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友情-同志亲-知青岁月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友情-同志亲-知青岁月 > 文章

【知青岁月】(连载16)冬藏

时间:2020-08-07 07:27:3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喻少莲 - 小 + 大

冬  藏


农耕文化接地气,连每个季节的主题词,都界定得那么鲜活明快。于是,合着时序的节拍,农人便有了绿茵茵的春耕、火辣辣的夏耘,黄灿灿的秋收和喜滋滋的冬藏。
在城里时不解冬藏,以为不过是腌点鱼肉,霉点豆豉,让腊味在日子中细水长流。下乡后才知道,冬藏不仅是对谷物的收储,也是对一年辛劳的盘点和收成的展示,所以,进入腊月,塆里人便摆开阵势,除了腌鱼肉煮腊八豆,打苕粉晒苕片外,动静最大的,莫过于摊饼折和打糍粑了。
饼折和糍粑是鄂东南的特色食品,都以粮食为原料,这在我们插队的粮产区,有着天然的优势,操办起来手笔也大,浸泡粮食以石(约100斤)为计,晾晒的簸箕足够睡个三口之家,而浸泡糍粑的缸,只怕比司马光当年砸的那口,也小不了多少。
正因为这不是一两个人干得了的活,所以各家各户互相帮衬,互相邀约,暗中比着谁家的人缘更好。年长者看重的能人高手,早成了抢手的“香饽饽”,我们知青虽没那些手艺,却也没被冷落,被小年轻这个拉那个拽,纳入了“少壮派”的势力范围。
摊饼折先要把籼米豆子小麦按比例搭配,浸泡后磨成吊浆,然后在做饭的一灶两锅上同时开工。只见掌勺的这手拿坨肥肉,那手拿片蚌壳,用肥肉先把锅擦几下,然后舀一瓢吊浆在锅四周一旋,形成饼状后,盖上锅盖,再在另口锅里又旋一张,等前一张熟了,双手揭起,那饼圆如满月,薄如蝉翼,又匀又韧。在众人啧啧声中,将之放于竹筛。待晾凉切丝,晒干后装进一人多高的棉花篓里,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慢慢享用。
打糍粑的糯米要先泡后蒸再“搋”(chuai)。待大木甑里的糯米蒸熟后,趁热放进石臼,几个人抡起木杵,有节奏地往石臼里使劲,此起彼落,信步转圈,那姿势,仿佛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眼见搋的火候差不多了,便将糯米团从石臼挖出,一旁等候的女人立刻过来,双手抹上油,几扯几揉几捏,一个个晶莹剔透,玉盘状的糍粑就趴在簸箕里了。待其干透后改刀,浸泡在腊水里,立春后只要定期换水,吃到春播没问题。
摊饼折和搋糍粑是力气活,技术活,又都是置办年货的喜庆活,人来人往,笑语声声,那热闹的场面,至今还历历在目。
想想看,那灶膛里扑腾着火苗烈焰,锅里甑里蒸腾着热气,干活的人往来穿梭,脸上流着热汗,就连那些晾在簸箕和躺在石臼中的半成品也不甘寂寞,袅袅地散发着余热,整个现场的腾腾热气,不仅看得见,还真摸得着呢!
再看这些干活的,一年一度旧业重操,几分兴奋,又几分生疏,加之干活时的千姿百态,便有了话题和笑料。这边,女人挑剔男人推磨的腰身扭得不好看,男人编派女人掭磨还想着心事;那边,老的埋怨小的出苕劲,把臼里的米粒带洒了,小的嗔怪老的眼神不好,木杵砸在臼沿上……一个个极尽揶揄之能,唯恐谑得不逗损得不狠。打情骂俏原本是田间地头的常态,何况此时的活路需要配合,不时还有身体的碰撞和亲密接触,不调不笑岂不错失了良机?
至于香,那是无与伦比的。豆禾稻麦携着田野的清新气息,在热锅热灶的催化下,香气四溢,袅袅飘散,塆这头都能闻到那头的香。我敢说,城里再贵的米,再好的豆,都不可能有这种从泥土直接走向灶台的特有醇香!
在这热腾腾,香喷喷的诱惑前,再自制的人,只怕也管不住自己的口水。好在主家总能善解人意,不失时机地来番犒劳。要么把摊破的饼码在盘里,任大家品尝,要么等一臼搋得差不多了,扯出一些 “糯米糍”让人尝新。如果赶上饭点,那就不是这样小打小闹了。主人会切半块腊肉,丢在锅里煸炒几下,然后把一大筛新鲜饼丝倒进锅里,左翻右炒,再撒上一捧青蒜,腊肉和青蒜沁出的那个香味,馋得都叫人受不了!每人盛上一大碗,吃完再添。这种海吃海喝的快感,恐怕只有胃囊羞涩过的人,才可能这么刻骨铭心。
这么多饼折糍粑如何处置?人家自有安排。先挑最好的赶情搭礼,本地糍粑因粑白质细有劲道而远近闻名,春节在即,正是馈赠亲友的佳品,于人实惠,于己也拿得出手。莫以为“鄂东糍粑数鄂城,鄂城糍粑数泽林”的口碑是吹的,没有这种礼尚往,哪来外地亲友口口相传的美誉?
再就是储备一些留作农忙。农忙来不及做饭,只消烧上一锅水,先下饼折,再放青菜,煮开后丢几块糍粑,熄火焖两分钟,一顿饭就做好了,忙碌的春耕,因了冬藏而变得从容。
余下的,便是农家漫长冬季过夜(晚餐)的主粮了,饼折爽口,糍粑经饿,在菜园现摘一大把青菜,咕噜咕噜煮上一锅,家人捧着海碗,连汤带水,呼哧呼哧风卷残云,充了饥,驱了寒,打着饱嗝,周身通泰,热乎乎的正好上床。终年在黄土地里刨食的人们,本没太高的奢求,不就图个辛苦做,快活吃吗?
唱完了冬藏的重头戏,离过年就没几天了。塆里人板着指头倒计时,小孩子也伸着脖子盼新衣盼红包,看着大人今天打豆腐,明天炒花生苕果,后天杀猪缚鸡,高兴地疯唱,“小伢小伢你莫馋,过了小年过大年……”只有女人们最操心,还要赶着天好的时候洗床帐被褥,扫扬尘擦门窗,安排家人一个个洗澡更衣,这叫除旧布新。就像一个古老的仪式,把旧年的晦气从犄角旮旯全都驱除,然后贴上喜气盈门的春联,以图万象更新,迎接新年的好年成好运道。
塆子的腊月是忙碌的,殷实的,又是充满期待的。岁月章回中要是少了腊月这一节,该会少掉多少季节更替的节律,多少春华秋实的喜悦,多少乡风民俗的兴味!

2017.12月于北京
作者“黄冈中学”66届高中生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知青岁月】(连载15)山村沽酒(外一篇)

下一篇:【知青岁月】(连载17)那年那月那场大吃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