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02 18:33:27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一举报就灵,是不是病了 这个事儿围观了好几天,还是无法眼睁睁看着它就这么过去。 一个学西班牙语的学生,因为不认可翻译水平,在豆瓣读书上给小说《休战》打了差评;然后被译者的一位朋友、据说也是高校教师(有说研究员)给举报到了学生所在学校。 随后,这位学生在学校的压力下,删除评论并公开道歉。 事后,无论是网友的留言,还是官方媒体的评论,都对这种举报学行为给予了质疑和批评。 甚至连新华社都评论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现实中更要讲党纪、国法、校规。高某犯了哪一条,该进行怎样的“批评教育”,学校不妨晒出相关信息,给公众一个解答,也算是传道、授业、解惑了。 然而,学校没音了。仿佛一幅“不惹事,但怕事”的姿态。 观察了好几天,很遗憾,我并没有看到拨乱反正的声音。 被举报的学生道歉了,举报学生的人也道歉了。但是,最该道歉的那个中间方,却依旧被那股强大的扭力左右,默不作声。 这很矛盾。 如果是被举报学生的错,那么该他道歉;如果是举报者的错,那么该举报者道歉。但是到现在,两个道歉并列,我们无法看到一个统一的结果。 我能查到的最新报道是:4月1日,紫牛新闻记者致电评论者所在学校,该校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其对此事并不掌握,也不了解是否存在学校施压使学生删除评论等情况。 嗯,不掌握,不了解,别问我。 这就是当下一些高校,面对类似舆论事件的回应。说它是鸵鸟,都嫌侮辱了鸵鸟的那一身羽毛。 近年来,你有没有发现,无论是举报教师的课堂言论,还是举报学生的课外言论,都那么灵。 一举报就灵,这才是真问题。 好像正义不是服从于举报的内容,而是服从于“举报”本身。这才是真问题。 我们的学校,好像已经无法真正为学生做主。它们好像自己已经陷入了一种惯性: 一旦自己的学生在外面“惹了事”,发表了一些个性的言论,表达了一些个人的意见,引起了一些人的不适合,显得不那么和谐、和气。那么好了,这个学生就错了,就该被批评和处分一番。 然后,各方都消消气,继续你好我好大家好。 试问,这样的大学,到底在培养什么?一堆听话、盲从、丧失自我的成年乖乖宝吗? 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一起两起。学校的这种做法,到底在传达什么? 它在传达这样一种价值评判:你天天传播正能量,点赞、鼓励、表扬,你就是好学生;但是就某些社会现象,甚至仅仅是文学作品提出质疑和批判,你就不是好学生了。 你有没有发现,哪怕事实清楚、是非明确,一旦被上纲上线,当事人就天然“错”了,根本得不到正名? 或许有人会说,哪怕学校说这个学生错了,我们都觉得学生没错,这种支持也是一种正名。 但有些时候,形式上的正名不仅仅是形式。这就好比,在司法活动中,哪怕一个冤案当事人实际上不再被关押,但是我们就是要那个公开的“无罪宣判”,这很重要。 因为这决定着,道义到底属于谁。是属于那些泛泛的、庞大的、虚渺的正确,还是属于具体的、个体的、明确的是非。 我们干嘛要把世界让给一个无形的存在呢? 为何啊。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留学生盗窃就可以罚酒三杯?
下一篇:写给吐槽大会的36条整改建议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