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嘴八舌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嘴八舌 > 文章

毛主席的五个未了“情结”(2-1)

时间:2019-02-16 10:26:14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毛主席的五个未了"情结"(2-1)
 
【人民之声网编者按】此文中所说的第五个情结,即“文革情结” 中的某些观点,我们是绝对不能认同的。但对于此文结束中的一段话,我们认为比所有诋毁文革的言论中其所站的高度都是他们所望尘莫及的,即“但以上无论是私下言论还是公开讲话,都清楚地表明毛主席发动和领导“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出发点——巩固政权。笔者以为,对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尽管有多种解释,同这个根本出发点比较,都不能不是次要的和服从的。”尤其欣赏作者的这句话:“同时,事实也无可辩驳地証明:毛主席领导下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言外之意的观点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试以毛主席的五个未了“情结”——“李自成情结”、“海军情结”、“工业化情结”、“百姓情结”和“文革情结”为基本内容,从不同角度探寻毛主席于历史感悟与现实忧患中形成的若干治国方略和防范措施,兼而论述这些情结共同归属的毛主席的执政忧患意识及其内涵,回顾并追思毛主席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孜孜探索和不懈奋斗。
 
 一、“《甲申三百年祭》要永远读下去”—毛主席的“李自成情结”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是毛主席眼中的一位英雄人物。1939年12月,毛主席在延安阐述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时,就列举了“明朝的李自成”。指出:“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1944年春,他读了陕人李健侯所着《永昌演义——大顺帝李自成》一书,感到“获益良多”,托人“向作者致深切之敬意”。并再次评价说:“大顺帝李自成将军所领导的伟大的农民战争,就是二千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的极著名的一次。”同时,他指人将该书“抄存一部,以为将来之用”。
  对于领导党和人民进行长期武装斗争、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毛主席来说,他更加关注的,还是李自成由胜利转为失败的历史教训。
  1944年3月,就在毛主席阅读《永昌演义》期间,郭沫若应约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纪念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推翻明王朝300周年,其中记述了李自成所率起义部队进京后,因骄傲、腐败导致最终失败的过程和原因。郭文先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后延安《解放日报》转载,并在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同年4月,毛主席在《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中说:“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11月21日,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期间,毛主席复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国统区的危机四伏同解放区的欣欣向荣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得深谙国民党没落衰微的黄炎培向毛主席坦陈:没有哪一代统治者能跳出从艰苦创业到腐败灭亡的周期率﹔希望中国共产党能找出一条新路,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对此毛主席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这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949年3月,全国范围的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毛主席开始考虑将来的新政权如何巩固的问题。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告诫全党:要特别警惕“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谨防在“糖弹”面前打败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为了有效防止党内骄傲情绪的滋生和蔓延,毛主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明令:“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
  同年3月下旬,党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行前,毛主席再次想起那位“能打天下而不能坐天下”的李自成。他坚定地表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途中,他又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
  另据毛主席的卫士回忆:从涿县到北平的火车上,直到党中央临时驻地香山,毛主席一路都在说不要做李自成。1950年3月初,毛主席从苏联回国经过沈阳,由于当地招待有些铺张,“主席很生气,接见干部时专门讲了这个事。他说:我是不学李自成的,你们要学刘宗敏,我劝你们不要学。二中全会刚刚开完,就忘了。我们还要继续贯彻二中全会的精神。(搞铺张浪费)我们不能这样做。”
  “创业难,守业更难。”这不仅是毛主席的思考,也是当时党内许多领导人的共识。1948年12月,刘少奇在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时指出:“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他们这种担心有点理由。”对李自成从夺取政权到丧失政权的历史悲剧,建国后的毛主席始终给予关注,直到他的晚年。1958年12月,他读到《三国志?张鲁传》时,又提到包括李自成在内的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农民起义,并对其性质和阶级局限等作出分析。1963年,作家姚雪垠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卷,并将该书寄送毛主席。1966年夏,姚得知毛主席已于百忙中阅读了该书,认为这部书虽然有些问题,但应该让作者继续写下去,将全书写完。1975年11月,82岁的毛主席对姚雪垠关于继续写作和出版小说《李自成》的来信批示:“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写《李自成》小说二卷、三卷至五卷。”
毛主席长期以来保持的“李自成”情结,折射出他时时担心政权不稳、江山变色的强烈的执政忧患意识。前人的教训,历史的警示,不仅深深地铭刻在毛主席的记忆中,更促使他制定出一系列反腐倡廉、克服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的决策和措施,如建国初期开展的“三反”运动、全党整风运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明这些决策是正确的,许多措施也是卓有成效的。
 
  二、“太平洋还不太平”——毛主席的“海军情结”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向世人庄严宣告:“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毛主席加强国防、抵御外侵意识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他的“海军”情结。这一情结,源于他对近代中国所遭受的种种屈辱的难忘记忆。
  毛主席的少年时代,正值清王朝腐朽没落,丧权辱国。当他读到《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这本小册子时,书中开篇语“呜呼!中国其将亡矣”,给他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1915年春夏,针对反动军阀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22岁的毛主席在《明耻篇》上奋笔疾呼:“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凝聚在青年毛主席的笔端﹔而渴望民族自强御侮的意识,更影响着他后来几十年的生涯。1919年春,毛主席、罗章龙等离京去上海,途经天津时来到塘沽。在毛主席提议下,大家徒步来到“海门古塞”大沽口,登上曾重创西方列强入侵海军舰只、后被屈从的清政府拆毁的北岸炮台。面对断炮残垣,海阔天空,毛主席与众人一起赋诗感怀。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新军种——人民海军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的过程。
  1949年初,鉴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威胁,毛主席提出筹建人民海军的设想,并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这也是人民海军创建的先声。同年4月23日,经毛主席为主席的中央军委批准,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这一天,成为人民海军的诞生日。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原国民党海军的许多爱国将领纷纷率舰起义,投向光明。为此,毛主席给予充分肯定,指出:“由于国民党海军内的爱国官兵陆续起义,人民海军已在迅速发展。”“而你们就将是参加中国人民海军建设的先锋。”
  1949年8月28日下午,毛主席在北京中南海召见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张爱萍等人。他说:从1840年到今天,一百多年了,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从海上打进来的。中国一败再败,屡次吃亏,割地赔款,就在于政府腐败,没有一支像样的海军,没有海防。他加重语气说:“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1950年5月,毛主席获悉南下解放军某部以三只帆船同数艘敌舰作战的事迹,特别赞扬道:“这是人民海军的首次英勇战绩,应予学习和表扬。”
  鉴于近代西方列强多次“从海上来的侵略” ,毛主席多次指明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根本目的和努力方向。他说:“我们的海军,目前还只是一点萌芽。”“我国有那样长的海岸线,一定要建设强大的海军。” “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 1952年2月,毛主席亲往北京海军司令部机关,与海军领导人一起商讨海军领导机关设置、装备发展、部队建设等问题。1953年2月,毛主席首次视察组建不久的人民海军舰艇部队,与舰上官兵共同度过四天三夜,向他们讲述旧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提醒“太平洋还不太平”。毛主席还为所乘“长江”等舰逐一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一连写下多幅内容相同的题词,这在毛主席一生当中是十分罕见的。
  朝鲜战争结束后,毛主席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仍保持着高度警惕。1953 年12 月4 日,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为了肃清海匪的骚扰,保卫海上安全﹔为了准备力量,于适当时机收复台湾,最后统一全国﹔为了准备力量,反对帝国主义从海上来的侵略,我们必须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根据工业发展的情况和财政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这成为后来人民海军建设的总方针。
  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怀下,从1955年到1960年,人民海军东海、南海、北海三个舰队相继组建,海防布局和海军建制进一步完善。
  20世纪60年代初,在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的宣传下,台湾海军舰只频繁在浙江、福建沿海进行骚扰破坏。为了保卫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人民解放军海军多次出海巡防迎击。在1965年“八·六”海战中,人民海军一举击沉蒋军“剑门”、“章江”两舰,取得重大胜利。为此,中央军委嘉奖海军南海舰队某部,毛主席亲派贺龙、叶剑英、徐向前三元帅前往医院慰问在海战中英勇负伤的“钢铁战士”麦贤得。
  到20世纪70年代,虽然人民海军在规模和装备上十分有限,但在某些方面仍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毛主席关于“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的指示,1971年9月,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建成下水,后被中央军委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序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之一。1974年,在中央军委的直接指挥下,海军与其他军兵种联合作战,取得西沙海战的胜利,保卫了祖国南海岛屿和领海主权。所有这些,都为后来国家有效地抵御外侮、巩固海防,以及人民海军自身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5年5月,已是耄耋高龄的毛主席仍念念不忘人民海军的建设。他在生前出席的最后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海军第一政委苏振华说:“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伸出小拇指)“我们海军只有这样大。” 话语间,流露出毛主席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自强御侮意识以及对加快人民海军发展的殷切希望。两周后,毛主席在苏振华关于海军建设规划的报告上批示:“努力奋斗,十年达到目标。” 这10个字,成为毛主席留给人民海军的最后嘱托。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摸石头过河的历史典故

下一篇:毛主席的五个未了“情结”(2-2)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