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03 12:02:0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从毛主席″数荐不纳、未便再荐″说起 建国之初,毛主席与周恩来商量,成立了国家文史馆,以照顾安排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名宿,使他们不仅有个领工资的地方,还可以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文史馆成立不久,杨开慧的朋友、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时任长沙中学教员的李淑一托人找毛主席,请他推荐自己去国家文史馆当研究员。 然而,此事使毛主席十分为难,他于1954年3月2日就这件事,写信给秘书田家英说:“李淑一女士(热泪:《感天地,泣鬼神的悬念》),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她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给以帮助也说得过去。请函询杨开智先生转询李淑先生,请她表示意见。” 这个便是毛主席“数荐不纳、未便再荐”的故事,现在知道的人也许不是很多了。这故事里有三点特别令人深思: “数荐”。毛主席同志曾经向国家文史馆推荐过几人。这个“荐”字,反映出毛主席在用人上的民-主作风。我只是荐,不是派,用与不用,全由文史馆自行定夺。个人与组织在用人上的不同权利,由此区别开来。个人推荐与组织决定相结合,是我党用人制度的主要特点。现在的《干部任用条例》专门作了规定。 “不纳”。毛主席“数荐”的结果是“没有录取”,这很令人深思。之所以“数荐不纳”,原因在于“文史馆资格颇严”。但是,当时身为党-的领-袖、国-家主-席,在全党和各族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的毛主席,别说举荐几个知名人士到文史馆当馆员,就是把他们安排到那个地方做个封-疆大-吏,估计也不人有什么人说闲话。这个“不纳”确实令人意外!更让人钦佩的是,这看起来好象让毛主席失面子的事,他却无丝毫怪罪之意,只是轻轻一笔带过。 “未便再荐”。再来看这个“未便再荐”,就更令人感慨万千了!这次托人请他推荐的不是别人,是李淑一(热泪:《感天地,泣鬼神的悬念》),就是毛主席诗作《蝶恋花.答李淑一》里的那个李淑一,烈士遗孀,自己妻子杨开慧的好朋友,按现在有些人的说法,有充分的理由给她一点照顾的。但毛主席觉得从名望和地位上看,李-淑一并不适合做馆员,与其再荐而又不被录用,还不如不荐了。后来还干脆自-掏腰包,从自己的稿费中拿钱给予资助。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原则性和人情味都很浓的毛主席形象。 这样的例子,我们以前也看到过一些。比如毛主席老家的亲友,曾有一些人写信给他,或者到北京找他,希望能够给个一官半职的。他一概拒绝。但是对亲朋好友中有生活困难的,却大方相助。这其实是毛主席一贯的作风。 反观现在的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少数“一把-手”,也非常“重视”手中的干部推荐提名权,有的真正是做到了举贤不避亲:凡是和自己搭得上关系的,就千方百计给予推荐提拔,也不管他能不能胜任。更有甚者,如安徽王怀忠之流,置国法党纪于不顾,滥用职权,唯我独尊,在干部任免和人事安排上搞“一言堂”。还有些人搞“家-天-下”,独-断专-行,以人划线,顺-者上,逆-者下,把他掌管的单位或部门变成“自家”的大本营。这些人,当然不能与毛主席相提并论,但毛主席“数荐不纳”的例子,是一面“照-妖镜”,可以照出这些人的渺-小、猥-琐、卑-劣的精-神世界。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领导干部学习毛主席的作-风,就要学毛主席的家-风。我倒觉得,要先学学毛主席在用人上的好作-风。除了前面讲到过的少数领-导干部外,大多数领-导干-部,要从毛主席的“数荐不纳、未便再荐”中,学一些做人做官的道理。尤其是在向组-织推荐干部时,要慎之又慎,要有责任感。在组织上没有采纳时,也要想得通,要有“未便再荐”的自觉性。否则,如果意气用事,只会让那些杂七杂八的人混-入革-命队伍,败-坏党和人民的事业。 说得再明白一些吧:毛主席都不怕失面子,你还怕什么?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我所理解的毛泽东思想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