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12 07:21:10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苦 乐 年 华 引子:1973年因福建一位叫李庆霖的知青家长,写给领袖一封反映知青在农村困难的信,自74届毕业生下放农村不再插队而是组建知青点。 扯 秧 金安 七一年春,我刚十六岁就下放到市郊南湖公社八一大队,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我学会了许多农活,其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扯秧了!因为这是在我一生经历中最难受,最煎熬的时刻! 凌晨天还没亮,大约是三更天吧,上工的钟声就敲响了,我揉着醒松、发红的双眼,拖着一双旧布鞋,从灶前随手拿了一个小板凳出门,跟着老农们向秧田走去……。 这时,繁星满天,青蛙雷鸣!螇蟀声声,大家在一畦畦秧田前,一字排开,坐在"秧马”上向前扯去,我却无从下手,一旁的金城爷对我说道:"你双手握空心拳样,平行着秧田,交替着扯”,边说边示范着教着我:“先是两手把秧苗一根根从泥中拔出来,等两手分别都捏满了秧苗后,双手紧拿秧苗离开水面,使劲把秧根的泥巴,上下来回抖动,洗干净,再从屁股后抽出一根稻草,把秧捆绑起来扎紧,丢到一边,"我照他说的去做,开始紧张,后来渐渐熟练起来,我很高兴,因为又学会了一样农活。 但是,还没扯多久,我的手发酸,眼皮也开始打架,因为昨晚实在没有睡好.一个烟包(用草扎成薰蚊子的)刚刚烧尽,蚊子就向我进攻,满头满脸地"嗡嗡"作响,我只好用厚厚的棉被捂住头脸,可不一会儿,汗就闷出来了。只好又掀开被子,蚊子又唱了起来,我挥手摸黑去赶,伸手在空中随便一挥,就能抓几只蚊子就这样,反复折腾很久。更为紧张的是,这户破旧的房子,是没收一个富农家的,头顶上还放着一口黑色的棺材,吓得我下半夜才睡着,可刚刚睡熟,上工的钟声就响了……。 我强打精神,支撑着扯秧,双手只是机械性的来回交换着,但四周讨厌的蠓子,小飞蛾等昆虫,因秧苗搅动,惊起它们齐袭飞来。我在扯的同时,又不得不去挥赶它们,或去搔痒,弄得后背,胳膊,脸上,都是泥水,真是狼狈极了更。难为的是,其它人坐的都是秧马,底座是平的,可以滑动向前,而我的四只橙脚,因深陷泥中,每次移动,都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拔出,向前迈进艰难,当坐久后,木橙会深陷泥中,几乎与田水平齐,一旦抖动洗秧,就荡起水波,浸湿了屁股,粘糊糊的,奇痒无比,那种滋味,真是难受,煎熬极了! 渐渐地落在大家后头了,我只有尽力地往前赶,但"祸不单行",我的两只小腿肚子,有些痒痛,用水浇洗后一摸,毛骨束然:啊!月光下看见到,几只大蚂蟥,正附在上面,一个劲地偷偷吸血,吸得它们身子圆滚滚的,我吓着用手去拉,它却又如橡皮筋一样,拉不下来,硬扯,又留下一个创口,不停地渗血!一旁的桂华告诉说:“不能拉,要用手拍打!”这样,我才将蚂蟥打掉,故而心中,无形中又多了一道沉重的阴影! 好不容易熬到天亮,我终于脱离了“苦海",乘回家换农具的机会,赶紧换了一条裤子,又投身到新的农活中去……。 在这一年中,我不仅学会了扯秧,还学会了耕地:赶着老黄牛,扶着犁把,扬着牛鞭,沿着犁沟,吆喝着,“沟里笔直走!;也学会了糙田,指挥水牛,在放满平水的田中,来回用糙板,将露出水面的田泥推到低洼处,还会收割,割完稻谷,捆草头,把冲担杀进稻捆,挑到打谷场,但那时,我发育还未成熟,个头太小,挑着湿漉漉、沉甸甸的草头,比我身体还重,当过田缺时,跨不过去,得用一只脚踏进水缺中,再咬紧牙关、挣扎着爬上田埂。但是这些农活,对我记忆都不深,记忆最深的,还是扯秧。 诚然,人生经过磨难,砺练,才能走向成熟!经过风雨的洗礼,水与火的淬沾,"铁才能成钢",经过一年的知青生活“锤练",我仍还觉得很有收获,因为有了这一杯“苦酒”垫底,在走向社会后的日子里,什么样的苦也不怕了。 作者“黄石四中”70届初中生 犁 田 袁修宗 已是七月下旬了,自家有八分田还没翻耕。若过八月一日,秋插过季,晚稻就难有好收成。哥在县城工厂上班,父也在外工作,不知何日能回。无法联系他们,妈妈很着急,一直在唠叨。八十年代初分田到户了,双抢季节,各家都忙着抢收抢种,不好找人帮工。家里只有妈妈、姐姐两个女人和一个少年的我。 一天,吃过晚饭,妈对我说:三,耕牛明天轮到咱家,你能不能去把八分田犁了?听到这个意外的任务,我楞了一会。当年生产队,犁田一向是拿十个工分壮年劳力干的活,既要技能也要体力。妈说话的语气并不坚定,有试探也有无奈。而我愉快地答应了,被委以家庭男劳力重任,顿生一种使命的光荣。妈接着喃喃地说,要不要请隔壁的叔伯教一下,如何套牛,如何下犁。我说,不用。因为,小时,跟在犁田的大人后面捡泥鳅,犁田的那些操作看会了。 盛夏夜晚,闷热难当。上半夜,屋子里呆不住人的。搬出竹床到门前,扎一条一米多长的粗草辫,吐水喷湿,点燃后,不着火只生烟,管叫烟包,是那时农家屋外驱蚊的普遍作法。冲过冷水澡,我仰躺在竹床,遥望满天星斗,浮想起生产队的劳力汉子,在广柔的田野里,斗笠蓑衣,扶犁驱牛,吆喝扬鞭,神气十足。高低错落的一块块水田,犁沟是一圈一圈的同心圆,几天后,翻露的泥土让田原不再有水面反射太阳光芒,仿佛从水彩变成素描。想着明天,我也可以成为这样的画家,兴奋油然而生。 第二天,吃过早饭,妈从别家把牛牵来家门口。那是一匹中等个头的黄牛,僵绳鼻杆下,嘴巴蠕动着。我摸了摸黄牛的背毛,牠四腿小步来回踱动。看来,这头温顺黄牛是劳动的好伙伴。 那块水田离家约有两里半远,我穿着白背心和短裤,戴上草帽从隔壁家借来铁犁。为尽量减轻牛的负载,我右肩扛上铁犁,左手牵着牛鼻绳,牛前人后,赤脚行走在田埂上。田埂从不平坦,偶尔踩着小石块,脚板一阵刺痛,生硬的犁具约80多斤,要用右手掌托垫,才会让肩肉舒服一些,可总不能换肩。上有负重,左手驱牛,下有崎岖小路,步履愈加蹒跚。瘦小初中生的身躯告诉自己还不是壮劳力,偶生一丝恨铁不成钢的焦躁。想着有一块田地在静静等候我去画一圈一圈的同心圆,对前方的期待一路鼓舞。 待犁的那块水田,两天前收割的早稻,稻根从浸湿的泥土,穿过薄薄的水面,露出一遍青黄。下面紧挨一口只有几亩见方的小水库,水面比田埂却低出一米多,灌溉不能直得其水。 丘陵地貌下的土地多是因形开垦的梯田,极难正方块,犁沟常常是偏心率各异的椭园线。我家那块八分水田也是一弯长形地块,要想一圈一圈地画好椭园,第一道犁沟非常重要,应起始于椭园两个焦点。当然,庄稼汉不懂这些数学理论,全凭经验。我站在田边,目估地形,盘算好第一道犁沟的位置和长度,将黄牛牵下水田。牛早已习惯这样的劳作,顺从站在水里,嘴巴一如继往地不停蠕动。我将木制牛架头套颈肩,将拉力绳引向牛尾横木,将横木勾住犁头。 一切就绪,抬头远望,对面小山上萦绕淡淡的氤氲之雾,似乎清晨的凉爽还在。我深吸一口清气,正一正草帽,稍提犁把,将三角形的犁尖插入泥土,扬起小竹鞭,长呼一声“嘘。。”。黄牛很是配合,迈出了脚步。犁头上,泥土从左侧卷起,右侧倒下,将稻根埋到水下,几无声息。回望一眼,身后拉出一条幽黄线条,我的素描着笔了,心中小有得意。第一道犁沟顺利完成。开始几道犁沟,还不能形成圆圈,每到终点处都要提犁驱牛调头,凭借少年开始时的猛劲,尚不觉得铁犁的沉重。 两圈过后,也许不经意按压了犁把,犁尖冒出泥土,犁头跑到了泥土面上,近一米长的泥土没得翻出。这怎么行呢?必须重来呀。于是,左手往后拉牛鼻绳,右手往后拉犁把,要让牛和犁都后退。牛的后退非常迟钝,还需要犁绳拉其肩传递后退信息,这样,我的力量不仅要退回铁犁,还要带动几百斤牛,每次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虽然冒犁的情况时有发生,我的同心圆还是在慢慢地画大。犁着犁着,又出现了新情况,犁尖不翻新土,偏出到犁过的沟里,于是,又是使劲地拉退,倒回重来,突然失足滑手,整个身体仰翻到水田里,短裤全部湿透,白背心也是黄迹斑斑,一抬头,黄牛拖着侧翻的铁犁,还在行走。我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泥水,赶紧爬起,捡起牛绳,扶起铁犁,让黄牛停下来。我也站呆呆站在水田上,感到全身力乏。已是上午十点多,太阳越来越烈,汗水不停冒出,泥水汗水把脸涂成了么样的妆容都是无所谓了,只要不刺激眼睛。 几个回合下来,体会到扶犁看似轻松,拿捏却有技巧。要尽可能避免冒犁和偏犁,始终用小力量上提犁把。任务完成了八成左右时候,我看到了希望,黄牛却走得越来越慢,我扬鞭抽它屁股,它竟然四脚弯跪,趴在水田里了,嘴巴喘气越来越粗大,两边肚子不停地鼓缩。查看铁犁,原来犁把手提得过高,犁尖插土过深,需要更大的气力,估计黄牛实在拉不动了。我突然感到一阵惶恐,若是将牛累死,可是天大的事了。于是,我摘去牛架头,暂时解放了它,牵到田下的小水塘,让它洗洗澡降降温。牛下到水里,抖背甩尾,很舒畅的样子。其实,这头黄牛是耕田老把式,却遇到我这样的新手,被折腾得如此苦累,是倒了大霉。望着水里的牛,我心怀愧疚。 快到正午了,看着还没有犁完的水田,如何一沟一沟地顺利把泥土翻起,才是当下的迫切,全然想不起什么同心圆画家。我把黄牛从水塘拉起,重新套上犁具,也再次总结经验,双方合作顺畅多了,效率高出不少。 犁完最后一沟,驱牛上岸。我长畅一口气,看着一圈一圈的犁沟,虽然,某些线条有些杂乱,但总算把水彩画成了素描。人牛都乏,打算歇歇再回,把黄牛散放到水库坝下吃青草,让它补充能量。 在一片树荫下,我摘下草帽当枕头,伸开四肢躺着。偶看一眼黄牛在不远处啃食,我突然感到很是饥饿,遐想着,今天的中餐,妈会做一锅丝瓜汤,至少多加两个鸡蛋。我一定要吃三大碗白米饭,每一碗都要浇满丝瓜蛋汤。今天,我干了拿十个工分劳力的活,妈和姐都会迎接我,一位帮我牵牛,一位帮我卸犁,然后,我从容地摘下草帽,旋转着扔到竹床上,让插田割谷一把好手的姐姐,见识我的志得意满。 作者“煤炭一中”74届高中生 学习机械插秧
谢彬 我当年参加大冶县农机局组织的机器插秧训练班时,与部分学员留下了合影纪念,当时我们全组六人,留下了那个年代这一难忘的历史瞬间。 其中前排右一是小冯,来自南湖公社,中间的胡生,来自农科所,现在早已退休。前排右三的张老师,是回乡青年。后排左一是我,来自肖铺公社,阳光大队的知青。中间的梁启忠,来自肖铺曙光大队的回乡知青。左三是马泽强,来自东方的马家堰村。 当时我们六人,每天都有起得很早的习惯,因为在当时都有“不插五一秧”的口号,因为一旦拖延了插秧季节,二季稻就会减产或者绝收,所以一定要抢时间。农民兄弟历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拼命干,如果能用上机械插秧机,是对千百年来中国农业生产的一种革命。这对广大农民兄弟来说,真是一大幸事。 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曾发出指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为了提高农田插秧效率,改善他们的劳动强度。县农科所发明并推广了机械插秧机。 1974年4月初春,大冶县农机局牵头组织的机械插秧训练班正式开学,参加学习机械插秧的学员,我有幸被派去参加了这个训练班的学习,这是在我上山下乡四年知青生活中,最难忘的一件事。 那天我正在田野劳动,突然接到大队通知,安排我到大冶县金牛镇南城畈去报到,参加在金牛镇主办的,机械插秧机培训班学习。我十分高兴的,按时准点赶到了那里,这个学习班培训的人员,全都是我们下陆几个公社的知识青年或本乡回村青年。 我们的课堂,是借用本地小学一简陋的教室,老师是县农科所的技术教员。插秧机有机动式与手动式两种。当时给我们培训讲课的指导老师是大冶农机局的吴凤际老师。他还带我们到田间地头,实际操作教练示范,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大家都很认真听讲,不懂就问,学得非常到位,听完课后,热血沸腾,实践起来也是干劲十足。因为传统插秧太辛苦了,太劳累了,效率也不高,特别是“双抢”期间,更是苦不堪言。我们下决心一定要把它学好,要把这种新的插秧办法,传播普及到每个公社大队生产队去。 我们的住宿是在南城畈比公社大会堂,大家全都打地铺,铺垫着稻草,席地而睡。学习了半个多月,我们这些学员,通过实践和理论考试,成绩都很好,基本上每人都能熟练掌握这套插秧机的全部操作技术,特别是我们学员们在使用插秧机时,那劲头可真是卯足了,用机械插一亩三四分田的秧苗,不一会儿的功夫就插完了,大家心里感觉真是爽快,有一种特殊的莫名的自豪感。 学习结束后,我回到所下放的生产队,做试插实验,机械插秧机的工作效率,是人工插秧的10至20倍。而且大大的改善了生产劳动环境,减轻了劳动强度,深受农民兄弟的热烈欢迎!但是,这种插秧机,也有缺陷,比如不规则的田边和田角,机械插秧机开不到的地方,就无法作业了,只有靠人工来补上秧苗。其二是手动插秧机,得靠人工拖着机子在水田中,按照尺寸插秧。因为没有动力,劳动强度仍然很大。但比人工插秧速度还是要提高几倍,是值得推广的。 令人惋惜的是,随着城乡建设的飞跃发展,这种值得推广的农业科技,能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科学种田方法,却因郊区的农田,逐渐改为蔬菜基地,未能全面推广,我们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时光早已流逝,相片上的伙伴们,只要碰到一起,都会聊起公社大礼堂,打地铺,垫稻草,学习操作插秧机的点点滴滴。美好时光令人留恋,美好生活回想起来,从那时到现在已有46年了,真是弹指一挥间,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已头发灰白,渐渐步入老年。但知青年代的美好记忆,将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 作者“黄石一中”71届初中生 送公粮
黄华芬 2O18年的秋天,我们知青群友们56人组团租车赴贵州旅游,旅途中,一路上车厢里充满了欢歌笑语,在温馨的气氛中,刚结束一个自娱自乐的小节目,大家都相互赠送水果零食吃,这时临座上一位年近古稀,白净魁梧的老人来到我和老伴的座位前,送来了两个卤鸡蛋,我双手接住,就在扭回头的一瞬间,突然一个熟悉的面孔闪现在我的脑海里,这不是当年收粮站的英俊小伙子吗?"嗯…这位大哥,你是否曾经在陈贵粮站工作过?他也有领悟地回答道:“是呀!“哎呀!快五十年了,我们还能在旅游车上相见……,我的脑海顿时掠现出一个四十八年前的这个小伙子…“啊!真的是你,我原来是知青,下放到陈贵乡,到粮管所送公粮,曾见到过你,真没想到,你还是这么斯文俊气!"于是我们双方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我们开始叙起了昔日的时光情景……,真是巧遇啊,这么多年了,在异省他乡,还能邂逅到青春时代的故人!我们开始叙起了昔日的那段时光情景……: 他叫张远海,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是陈贵乡粮管所的工作人员,我下放到矿山区洋湖公社七大队五小队叫柯子盛的湾子,那年秋收后,要到乡粮管所送公粮,因路途遥远,天还没亮,村头就响起了“当,当……"的钟声将我从梦中惊醒,队长扯着嗓子叫道:“今天全部送公粮,到陈贵",啊!今天可以到陈贵去,我赶紧下床做早饭,整理完毕,找出队里给我们印着“知青专用"的箩筐,到小队仓库排队称公粮。 记得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虽已立秋,但天气还很闷热,我的心情特别地好,还刻意打扮了一下。头上梳着一对用红毛衣缠着扫肩的二个小辫,身穿一件已褪色的而发白的绿衬衣,兰色的长裤,卷起了裤褪,脚上穿着一双旧绿色的球鞋,戴着草帽,一看就知道是一个下放的女知青! 称好公粮后,在打谷场等候着一起出发,这时,我村有个叫小兰的姑娘,向我走来,她比我小两岁,手里拿着一根光滑轻巧,而且磨得发亮的扁担,递给我说:“我跟你换一根扁担,这根好用些!”我知道这是她家的传家宝,我怎好意思接受呢?何况我年纪比她大,我是姐,不能照顾她,还要她来照顾我吗!正在犹豫之时,小兰姑娘一把夺过我手中那根粗蛮的扁担,把她的传家宝硬递给了我手中,我心里好生感动,这其中包含了农民妹妹的深情厚意! 这时,只听到队长一声令下:“出发!我赶紧抄起这根古铜色的扁担,挑起公粮,跟着队伍,飞快地跑出了村口,向陈贵方向奔去……! 从我们小队张子禹车站,到陈贵有十里地,社员们一路小跑,一路说笑不断……,因我心情特好,再加上这根光滑轻巧的扁担,走起来“吱呀,吱呀"一闪一闪的很有弹性,很有节奏,八十斤重的担子,挑在肩上,一点也不觉得累,我心情愉悦地随口唱起了当年电影《李双双》的插曲:“小扁担,三尺三,小扁担哟小尺三哎……唱着,跑着,不知觉中出了五里开外,来到一个叫叫"方埯"的小村子,大家全都停歇一会儿,去村里找熟人讨口水喝后,又继续前进行。赶到陈贵粮站时,还不到八点半,大家放下担子喘气休息。我们朝前看去,粮站门前早已有不少人那里排好了队,有的还把稻谷倒在谷场的一个太阳地上,扒开重新晾晒,这是因稻谷湿度太大验收不合格须返工。晒干后还要重新用扇谷机吹扇谷壳再次验收!看到这情景我想:但愿我们队的稻谷能够一次性成功验收合格!正想着,一个头戴草帽身穿白衬衣十分英俊潇洒的小伙子,笑咪咪地向我们走来,他红光满面,口气和蔼地问:是那个队的?与我们队长寒喧几句后,开始他的工作了。他认真细致,首先用一根约二尺长,并带有格子的检测工具,插进了箩筐,抽出来后,观测谷子湿度,接着又检测了几个箩筐…,从他的面部表情看,还是比较满意的,接着又测定了稻谷的等。我真着急!假如被验收的稻谷达不到收购站规定的等级标准,那也是不允许收购的!我一旁仔细观那个小伙子的工作态度,在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他全部检测评定后宣布:"过磅!"这时,我们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大家高兴得不亦乐乎!过磅后将公粮挑送到粮仓。当时,我们都十分感激这位英俊的小伙子,他在工作时的那一举一动,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以致许多年来,我还记忆犹新! 时光流逝了四十八年,当年我们这些小姑娘,小伙子们早己头发花白退休了,但随着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都有了幸福的晚年,能够旅游,玩微信,能够在知青这个平台上组团去游览祖国大好风光,能够与张远海这位老帅哥在车上重逢! 作者“黄石五中”66届初中生 胜利归来 刘喜松 清早吃饭时,加水队长过来安排张东生、刘文涛(隔壁小组知青)和我三人一同到大冶乌泥滩把人家借去的三条鱼船收回来。临走时再三叮咐张东生和刘文涛俩人,一定要在回来的路上多多照护刘喜松。只因我在划船方面还是新手,三十多里的水路要想划回来,对于我来讲恐怕是件相当困难的事。因此特别强调三人一定要同时回来。我们三人高兴的接受了这项任务,吃完早饭后,就动身朝大冶县那一方向奔去。 眼下正是八月炎热的天气,我们一行三人没戴草帽就这样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朝前走着,这一路上太阳的强烈光芒直射大地,使人感到分外耀眼,骄阳似火的阳光使整个大地变得热浪滚滚,我们汗水涔涔。尽管如此,沿途的乡村湖光山色足使我们尽情欣赏,也忘了酷热给我们带来的烦恼,一路上欢蹦乱跳。现在回想起当时情景,不免有点失笑,太年青了。 经过三、四个小时的长途奔波,终于到了大冶乌泥滩。张东生移交了手续,三人又各自找到了我小队的鱼船,在人们对我们三位知青充满敬佩的目光和竖起大拇指的同时,我们朝着自已村庄的方向开始了反航。 当小船离开乌泥滩时,湖面吹起了阵阵微风,真凉爽啊。我们三人都开心地笑着说:“还是湖上好啊,陆地上的热气简直要把人蒸死,你看:湖面上起一点风,人就舒服多了。三人有说有笑的驾着船向前划去。 渔船大约航行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就听到沉闷的雷声由远处传来。刘文涛大叫一声:“不好!变天了。”紧接着对我说:“大哥,等一会你一定要紧紧跟在我的后面,你的船头要始终对准我的船艄,这样可以避开风浪,干万不要跟丢了”。转身又对张东生喊到:“张猴子,我们三人排成一字形,我走前,刘大哥在中间,你押尾。”就在刘文涛嘱咐时,天说变就变,刚才还是烈日当空,光芒四射,瞬间就变成乌云翻腾吞食了太阳,整个天空一片漆黑,狂风大作。使原夲碧缘清晰的湖面顿时波涛凶涌澎湃,黑浪翻滚。一个耀眼的闪电划破了长空,象一条白龙从云端一头插进湖中,一个闷雷猛地在人的头顶炸响,震的人心惊胆颤,头皮发麻。就在我们惊恐万状之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蚕豆大的雨点打在人的身上,使我们深感疼痛难忍,在这雷电交加,大雨滂沱中拼命挣扎。 我看见前面刘文涛光着他那身强力壮的腰膀,展开一双粗壮而札实的大手在风雨中死死地撑着双浆,使劲的向前推着。大雨滂沱中的刘文涛,划船时的动作显得那样身姿娇健,他的这一动态形像,深深地感染了我,鼓励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斗志,同时也排出了我内心的一切不安恐惧心理。我全神贯注地集中精力盯住前方,任凭风吹雨打,我都是挺着胸膛、咬紧牙关,使出全身的力量努力地推动双浆一步不落地紧跟着刘文涛的后面。 小船在大浪中颠覆着前行,人突然感觉身后没有了碰船的声响,我飞快的向后扫了一眼,发现张东生沒跟上来。赶忙向刘文涛大声喊道:“刘文涛,张猴子没有跟上来,我们怎么办。”“大哥你不要管,在这危险时刻,我们是走脱一个算一个。再说这猴头,他比你有经验,知道该到那里躲避雷雨。道是你千万不要跟丢了,要死死地跟着我,听到了吗!”刘文涛头也不回地回答了我,我提高嗓门回应他:“知道了,你放心,我一定会跟的上。”雷电还在轰隆隆地响着,瓢泼大雨在狂风的鼓导下一刷一刷地痛打在我俩的身上,整个人早以成了落汤鸡,但我只有一个信念:坚持,死盯着刘文涛他那虎背熊腰的身影不放。 船在狂风暴雨中缓慢的向前移动着,我和刘文涛也不知拼命的苦撑了多长时间,暴风聚雨终于过去了。雨止云散,万道金光从云层中穿过,金灿灿的太阳又重新竖立在瓦蓝的天空上。几分钟之前还是雷雨交加,一下子又回到了风和日丽,晴朗的天空,整个湖面又恢复了平静。碧绿的湖水又层呈现微波荡漾,波光粼粼。只到这时刘文涛所驾的船才慢了下来与我齐头并进,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对我说:“刘大哥你不知道吧,刚才有多危险呵,我俩是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要是不硬挺过来,这空船随时就会在风浪中翻沉,刚才的风浪有米把多高,你的水性再好,也难逃一劫。你是第一次划船行走这么远的路程,刚才我心里很焦急你坚持不住,挺不过来。其实在变天的那一刻,我们去阳新熊家州大堤躲避还是来的赢,只是我想考验你一番,着你是否真有那股子硬劲,现在看来,你地确不愧于做我的大哥。”我笑着对他讲:“刘文涛,你小子尽赶好的讲,刚才我其实害怕的要死,耍不是你在我前面顶住风浪,给我开路,就是有十个刘喜松也扛不住,我还得真正的谢谢你,我也真的佩服你的勇敢精神和羡慕你强壮的体魄。说句中心话,在干农活方面你是我的老师,我还得认真的向你学习,赶明儿把用牛的技巧也教会我。”说着说着,我又潜意思地回头张望起来,“唉,也不知东生这猴头现在在哪里?”“大哥你放心,这猴头精的狠,他肯定到熊家洲躲避风雨去了,他做事没你有意力,用不着替他担心,最多比我俩晩回队二、三个小时。”突然他伸出手指向前方,兴奋的对我叫道:“刘大哥,你看见了吗,我们快到家了!”我顺着刘文涛手指的方向伃细一瞧,真的!村庄:所在的方位已看得见影子了,高兴的我奋力地划起了双浆,向着黄荊头,冯家湾冲去。 回到村庄,人的精神便立即垮了下来,疲惫不堪的我,躺上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被屋外熙熙攘攘的叫喊声给吵醒了,眯眯楜糊地爬起身来,半睡半醒地顺着人群的声音走去,只见这时巳升为副队长的细浑子冯美旺,一面高举着加长的手电筒朝湖面照去,一面高声喊着张东生的名字,人们也跟着一起喊。这喊声中,数周冬菊的叫喊声尤为特别,她的喊叫声是那样地凄惨和伤心,她的动作姿态更是催人泪下。 当我走近人群时,人们立即围了上来。他们对于一个象我这样划船还没两天的新手,人和船能相安无事地及时赶回村庄都感觉非常的惊讶和高兴,问我是怎样闯过这狂风暴雨的,几时回队的,我回了在场所有人:“在雷雨中是那个小刘帮助了我,多亏是他在前面为我开路,避开风浪,我才能平安地回来,嗯嗯,到队应该是下午六点多钟了”。农民听了我所讲的话后,大赞了刘文涛:嗯,刘文涛这回表现还不错,在这样的雷雨天气,在恶风黑浪中能把小刘带回来,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这个小刘也不错,在还不大会划船的情况下也能安全到家,真是童子身啊,可喜可贺! 第二天,吃过早饭出门后,听农民说张东生是昨晚十一、二点钟才回生产队的。我想这比刘文涛所预计的还要晚三个多小时。我还想问问张东生这猴头究竟在哪里躲避风雨的,于是向他们小组走去。 张东生和周冬菊俩人在各自的房间熟睡着,陈绍贵不知去了哪里,只有刘文涛没吃早饭,孤独一人坐在他组的大门旁发呆。只见他一只手托着下巴,一只手拿根小树枝,张着嘴,一双失去光拆的大眼睛显得那样的目光呆滞,全是一副嘎子像。也全没了咋天那副在狂风暴雨中与天地作战的英勇气慨,宛如两人,由此,我为他感到悲哀,也为自己……。 “黄石三中”70届初中生 丰 收 马华 在我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张三人合影的黑白老照片,尽管是有些泛旧发黄,但每次看到它,就让我的心绪一下子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十九日,我才十九岁,就在父母亲的陪同下,来到了校园(工厂),与同一单位的子弟,三十多名同届不同校的同学们一齐,背着行李,胸前佩着一朵大红花,在锣鼓喧天的欢送声中,登上了一辆敞篷大卡车,随车的还有父亲单位的领导为我们送行,大家兴高采烈地随着车队,来到了大冶保安,官桥公社一大队知青点,那时,我们的内心是多么纯净啊:要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要练一颗红心!等那种战天斗地,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真是令人心潮澎湃,热血佛腾……。 一下車,我们就受到了公社、大队,贫下中农代表的热烈欢迎,欢迎队伍中还有比我们先下放的老知青代表,其照片中间那位,就是比我大两岁,先下放的楊赛春知青姐姐,他们接过我们的行李,双手紧握着我和同車的罗滨滨同学双手,因她的父亲与我父亲同一工作单位,当时按工作单位组建知青点),走到一处田埂上,她指着远处一片刚收割完稻谷的稻田,给我们介绍丰收的美景……,碰巧,这个镜头被同行的宣传记者捕捉到了,把我们定格在这一极有纪念意义的历史瞬间……!大家请看,这张充满青涩记忆,花样年华的照片,她们笑得多么阳光灿烂!她们在幢景着美好的人生前景,在展望人生光彩的未来! 一晃四十五年过去了,当年的我们,这些扎着一对小辨子的大姑娘,及小伙子,现在已经头发花白、满脸邹纹,正在走进老年序列,虽然我们历经了这段历史沧桑,但我们青春无悔!因为人生就是一场历练,就是一番感悟,虽然尝尽了酸甜苦辣,但我们在农村学会了怎样农作,学会了怎样生活,知道粮食怎么来的,并学会了做人!我们在人生的“第一站”,经受了人生“洗礼”,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作者“黄石七中”74届高中生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