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5 07:57:4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深山医务所 王素琴 闲暇中,打开尘封了多年往事的那只古色古香的小木盒,一枚我珍藏了半个世纪的白底红字的“青建林场”场微和一叠已经泛黄的旧照片赫然呈现在我的眼前,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那些逝去的岁月象河水一样又开始在我眼前流淌…… 那是一九六五年的七月一日,朗朗晴空艳阳高照,在彩旗飘扬,锣鼓鞭炮齐鸣声中,我们七十余名黄石知识青年高举着鲜艳夺目的红旗,激情满怀地唱着“革命青年志在四方”、“我们走在大路上”等革命歌曲,来到了大治县果城里山区,来到了尖山殿。 尖山殿是一座千年古刹,在我们上山之前是各种泥胎菩萨的供养之所,我们来后,只好把它们请出去,整座古庙变成了我们这些新主人安家落户的乐园。 一个七十多人的大家庭,所有的家庭成员如何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无疑是一个首要问题,因而上山伊始,市民政局派来林场的带队干部根据这些知识青年的具体状况来了一个大分工,有的知青被分到炊事班,大多数知青则安排到各生产小组。我因为上山前曾在医院工作过一年多时间,深知医药卫生对人们健康及生活的重要性,故向带队干部建议开设一个医务室,并毛遂自荐由我自己担任卫生员。带队干部很爽快地采纳了我的建议。 一进古庙大门,右侧原来就是和尚尼姑们的伙房,现在成为了我们的食堂;左侧是一间面积不足十平方米的厢房,正好可以改造成为林场医务室,我们清理出厢房里沉积多年的垃圾,把天花板,墙壁和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放上一些简单的桌、椅、柜,再到刘仁八卫生院采购来一些常用药品和简单的医疗器具,林场医务室就这样开始运作了。尽管设备简陋,布置寒酸,但在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能够拥有这么一间简陋的医务室也就很不错了。 青年们上山劳动的第一天,医务室就陆陆续续地接待了不少伤员。他们有的在砍芭茅时被芭茅锯齿状锋利的叶片割破了手;有的在干活时不小心触动了草丛深处的蜂窝,被倾巢而出的马蜂蛰得鼻青脸肿;有的在行走时被坚硬而锐利的芭茅桩刺穿了解放鞋的鞋底,剌伤了脚掌……。被叶片割破手的,我就用生理盐水把伤口清洗干净,再搽些红汞:如果伤口较深,还得敷上些消炎粉,然后用纱布包扎,以避免伤口感染。被马蜂蛰伤的,则先要把马蜂残留在皮肤里的毒针小心地拔出,再用酒精给患处消毒,还要开一些消炎去毒之类的药片给伤者口服。对被芭茅桩刺伤脚掌的伤者,治疗起来就要复杂多了,先是清创消毒,再打破伤风针以预防破伤风感染。可是当时处于缺医少药的年代,没有条件打破伤风针,只好来几天青霉素肌肉注射,好在年轻人生命力旺盛,没几天伤口就自然愈合了。 和我一道上山的兄弟姐妹们在前线砍茅开垦,植树造林,流血流汗;我在后方为他们治病疗伤。虽然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改造山区,建设山区,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林场医务室不只是服务于林场的知青,还对附近村庄的农民患者开放。记得有一次附近村庄有三位农民先后被毒蛇咬伤,其中一位邹文村的农民伤势最重。到刘仁八公社卫生所治疗,山路崎岖路程较远,恐怕还没有到达就蛇毒攻心了。所以他们就近来到林场医务所求救, 邹文村那位农民被咬伤的部位在左脚脚背,伤口青肿,由于咬伤时没有采取紧急救治措施,毒液已向大腿上部蔓延。我忙用布条捆住他的大腿根部,暂时阻碍血液向上循环, 再用消毒刀片扩创他的伤口,用力挤出里面青黑腥臭的毒血,用水清洗伤口后敷以捣碎的季德胜蛇片的粉末,最后嘱咐他按时服用吃药,几天后,三位农民的蛇伤痊愈了。 记得二十年前,我重返尖山访旧路过少泉村时,正好遇上当年那位被我治愈蛇伤的邹文村村民,他热情地招呼我,邀请我去他家做客。 一年后,林场场部在“八斗五”开设了分场,我的工作更加忙碌起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每周至少要去“八斗五”两次,为那里的战友们看病疗伤。从尖山殿场部去八斗五分场需翻越好几个山头,其间多是荆棘丛生、陡峭崎岖的山间小道。往返一趟,仅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得三个小时。我每去八斗五一趟,都累得汗流浃背、腰酸腿疼,浑身象散了架似的。可一想到能为战斗在一线的战友们做好医疗服务,心里就甜滋滋的。 记得有一天,我照例去八斗五送药看病。由于那天的事情特别多,我一直忙到下午五点多钟才算告一段落。其时正值晚餐时间,同志们热情地留我吃晚饭,说实话,忙了一天,我早已饥肠辘辘了。吃罢晚饭,夜幕早已降临,望着黑黝黝的山影,同事们都劝我在“八斗五”留宿一夜,以免单身走山路发生危险。考虑到明天尖山殿那边还有好多事,坚持连夜返回场部。在战友们关切的目光中,我毅然踏上了通住尖山殿的征途。 这是一个清凉的夏夜,皓月当空,清风习习。在蜒蜒崎岖的山间小路上,我时而快步疾走,时而停下脚步,欣赏果城里山区夏夜的美景。群山、田野、村庄、小河都沐浴在流水般清澈的月光下,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显得那么的平静而神秘。仰望夜空,繁星隐逸在皎洁的月光中,时隐时现;时有流星划过,发出短暂而耀眼的光。大概是担心我孤身走夜路而感到孤寂吧,萤火虫成群结队地飞来与我作伴,一闪一闪地在我身边飞舞。山风徐来,路旁的树叶发出轻微的悉悉声;远处的山村隐隐约约传来几声狗叫,伴随着稻田里此起彼伏的蛙鸣,交织成了山区夏夜的交响曲……啊!山区的夏夜充满了诗情画意,令我陶醉!我简直难以相信,一个身单力薄的女孩子深夜只身行走在荒无人烟且时有野猪豺狼出没的山路上,不仅不感道害怕,还充满了欣赏夜色美景的激情和雅兴。 那是我们青春闪光的年代,一段终身难忘的岁月。五十年过去了,我依然怀念当年那些勤劳、善良、纯朴的农民兄弟,怀念果城里山区山青水秀、原生态的美景,怀念古刹门前山道旁那两株生机勃勃的千年古枫……。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