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嘴八舌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嘴八舌 > 文章

“三农”问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时间:2019-02-14 08:33:3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三农”问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中国到现在仍是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实行耕者有其田。而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从社会主要矛盾说,当然主要是针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工商业。但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掌握在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手里,民族资产阶级的工商业不发达,所占比重不大。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没收了官僚资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头已成全民所有的了,民族资本是个小头,虽说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对象,但社会主义改造的大量工作,也可以说是工作重点,是对农民的个体所有制的改造。因为:
一、全国性的规模;
二、涉及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人口;
三、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因此对农民个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只能说服引导,不能强迫命令,工作难度大,工作量也非常之大;
四、农民个体经济有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农民个体经济改造成集体经济,就是斩断了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民经济的直接联系,有利于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由于这些原因,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主要表现在争夺农民的斗争上。民族资本主要经营的是轻工业和商业,轻工业的原料主要是来自农业的棉花、粮油,轻工产品的销售市场主要也在农村。农业合作化后,国家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堵死了民族工商业与个体农业联系的渠道,粮棉油轻工业原料靠国家统一供给,农村又广设供销合作社,供应农民生产生活用品,民族工商业在农村销售市场被国家控制,在这种条件下,迫使民族资产阶级对自己经营的工商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也主要是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展开的。共产党号召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农村半无产阶级的贫下中农积极响应,中农观望,上中农抵触,以至反对,由此产生了在农业战线上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这种两条道路斗争反映在共产党内,形成了党内社会主义改造路线与反改造的资本主义路线斗争。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者反对农业合作化,说合作化“搞早了”“搞糟了”,大砍农业合作社。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坚持农业合作化路线,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反合作化路线,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并促进了对私营工商业和城市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虽然1957年发生一场资产阶级右派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发动进攻和全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反击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但斗争范围局限于城市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且持续时间只有几个月就结束了。从此,两个阶级、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斗争的重点又转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上。
从1958年始,在农村大跃进中发生的“浮夸风”和反“浮夸风”斗争,在人民公社化中发生的“共产风”和反“共产风”的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狂热病的斗争。
在三年困难时期,在“三农”问题上,党内又发生“包产到户”和反“包产到户”的路线斗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是先在农村搞试点和推广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争论,即“四清和四不清矛盾”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的争论,也是发生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上。
毛主席逝世后,邓小平上台搞资本主义复辟,也是从“三农”问题上先开刀的,先树立一个小岗村“包产到户”分田单干的典型,然后向全国推广。撤销人民公社、瓦解集体经济的阴谋得逞了,只有少数农村还坚持集体经济,如南街村、周家庄为代表的农村至今还在坚持集体化道路。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发展中做出最大贡献、最大牺牲的是农民工。没有几亿背井离乡、低工资、生活无保障的农民工的辛勤劳动,中国就根本谈不上成为世界笫二大经济体。
同样,中国的反修反资本主义复辟斗争要唤醒农民,特别是唤醒农民工参加斗争,否则是胜利不了的。几亿亦工亦农的农民工觉醒奋起斗争之日,也是修正主义走资派灭亡之时。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应该把“执政为民”改成“党权民授”

下一篇:巴黎公社打碎官管民旧国家机器,建立民管官的民主制度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