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8 08:36:1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郭仙蓉 - 小 + 大
那年那月那场大吃 吃对于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吃喜酒”、“吃丧饭”、“吃喝玩乐”,连人们见面打招呼也是问:“吃了没有?”可见,吃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当然,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不吃,怎么干工作。人生在世,说到底,还不是为了“日图三餐,夜图一宿”。我这里所叙述的吃的故事,实在让人记忆犹新,至今,吴畈村的村民们回忆起那次大吃,还不住“啧啧”嘴说:“那次大吃呀,比过年还有味!” 吴畈村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几十户人家的几十间茅舍,疏疏落落地撒在黄土山坡上。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播种种子,收获欢乐,日子过得虽清苦,但庄稼人自有庄稼人的乐趣。他们最乐意、最快活的事就是结伴到几十里外的镇上赶集,须带买几个馒头吃,他们一口气能吃下十几个。 做人为了吃。那年头最匮乏的偏偏是吃。为了吃一次“喜酒”,精明的人在头一天便开始饿肚子,以便到时能大吃一顿。村里的大柱为到一个远房亲戚家里吃喜酒,好几天前就扳着手指盼望了,逢人便说:“过几天我有一餐喜酒吃了”。一副有滋有味的样子,结果他心太狠,竟饿了三天,好不容易坐到酒桌上,人竟晕了过去。此事在吴畈村传为笑话。而大柱一提到此事无不懊恼地说:“只怪我喝了一杯空肚酒”。 那年,生产队的一头母猪得瘟病死了,按理,死母猪肉是不能吃的。但对当时一年到头难得吃几顿肉的村民来说,他们顾不了那么多。况且吃生产队的肉又不要大家掏钱,这无疑是最具诱惑力、最幸福的事了。 那天,天真热,日头像火一样照在刚刚耘出头遍田的秧苗上,照在晒场扬了又扬的碎金般黄灿灿的稻谷上。几只麻雀大胆地落在晒场上,竟没有人驱赶他们。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门板上的母猪上。几个壮实的小伙子正在给死猪破膛、剜肚、掏心掏肺,人们的情绪空前高涨,心里想着吃,嘴里说着吃,连干活也格外有劲。做人嘛,做做吃吃,还想怎样? 夕阳西斜光景,黄土坡上走来一队戴草帽的人,眼尖的大柱认出领头的是公社卢书记。队长急忙吩咐正在给母猪褪毛的人:“快,快把母猪藏起来。”卢书记一行径直往田头走去,用一把尺子在秧田里量来量去。越量,脸上越露愠色。队长递给他一支香烟,他也不睬。良久,他用尺子指着队长的鼻尖说:“你自己去量量,你们这秧插的叫什么规格?”队长解释道:“公社要求间距5×4寸,我们是晓得的,可这里山高水冷,太密了,产量反而不高,所以就……” “所以就把公社的文件当成揩屁股纸了?娘的,统统返工,不按照公社要求,统统集中起来到公社学习班去”。 队长急得要哭了:“卢书记,你行行好,返工不得啊!立秋要关秧门了,一返工,误了季节,就颗粒无收了”。旁边的社员窃窃低语着。卢书记望了望不满的村民们,缓和了声音说:“种田的事我不是不懂。可是明天县里工作组要来检查,这副样子,叫我怎么交待?” 队长忽然找了个强有力的推托理由说:“这么多田要返工,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秧苗哇?”卢书记皱了皱眉头说:“全部返工是来不及了,但路旁这几块田是非返工不可的,这是工作组的必经之路。秧苗么?桥头湾还剩一些,你们快去拔,就说我说的,让他们发扬风格无偿支援。” 这时,夕阳已下山了,队长知道再说也没有用,便吩咐大家连夜返工这几亩田。卢书记一行便往后山去了。 队长一面让几个小伙子去桥头湾拔秧,一面说:“大伙儿快去做饭,吃完即来”。大柱问:“那母猪肉不吃了?” “还吃个屁,放到明天再说吧。”队长也窝了一肚子火。那晚幸好有月亮,凭着微弱的星光,熟练的技巧,到后半夜总算插完那几片田。一踏上田塍,大柱和社员都叫道:“肚皮饿得贴着背脊了”。可是队长说,白天是不能吃的,检查团说不准什么时候来。“这样吧,白天大家分头去做准备,各人碗自带,酒自备,肉白吃。让保管员称几十斤新米来烧饭,不扣大家的口粮,大伙儿再凑点钱到镇上买点鱼、豆腐什么的,要吃就吃得体面点”。一番话又把大家的心说得热热的。 这天,吴畈村的人,大多没吃饭,他们要留着肚子晚上大吃。 然而,等了整整一天,县检查组的人没有来。队长气得要死:“娘的,把我们种田的当猴耍。”大伙儿闻了闻那堆死肉,都有异味了。 臭归臭,大家照吃不误。太阳刚一下山,樟树下已摆好几张八仙桌,大盆的肉,猪内脏,猪头猪脚,大盆的菜,大盆的酒,人们大声说笑着,嘻闹着,放纵地吃着、喝着,所有的劳累、埋怨,所有的悲欢离合都烟消云散,生活真美好…… 第二天,吴畈村的人没有一个出工的,有的说是头晚醉得太狠,有的说是个个都吃坏了肚子,有的说是队长吃得高兴,宣布放假三天。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知青岁月】(连载16)冬藏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