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9 15:32:40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佟炳文 - 小 + 大
汀泗桥的古塘角 古塘角,又名竹林商家,地处湖北咸宁汀泗桥。百度得知,当年叶挺独立团,绕道古塘角抄攻敌后,大败敌军。这个古塘角就是我当年下放的村庄,那时不叫这个名称,文革破旧立新,改村名为联盟大队联盟三小队。村民不管革命不革命,依旧习惯老名称,按当地村民的读音,古塘角读为“古塘阁”,其中“阁”要读作“个”音。 古塘角小山村,座落山坳中,东、南、西三面山,三面山上楠竹密密高高耸立。所谓山,也就小丘陵。远观古塘角,一幢整体的,可住十几户人家的、不足百米之长的、青砖黑瓦房,房屋的结构,类似于碉楼,估摸利于防盗匪,外墙全用青砖,如能平面俯视,内部为“工”字形。各方位有门进出,遇到紧急情况就可闭门,古代只有大刀长矛,顶多有杆火统,要想攻入,应该颇费脑筋。村庄地势较高,整体坐南朝北,出门可望,顺势而下,水塘汪汪,水田汪汪。临近春播,水田之上,已有老农老牛犁耙欢唱。 离村口几十米的这个大水塘,该不就是古塘角的古塘?左手边,紧挨水塘,一颗高大皂角树,孤零零立在塘边,树上遗留七八个皂角。平日里,村姑村妇在这洗衣洗菜,到了夏天,男人们在这游泳洗澡,有女人婆娘跟男人吵架,也会来古塘跳塘。不知道,有没有人跳塘淹死,真看见,一个村妇,在塘边要死要活。她是湖南人,从外地嫁到这里,和她老公吵架,没有娘家人帮忙,要不是妇女主任紧拽不放,她真有可能跳进古塘。主任告诉我们,悄悄告诉我们,她跳过好几回塘,跳塘之前,必先找人哭闹哭闹,不是找主任,就是找队长,要不就找民兵连长。那个湖南村妇,和她老公吵架就跳塘,和别人吵架不跳塘,但比跳塘还可怕。一次见她,坐在自家门槛上,双手双刀剁菜板,一边剁一边大声骂,好像骂人偷她家菜,她要狠命剁死他。其实,就她爱偷菜,她就偷过我们的菜,让我发现了,我不敢声张,我怕她剁刀,也怕她跳塘。 应该是古塘,几个月后一天,队长三四岁的小女掉进水塘,我正好路过,衣服没脱,箭步跳水,拥小丫头到塘边,围观村民拉小丫头上岸。在塘边我才发现,塘水较深,碧水冰冷,离岸不远,脚都不能沾地。更让我吃惊,塘边水里,插有不少腕粗竹竿,是防止有人偷鱼撒网,据说是两头尖的竹竿,插在水深处,你看不见。吃惊之余,又很庆幸,好在我会游泳,我会跳水,箭步跳水,跳得够远,否则,脑袋、胸腔或者四肢栽竹竿上,不死也该睡病床。 傍晚,站在水塘埂上,回头向村观望,炊烟村庄上空飘荡,飘移到竹林稍上,仙境一般迷茫。事后得知,此村主姓为“商”,因被竹林围绕,因竹得名,又叫“竹林商”。商家不大,仅二十户人家,全部人口76,人口还有湖南人,大多数人住碉楼,少数人零星周边住。碉楼原是一家所有,主人该是一大户,繁衍商姓家族,集中在此居住,中间堂屋,可集中议事,当然家族在此祭祖。碉楼至少百年历史,年久失修,土改分给多个贫苦人,各人人为任意改造,使其难有当年美艳,犹如年老怨妇,人老珠黄凸显,呈现我们面前。 初来乍到,年后农活不多,队长不派出工,我们休息几天,周边逛逛。古塘角在“京广线”西,距铁路仅有百米,晚上睡在床上,听见“哐铛”、“哐铛”。铁路线以东,丘陵延伸变大山,在那大山的里面,是彭碑公社,那里有我们同学。古塘角以西,10公里开外,是甘棠公社,同样有我们同学,后来我们去一个知青点,那是若薇、曙辉、三平和解新的家,在他们家吃了顿饭。 甘棠有个向阳湖,围湖造田,也有我们古塘角的田,我去那里插秧,淤泥没过膝盖,里面尽是菱角刺,刺得腿肚子生疼,上岸洗完腿脚,会看到小腿肚上,一道道血红血印。我还去那里割谷,割谷的时候,水深有一米,只好趴在船上割,只割谷子脑袋,谷穗扔船舱里。船不大,宽不到一米,三四米长小木船,没有浆,用竹篙撑。我学会了撑船,站在船头,让船屁股朝前,手握竹篙,左边一摆,右边一撑,船就可以,在小河道里,或在湖边,摇晃前行。 小河两米来宽,河水汀泗桥镇流来,故镇上有桥,桥是因镇而得名,河水顺势,流进下游向阳湖。河的对面是蒲圻县。河水上游,汀泗桥前行不远处,进入嘉鱼县境,或引流长江。诸葛亮火烧赤壁,即在嘉鱼江边。原来古塘角,当属咸宁、蒲圻、嘉鱼,三县交界之地,古之三不管地带。三不管地带,往往盗匪刁民成灾,官家曰盗匪刁民,百姓喻英雄好汉。传说古塘角商家,就有几位好汉,其中一位,去官家打家劫舍,被官差紧追至古塘角,逼进一个房间,官差进屋搜遍,就是未见好汉。你猜猜看,好汉藏在哪里?好汉功夫好着呐,他就在床底,四肢勾住床板,悬空悬挂,让你看不见。那位好汉我见着了,就是汉珍宝她爸,瘦精精的像悟空,告诉我的人,让我保密,我也一直保密,到现在才敢说。 汉珍宝,不胖不瘦,不高不矮,当然没有我们知青女生漂亮,但也不丑。其名汉珍,后缀一个宝字,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女孩,是他们家的独生女。奇怪的很,古塘角不大,原驻民人家,多为独生子女。不应该呀,他们父辈与我们父辈,也是年龄相仿,像我们家,五六个孩子。他们难道,会有八十年代才有的,计划生育概念?现在看来,是风水问题,村庄整体坐南朝北,特别是祖堂,大门也是坐南朝北,北主凶,旺财不旺丁。这里的少男、少女,名字后缀都有宝字,这就不奇怪了,当做宝贝养宝贝。 与我们年龄相仿,还有两个女孩和三个男孩,我还记得其中一个女孩,叫火仙宝。火仙宝不在碉楼住,她家住在小河边。火仙宝、汉珍宝,不像农村姑娘,长相还算漂亮,那个胖乎乎的什么宝,典型泼辣村姑样。感觉火仙宝,特别关注和我下放一个点的德金。她不爱说话,碰着德金就多说话。汉珍宝落落大方,对谁都一样,好像对我关注多点,我被招工之后,她还给我写过信,当然革命友谊信。胖村姑,咋咋乎,她到哪,哪热闹。三个男孩宝,其中两个是兄弟,那个哥哥农活样样精,特别是插秧,又快又直又准,如果他想给人做笼子,那肯定就给关笼子。关笼子就是,大家一起插秧,本来齐头并进,因为速度不一样,你太慢了,别人不等你,且有意在田中间,给你留一大圈,把你一个人关里面,慢慢插秧去吧。弟弟男孩宝,最可爱、最活泼、最调皮,与德金年龄接近,两人也走得最近。还有一个男孩宝,有点木讷,一看就是老实人。三个男孩宝,都不住碉楼。 古塘角旁右手边,一条一米宽官道,贯东西,衔南北,辐射四方。我们有些同学,到汀泗镇上去,来回就走这条官道。村里老人说,这里土生土长咸宁人不多,移民来的外乡人不少。若干年前,湖南湘西逃荒人,沿途乞讨于此地,只因此地人烟少,交通闭塞,土地还算肥沃,就在此地扎下根,后有不断投亲靠友,所以此地,湖南湘西老乡较多,联盟大队五个小队,有三个小队,几乎都是湖南人,他们同化了当地人。所以呀,当地风俗饮食习惯,具有浓郁湘西味。初来乍到头几天,我们在村干家轮流用餐,每到一家,几乎都有烟熏味,豆腐干般大小熏鱼块,还有烟熏五花肉。那可是他们,过年过节才会上桌,平时都舍不得吃的奢侈,却把我们当成贵客。朴实的村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但好像还是有区别。与老乡相处几日后,一位资深的、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告诉我们,古塘角二十户人家,有十来户是“地、富、反、坏、右”。叫我们做事要小心,千万不要与坏分子多接近,免得被他们拉下水。听贫下中农一說,以后看见“坏分子”,真有感觉,他们被“帽子”压得抬不起头来,压得直不起腰来,连走路都是小心翼翼,与我们交往,客客气气,与我们说话,轻言细语。 三个男孩宝中的兄弟俩,就是地主崽,与之接触时间不长,我倒很喜欢他们。整个古塘角,我最佩服那位哥哥,不仅农活样样精,而且说话有思想,还特别幽默。他教我插秧,对我说,你们待不长的,你们天生,就不是泥巴人。还真让他说着了,我们在此地,就待了半年,招工回了城。他教我说咸宁话。我向他请教,“特裸”什么意思,当地人经常说“特裸”。他告诉我,“特”就是偷,你裤裆里那玩意,被人偷了,会怎么样?我忙回答,很糟糕啊,原来特裸,就是糟糕,就是可惜。没结婚的女孩子害羞,会改动一个字,说“特屁”。我实在不明白,你的那个屁,让人偷走了,有什么值得可惜。 除了佩服地主崽,我还佩服地主崽他爹。据说他爹不仅地主,还是隐士,从不与人多言语,只是闷头做己事,五六十岁的光景,身高一米九,身体健壮如牛,当年双枪在手打过日本人。 (2020年元月修稿) 作者“冶中”69届初中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