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18 07:00:0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刘 洋 - 小 + 大
胄家大哥(外一篇) 坐在北去的列车上,我不由又想起了胄家大哥。 胄家大哥是一个朴实的农民。在我上山下乡的年月里,我曾经和他相处过一些日子。他待人十分真诚,记得吃派饭轮到他家时,他竟提前一天在乡集上买回一个猪头,用鼎罐煨好,大钵大盏地摆在餐桌上,招待着我们这些远方的来客。味道自然是差些,可我们不吃点倒觉得有点对不住他的一番盛情。每天,我发觉出工他最早出门,收工他又最晚才回家。干起活来,他是一把好手,犁田、耙田、整田等农活样样在行。力气虽谈不上蛮大,可他舍得出。“双抢”时,挑草头,他专拣远处的挑。堆谷垛,他又专门接担爬梯子。打谷时,机口前总是他在把守。 他做人城实,待人善良,不时也遭到有些人的调逗。 记得有天晚饭后,村头禾场上陆续聚集了一些人纳凉。闲谈中,有人调逗他,如能连续打八个石磙花(翻动压稻谷的石磙),赏他一包大公鸡香烟。见他不动心,那人却又冒出一个馊主意,说是我返城探家时同意带他到城里去玩一趟,条件是得连续打十个石磙花。他猛吸一口烟蒂,口鼻中顿时喷出了一股浓浓的烟雾,望着我不好意思地“嘿嘿”憨笑。我一时无了主意,竟随口应了声要得。在众人的哄笑声中,他猛然来了精神。“呸”地一声吐口唾液在掌上,接着双掌使劲一搓。然后再提了提裤子,紧了紧布缠的腰带。看把戏的人早已把石磙滚到了他的脚边。只见他弓步弯腰,双手搭磙,猛喝一声,石磙就在他的双掌之间连续地翻动起来。“一个、二个、三个……”众人跟着边吆喝边记着数。当数到第八个数时,胄家大哥却出丑了。只听“兹”地一声,他的裤裆一下子被崩裂了一条大口子。他一愣,第九个石磙花硬是没有翻过去,围观的众人难免是一番轰然大笑。他沮丧得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不起来,并张着个大嘴在一个劲地边喘着粗气边连声地大叫着:“依(娘)也”。 事后,我和他笑谈起此事,他倒十分坦诚地道出了实情,他说他蛮想到城里去看一看火车到底是个么样子。我的心里一阵紧缩,惊叹他活到三十几岁竟还没有见过火车!他说自娘胎里出世到如今,每天只知道在田边地头里盘泥巴。去得多的是在镇上,县城也只仅仅去过一次。城市里没有亲戚,跑去干啥?所以也就没去,他说得也是。 以后的日子,我便搬到了数里外的知青点里去住了。和胄家大哥见面的机会相对就少了些,可我的心里还是时常惦记着他。有次,城里挂钩单位的汽车送煤来,返城时空载顺便接些知青回去度假。我赶紧托人带口信于他,可左等不见人,右盼未见影,车又不能久候。待汽车刚刚驶过一个山峁,老远就隐约地看见一个中年汉子手挽一个竹箩,沿着田间小路向知青点的方向连走带跑。当时车上人又多,加上大伙盼归心切,我也只得作无奈状任汽车渐行渐远。不久,我便招工回城,也就结束了这段难忘的知青生涯。 一晃,已经二十多年就过去了。前不久,我却意外地碰到了一个塆子里考上城里大学的后生。问及胄家大哥的近况,后生无不伤感地叹道,他的两个女儿均已出嫁,老母和堂客也已相继去世。我屈指算来,胄家大哥现在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家中的几斗田地也只有自个糊口了。细细想来,我空口诺言,好生愧疚!不免从内心发出呼唤:胄家大哥,我请你到城里来,我带你去看火车,还要让你去坐火车! 1996年5月21日发表于《黄石日报》 难忘往日激情 近日偶翻往时日记,令我沉寂多年的心灵呯然升腾起一股久违的少年激情,以致天气炎热和蚊虫的叮咬我都全然不知。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七四年三月三十日的那篇日记。当时正值“文革”尾期,我正面临着高中毕业,年龄刚满十七岁。因无大学可读,便积极响应党的召唤,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和班上海子、钢敏等五名要好的同学,心血来潮,密谋相约。由我发起并执笔,大伙共同签名,背着学校、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寄去了一封慷慨激昂的自荐信。信的内容摘录如下:“……面临着毕业分配,我们的心象大海的波涛一样汹涌澎湃,我们是新中国的青年,要做时代的闯将……党的号召,就是我们最大的志愿,革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最大理想。我们决心以金训华等青年先锋为榜样,满怀革命豪情,扎根边疆干一辈子革命……我们决不做风云一时的人物,誓做忠于党的革命青年。请首长同志们收下我们这些血气方刚的小将吧!我们的决心下定了,我们的道路选定了。随时作好了一切准备,奔赴那火热的疆场。红心永向毛主席,扎根边疆志不移!……” 信发出大概一月有余,音信全无。我们迫不急待地一同赶到邮电局又发去了一封催询的电报。尔后,又等待了一段时间,还是全无音信。我们几个同学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并纷纷作出多种诸如信件遗失了等等之类的猜测,各自叹息不已。毕业在及,时不我待,我们几个约定的要好同学经过重新商议,当即作出果断决定,将信复抄,重新签上名字,并于当年六月二日继尔另又寄往了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革委会。以盼取得联系接收,争献火红的青春。哪知,等来盼去,信件犹如泥牛入海照样无消息。对此,我们彼此也都心灰意冷,感到非常的失落!接着,毕业分配临界点真的来临了。一九七四年十月,根据当时推行湖南株洲市厂社挂钩的先进经验,我们都随各自父母所在单位的挂靠点,打起背包,分别各自去了邻县的农村插队落户,一段时间后转到了知青点。 在刚下去的岁月里,我的激情还蛮高涨,干劲也足,拿的工分值接近正劳力。尽管生活艰苦,劳动强度大,我还是乐观向上,乐于奉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渐渐地不满足江南农村小劳小作式的耕种方式,慢慢地厌弃城里的汽车时常送来煤炭和物质的同时,知青们你争我抢地随车回城度假的“逃避”行为。我的心灵深处向往的仍是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大漠荒原和“壮士一去不归兮”的境界。加上当时下放知青有句流行语说的是,离家越远,离毛主席就越近。正是这种向往远方、热爱领袖心境的驱使,我很少返城,甚至有年春节独自守点也不愿探家。一九七六年七月八日的日记中我这样写道:“今天,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屋里写了一封分别寄给市、县,公社革委会、知青办的长信,信中强烈要求组织上批准我去支边,再下放一次……”此举后经带队干部反复做我的思想工作,并传达上级领导的指示,说要干革命在哪儿都能一样干好等等。万般无奈之下,我也只得作罢,任由梦想在日记的文字中放飞。下放的第三年,随着国家知青政策的变化,我们稀里糊涂地一窝端全都招工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城里。同时,我也带回了二十几万字的日记和一大摞诗稿。 如今,时间虽然过去了二十多年之久,进入中年的我,静夜伴灯再捧读记录着当年心路历程的日记,仍能唤起我对青春岁月的美好追忆和对人生理想的憧憬与向往。回味着那份少年激情,那份浪漫情怀! 1999年9月14日发表于《黄石日报》 作者“黄石四中”74届高中生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