赞叹不已,特别是当年对写抒情诗特有兴越而现在已是著名大作家的胡燕怀更是触景生情,不禁引吭高歌起来。挖药的老师傅看到左边有一个湾子(我记得好像叫乌石头郑),他根据村后山上的植被和朝向认为应该有好药材可挖,就带我们进村上山了。果然不出所料,山上长满了明党参,又叫做“山姑娘”的一种名贵的药材,我们真高兴运气不错,忙脱下棉衣挖起来。没想到挖药的锄头声音在寂静的山谷里面格外清脆,引来了村里的几位农民。他们不但不准我们挖药,还要没收我们的工具。我们好说歹说,特别是夏学生嘴巴甜,又笑又赔不是,加上我们下乡知青的身份和老师傅的偌大一把年纪,终于打动了气势汹汹的村民,最终让我们留下药材,拿着自己的东西走路。 我们沿着小溪继续向下游走去,快到中午时来到了南峰一个叫花犹树的地方。这是当年铜矿区南峰公社所在地,是一个小集镇。镇上有旅店和饮食店,我们在饮食店草草吃了中餐,就在附近找了家旅社住了下来。傍晚,老师傅带着我们四处寻找挖药的地方,走过清清流水的小河,踏着石阶小路,来到花犹树西边的一个村子,房前屋后苍松翠柏,果然一处世外桃源,大家赞不绝口。跟着师傅沿一条小路上山,在山上的石头间到处寻找,看见山上石头缝中长着象胡萝卜缨似的明党参,老师傅高兴得不得了,约定明天早点过来。 次日清晨,我们带着馒头来到昨晚侦探到的地方。老师傅脱下旧棉衣, 穿着一件破马甲,挥舞着小十字镐,撬开大石头,翻倒枯树蔸,满头大汗,深藏在土里面的明党参都被他一个个挖了出来。我们深深地被老师傅的干劲感动了,大家不约而同地脱下外套,挥动着小洋镐,学着他的样子使劲地挖起来。这一天的收获真不错,到傍晚收工时,大家都挑着满满一担以明党参为主的野药材回到旅社休息。 睡梦中,呼呼的北风把我们从歇宿的漏风的木板房里冻醒了,此时已是后半夜。屋顶上沙沙的声音告诉我们,外面下雪了。气温骤降,薄薄的旧棉被根本无法御寒,我们冷得无法入睡,想着明天怎么办? 早上起床,开门一看,外面白茫茫一片,雪还在不停地下,看样子不是一天两天会止住的。我们带的钱和粮票本来就不多,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只有返回林场这一条路了。吃完早饭,结完帐,我们就挑起行李工具和药材,行走在被白雪湮没的山道上。 跟随采药师傅,我们不仅学会了识药,采药,还懂得了草药的一些治病原理、常识。要是别人有个三病两痛,我还能采把草药帮人家治治病哩!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知青岁月】(连载12)日记四则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