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友情-同志亲-知青岁月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友情-同志亲-知青岁月 > 文章

【知青岁月】(连载20)那个冬夜的草垛下

时间:2020-08-11 07:11:4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习羽 - 小 + 大

那个冬夜的草垛下

      
那年冬天特别冷,林场知青点的柴也烧光了,热水都没有一口喝的,眼看就要连饭也没有柴烧而断炊了,带队干部心急火燎地赶回城里拉来一车煤。解放牌翻斗车沿着坑洼泥泞的机耕道,开到知青点山下的禾场时,天已经黑了。司机匆忙掀起翻斗,将煤卸在禾场上即开车走了。从禾场到山上知青点千余米的山道更是坎坷滑溜,夜里漆黑一片,只好等明天再搬到山上知青点去了。
可这么一大车煤堆在禾场上,在这寒冷的季节里,这些能生发光热带来温暖的黑色物质,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谁能保证到明天早晨它们还能依然如故呢?于是带队干部决定:晚饭后抽几个知青骨干,二人一组轮流值班,在禾场上守夜看管煤堆。这本是男知青的事,可知青点团支部的组织委员、女知青队长红英坚决要求参加,而且还要值最难熬的下半夜一至三点钟的那一班。但几个男知青谁都不愿与她同值一班。于是带队干部把她和我这个团支书安排在一组。我嘴上没说,心中却也不悦。
其实,红英长得也不错,不胖不瘦中等个,齐脖短发鸭蛋脸,大冷天也不穿棉袄,外面常穿件黄绿色旧军上衣,腰间束一根皮带,显得干脆利落英姿飒爽,很有几分当年的革命样板戏京剧《杜鹃山》中女党代表柯湘的味道。她工作踏实严于律己,吃苦耐劳坚持原则,就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平时老爱绷着脸,好像拒人千里之外,缺少人情味,而且喜欢在一些小事上咬文嚼字无限上纲,是个典型的“马列主义老太太”式的人物,故不招人喜欢,大伙背地里叫她“假正经”。
记得知青点出第一个“庆祝三八妇女节”的墙报时,我写了篇关于女知青劳动的稿子,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在满目翠绿山林的背景下,一个个挥汗劳作的女知青,身披袅袅雾霭的白纱巾,沐浴着清晨绚丽的霞光,迎着喷薄而出的朝阳,伴着闪烁晶莹露珠灿然绽放的灼灼桃花,一张张洋溢青春红晕的脸庞,一付付婀娜窈窕的身姿,如同仙女一样美丽……而且还配了相关的水粉画。她看了后,硬说是革命青年不能用仙女来作比,还三番五次地在团支部会上喋喋不休,说什么是封资修的余毒、小资产阶级情调……我反驳说她不懂艺术无限上纲小题大作……此事我一直耿耿于怀,由此对她疏而远之,除了工作上非说不可的话外,平时对她不睬不理,心里埋藏着一股轻蔑。哪曾想这回要与她同值一个班相伴二小时,真不知怎么度过?
那天夜半,她穿一身黄绿军装系着腰带,拿着手电筒;我套件旧棉大衣,揣了本《十万个为什么》的书,二人从林场的知青点,深一脚浅一脚踏着山道的泥泞,前往山下田边的禾场值班。值班处是禾场边的两个草垛间,用稻草“垒墙盖项”的一个草窝,倒也避风,只是草湿潮重。前一班的二人向我俩交班后,一脸怪异地走了。我俩钻进了草窝,各自半侧着身子靠着一个草垛坐着,谁也没有说话。只听见身边计时的闹钟“嚓嚓嚓”轻微地响着,风将草垛吹得飒飒沙沙,远处的村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四周一片漆黑。起初我不时地揿亮手电照照四周和旁边不远处的那堆黑黢黢的煤……再照照闹钟:才过了十几分钟。唉,时间真难捱!刚才走路时产生的热量已慢慢熬尽,身上寒意渐起。再看闹钟,那时针分针似乎被粘住了,老半天挪动不了一点;只有秒针,象在安慰我们似的慢慢地转着圈……“把手电关了吧,这是公家的电池,节约点用。”听听,她又来劲了!我心里嘀咕着把手电灭了。冷瑟中一片黑暗。
“哎,你看的书多,讲个故事听听吧,混时间。”黑暗中她说。“我的故事都是封资修的,讲出来不是放毒吗?”我话中带刺。她“哼”了一声说:“摆什么架子,你不讲我讲。”便自己讲开了。讲的哪是什么故事,是她的身世:她说她原名叫丽英,老家在农村,小时家里人多且穷,生活艰难,于是把她过继给在城里工作的大伯。大伯当年在朝鲜打仗时负过伤,后转业到城里安了家。娶了伯母后,几年没有生育。她去了后,继母却接二连三地生了几个,这个家又困难起来。文革开始时,破旧立新,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红英……她说了会儿,见我不语,问道:“你到底在不在听啊?”我“嗯”了一声。她顿时泄了气:“不听算了,你注意点,我眯一下。”我仍“嗯”了声。她便把头埋在膝上,也不知真睡假睡。我悄悄打开手电筒看起《十万个为什么》……
忽然,一阵强风吹过,草垛哗哗作响摇摇晃晃,窝项垮了下来,落到我们头上,她被砸得一下倒在我身上,惊慌地抓住我的胳膊:“怎么了,怎么了?”我说风把草顶吹垮了。让她用手电照着,我将顶弄好了。她又伏下头睡去。没过一会,便左一下右一下地扭动身子,人紧缩成一团。我不由动了恻隐之心:“是不是冷得很?把我的大衣披上吧!”她却推辞说:“不冷不冷,用不着。”“算了吧,还爱面子死撑,待会真变成‘铁’姑娘了。”遂将大衣脱下递给她。“那谢谢你的好意了。”她接过披上说:“我睡会儿再换你睡。”我说:“你睡吧,我有书看。”我仍就着手电光看书,她也不说“节约用电池”了。
此时,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风也大了起来。北风裹着雨丝,更加重了寒气。把大衣给她披上了,我也冷得受不住了,欲钻出草窝活动活动,刚站起身,她抬起头道:“你干什么?”我说:“出去活动一下。”“外面下雨,别出去了,衣服淋湿了更冷。”说着伸手将我拉至她身边坐下:“靠紧点,暖和些。”那时人年轻思想单纯,我又是团支书,革命觉悟还是有一点的,且从没见过如此阵势。见我局促不安地往外挪动身子,她又贴上来:“靠着别动!不好意思也要分个时间地点,这么封建,什么团支书!”说着她敞开大衣,劈头盖脑地把二人裹了进去,又伏下头睡去。
不知是棉大衣颇具遮蔽风寒的功能,还是二人的热量相加温度升高,抑或是异性碰撞产生了暖热电流——在蒙头盖脸包裹严实的大衣里,我只觉得热浪滚滚脸烫身燥,四肢如同被禁锢了般动弹不得,脑子里一片空白……耳畔,响着她一声声均匀的呼吸;脸旁,拂过她如兰的青春气息……不知道这段时间是怎么过去的,时针一下跃过了三点,接班的人来了。
返回的路上,她似睡意朦胧地说:“裹着大衣真暖和,好想一觉睡到天亮。”
…………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今天,坐在有空调暖气的房间里,有电脑键盘上敲出这篇短文的时候,当年那个冬夜草垛下的情景,我仍记忆犹新,说起来恐怕今天的年轻人难以置信。也不知红英今在何方,生活过得怎样?
                    1997年初稿 2019.6.1改定

作者“黄石四中”72届初中生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知青岁月】(连载19)灰印(纪实小说)

下一篇:【知青岁月】(连载21)苦乐年华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