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4-06 07:47:54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清明思考:烈士的天问 每当这个时候,总是使人想起在新中国成立前夜的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毛主席为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题词。毛主席挥毫在雄碑正面写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周总理在纪念碑背面书写了毛主席撰祭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个碑文,意境深沉辽阔,胸怀宽广浩大。这就是启示和教导人们,新中国成立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要永远纪念他们、缅怀他们,要永远继承和弘扬他们信仰、理想、意志和精神,完成他们尚未完成的伟大事业。 话剧《从湘江到遵义》时常在我的脑海里回荡。时常唤起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灵魂的拷问!! 该剧特意选择“从湘江到遵义”这一时段,是长征中极为独特、极为严峻的一段——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在广西湘江遭到了从未有过的惨败,部队损失惨重,牺牲巨大,出发前的八万多红军最后只剩下三万余人,前途未卜,路怎么走,向什么地方去,外部有多路强敌围追堵截,内部思想不统一,斗争激烈,上至毛泽东、张闻天等红军高层领袖,下至普通红军指战员,都承受着巨大而严峻的考验……将这段岁月、将他们的精神搬上舞台,再现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将给今天的人们以启示和震撼,召唤信仰回归。 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起,毛泽东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 湘江战役中,毛泽东一次次向有最高指挥权的“三人团”提出正确建议。 但是,“三人团”中的博古、李德,却始终固执错误意见,导致红军的巨大损失! 毛泽东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只能听从“三人团”的错误指挥,眼看着红军战士一个个、一批批倒下,痛心欲绝! 经历了湘江战役的惨痛损失后,中国共产党、中央红军再一次深切认识到,博古、李德的领导,只会让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走向毁灭。 只有按照毛泽东主席的正确主张,中国革命才能走向胜利。 在影片最后,博古、李德被驱逐出最高领导层,毛泽东成为实际上的主要领导人! 从此,中国革命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走向了最终的胜利! 剧中全师7000余人,基本全部壮烈牺牲! 师长陈树湘的牺牲,更是惨烈。 红34师掩护中央红军的所有部队渡江后,都已离他们远去。 国民党军很快就发现了这支孤掌难鸣的红军部队。 战斗中,陈树湘腹部中弹,在昏迷中被俘,这时,他已经没有力量,没有机会像普通人一样选择自杀。 于是,他采用了最惨烈的方式——从腹部的伤口处,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了! 血战湘江,究竟有多么惨烈? 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三年不饮湘江水, 十年不食湘江鱼。”当时的惨烈程度就可想而知。 五万多人的生命换来了共产党人的清醒,从此彻底开启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思想路线。 有的烈士,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他们的可贵,在于哪怕知道这一世根本实现不了这个理想,也愿意在远离理想的地方倒下,有时候是轰然倒下,有时候是无声地倒下。那些最早觉醒,最早行动,最早断头的革命先驱,就属于这种类型。 小到不被人鱼肉欺凌,中到保全家族妻儿,大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朴素的东西,很多时候能够支撑一个人大无畏地献身。纪律能使人无畏,训练能使人无畏,觉悟也能使人无畏。因为觉悟而无畏的人,是烈士中的最高境界,所谓“勇士赴难,万死不辞”。 但无数烈士的牺牲实况,是惨痛的、屈辱的、悲惨的、卑微的、甚至我们要勇于承认,是难看的。那些被非刑折磨致死的人,那些被蹂躏而后杀害的女性,那些头颅被铁丝穿起来示众的死者,那些身躯残破的被屠杀者,那些堆积在万人坑和战场上的遗体…… 惟其如此,牺牲才是高贵的,因为这就是舍生取义。所谓舍生,其实就是舍身,就是灵魂离开驱壳,而驱壳不知道会变成怎样。不美的、残缺的、腐烂的是驱壳,美的、圆满的、升华的是灵魂。 烈士的遗产,在于一个人、一群人、一国人因为无比热爱生命,才愿意在必要时牺牲生命,以保护和挽救我们所珍爱的一切,包括生命,包括文化,包括山河,包括价值观。烈士奋斗的目标,烈士死难的诉求,那就是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振兴中华。 剧情结尾,牺牲的英烈们返回人间,站在舞台上对用他们生命换来的今天大声发问…… 我们的身体早已深埋在泥土里! 我们的灵魂经常在天上会合! 我们仍在牵挂我们流血牺牲建立的新中国! 我们当年那些梦想实现了吗? 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了吗? 还有贪官污吏吗? 还有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吗? 我们还在受外国人的欺辱吗? 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吗? 我们的党还记得我们对人民的承诺吗? 我们党还有纠正错误的勇气吗? 需要有人站出来的时候还有人敢站出来吗? 还有人像我们一样愿意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吗? …… “红军之问”像呐喊、像嘱托,发人深思。 “红军之问”像命令、像期待,摧人泪下。 这段灵魂的呐喊和具有透穿力的语言,力透纸背,切中肯綮,每个尚活着的生命无不为之动容,无为发出对灵魂的拷问:我们对得起那些牺牲的烈士么?这样的苟活着难道不是对烈士的践踏么?我们还能够像他们一样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吗? 长征并没有结束,我们这个民族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前面还横着一道道的封锁线。 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 还会有娄山关,腊子口,还会有雪山,草地……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将革命进行到底!—写于清明节前
下一篇:国家公祭日—不要鼓吹民族主义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