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嘴八舌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嘴八舌 > 文章

名词解释 | 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

时间:2019-06-05 08:02:3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马列之声 - 小 + 大

名词解释 | 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
 
1
民族主义 
资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思想和原则,是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相对立的资产阶级民族观。其特点是以全民族的代表自居,以全民族的利益为掩护,压迫和奴役本民族劳动人民以及其他民族, 把本阶级私利置于本民族人民和其他 民族利益之上。维护民族特权,主张 民族利己,宣扬民族特殊,以维护资 产阶级的统治,谋取资产阶级的利 益。民族主义者煽动、驱使人们排斥、歧视以至压迫、掠夺其他民族,企图以民族斗争取消阶级斗争,分裂国际工人运动,为殖民主义辩护,借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谋取资产阶级的利益。民族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它的经济根源在于私有制和剥削制度。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和政策,早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前就已存在,如封建社会中的封建君主制的民族主义。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空前未有的高度的同时,也把民族主义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为了使商品生产获得完全胜利,就必须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夺得国内市场,使操同一种语言的人们所居住的区域用国家形式统一起来,同时消除阻碍这种语言发展的一切障碍。列宁说,最深刻的经济原因,推动人们去实现这一切。这样,作为这一历史经济的反映的民族原则或民族主义原则,就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并成为资产阶级在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方面的主导思想。1789—1871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民族国家体系的建立,就是在这种历史经济条件下由这种思想推动和实现的。
 
民族主义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尽管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但也暴露了它的消极性、反动性。英国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君主制、成立民族国家以后,镇压了爱尔兰的民族运动,使爱尔兰成为欧洲少数几个被压迫民族之一。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出现了拿破伦以民族主义为旗帜的征服整个欧洲的侵略战争,产生了最富侵略性的“沙文主义”。19世纪中叶,一方面有意大利、德意志、罗马尼亚等国民族和民主革命的胜利,有波兰和匈牙利反对奥地利、俄国反动统治的解放斗争的高涨,但另一方面又有捷克人和南方斯拉夫人在沙皇俄国卵翼下掀起的旨在破坏欧洲革命、为沙皇侵略服务的“泛斯拉夫主义”民族运动。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激起了这些国家人民的反抗。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地区开始发展,于是在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了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在亚洲中部和西部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民族中,出现了与宗教合流的民族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在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朝鲜和印度支那地区诸国,掀起了反对英、荷、日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革命斗争;在中国有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指导思想是实行“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就是内容之一。亚洲和其他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兴起,表明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
 
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起 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上升时 期,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阶级,它打着 民族的旗号,把劳动人民聚集在革命 旗帜下,推翻封建压迫,建立资本主 义制度。这个时期的民族主义起着一 定的进步作用,但以符合资产阶级利益为限。而在资产阶级取得并巩固政权以后,往往以“民族利益”为掩饰,一方面加紧对本民族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另一方面以各种方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在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更是把民族主义作为侵略扩张的思想工具,鼓吹民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为其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和发动侵略战争辩护。在民族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的原则是国际主义,不是民族主义。国际主义从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有自决权,各民族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一国无产阶级的利益和一个民族的利益在必要时要能做出最大的牺牲。无产阶级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进步的民族主义,反对压迫民族的反动的民族主义。
 
 
2
国家主义
宣扬抽象的国家概念和“爱国精神”,维护剥削阶级的国家利益的资产阶级思潮。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认为国家为人类生存所必需,鼓吹“国家至上”、“民族至上”,要求人们牺牲个人的自由、幸福,放弃斗争,服从剥削阶级的国家利益。宣扬“民族优胜论”,认为“优等民族”有权统治“劣等民族”。最早由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提出和宣扬。在其初期,对鼓励德意志民族和人民起来抵抗拿破仑的侵略,在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中起过一定的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逐步演变为反动的军国主义以至法西斯主义。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一些国家中流行。1923年12月,中国留法知识分子曾琦、何鲁之、张学柱等人在巴黎成立“中国青年党”,标榜“国家主义”。1924年10月,曾琦、李璜、左舜生、余家菊等人在上海创办《醒狮》周报,形成中国现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和哲学派别“国家主义派”。
 
3
国家社会主义
()译自德文Staatssozi-alismus。指一种企图利用国家权力来进行社会改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它把国家视为一种伦理的超阶级的“民族共同体”,主张以合法斗争的手段将专制的普鲁士变为“自由”国家,并在国家的帮助下,建立工人生产合作社,使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使社会和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以约·卡·洛贝尔图斯、斐·拉萨尔和阿·瓦格纳等为主要代表。德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洛贝尔图斯最早鼓吹国家社会主义。他认为, 由于土地和资本的垄断, 工人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不断下降,工人购买力不足,这是引起经济危机特别是商业危机的根本原因。他从超阶级的国家观出发, 认为为防止经济危机和工人阶级状况的不断恶化, 应逐步实行土地和资本的国有化, 并由普鲁士王朝制定工资标准, 规定产品价值, 发行劳动纸币等办法, 来消灭产品不按劳动量交换及工资因市场变化下降至最低水平的规律, 使工人从国家调节及日益发展的生产力中得到好处。他还主张由国家向农业生产者发放信贷, 使农民免受地主和高利贷的压力, 获得劳动的“全部产品”等。洛贝尔图斯认为改革应由国家或政府自上而下地进行, 主张“绝对和平”,否定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的能力, 从而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洛贝尔图斯的主张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后经拉萨尔和迈耶尔的推荐, 方引起人们的注目。洛贝尔图斯的思想对拉萨尔的思想和十九世纪末期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拉萨尔也是最早鼓吹国家社会主义的人物之一。他把国家看作一种伦理的超阶级的组织, 是为 “一切人”而存在的“民族共同体”,其宗旨是教育和推动人类走向自由。主张通过俾斯麦恩赐的普选权使普鲁士国家变成“自由”国家, 通过国家资助工人建立的生产合作社达到消灭“铁的工资规律”,消灭剥削, 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目的。瓦格纳主张由国家“控制”经济, 由国家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认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由于错误地分配纯收益而产生的偶然现象,可以通过国家立法予以消除。他甚至把普鲁士政府实行的铁路国有和俾斯麦的烟酒专卖政策都称为“国家社会主义”。
 
当时,俾斯麦政府为了镇压德国社会民主党,瓦解工人运动,曾推行所谓的社会主义措施,如宣布把铁路、烟草公司等经济部门收归国有,创办工人合作社,建立伤残病养老金和互助金,妄图以此来巩固普鲁士王朝的反动统治。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也纷纷登台把政府的国有化措施说成是“建立社会主义”。恩格斯深刻地揭露道:“自从俾斯麦致力于国有化以来,出现了一种冒牌的社会主义,它有时甚至堕落为一种十足的奴才习气”,“拉萨尔脑中充满了幻想,以为俾斯麦能承担实行社会主义千年王国的任务”,“拉萨尔的全部社会主义在于辱骂资本家,而向落后的普鲁士容克献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55—256页)
 
()德文National-sozialiomus的意译。较适合原意的译名为“民族社会主义”,或按德文缩写Nazismus译成“纳粹主义”。由1920年希特勒在制定德意志工人党纲领时提出,他还将该党改名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希特勒利用德国在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民族心理,借“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来欺骗人民,煽动反动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复仇主义。在该党的纲领中,曾宣称要通过国家的力量把企业和托拉斯国有化,限制大工业家和大地主的权力和财产,实行土地改革,保证工人和中产阶级的利益。他推行的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实际上就是德国法西斯主义,与暴力屠杀和血腥复仇同义。
 
 
4
自由主义
19世纪初西欧出现的一种资产阶级政治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本扎曼·孔斯坦和美国的费沁等人。他们把个人自由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而提倡个人权利和发扬个人谋取私利的主动精神,要求个人活动绝对自由,特别反对国家干涉个人生活。这些主张是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的补充。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竭力鼓吹资产阶级国家和法的超阶级性质。
 
尽管自由主义者对社会问题往往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使自由主义的内容经常改变,但强调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主张维护个性发展,则始终是自由主义的核心。自由主义者主张,国家的政治生活都应以维护个人自由为目的,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无论是国家的、教会的、还是社会习俗的、舆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是公民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权,国家应实行代议制民主,国家权力必须受到限制,国家为保护公民权应实行法治与分权。 自由主义者期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既主张改革、反对保守主义,也反对激进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传统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两个历史时期。传统自由主义时期从17世纪起延续到19世纪末,现代自由主义时期则从19世纪末一直到当代。与传统自由主义的名称相对,现代自由主义也被称为新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显示出西方社会政治风云的变幻。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西方社会民主主义、实用主义、新保守主义等政治派别或思潮,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订政策的理论基础。
 
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的一种错误思想。它取消必要的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表现为:一团和气,放任自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无组织无纪律;不关心群众疾苦,个人利益第一等。此种自由主义源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实质上是机会主义思想的一种表现。
 
5
新自由主义
西方现代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政治思潮中的重要派别。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强调个人自由,认为自由是民主的灵魂和目的,但又强调增强国家的职能,主张国家应该清除那些妨碍社会平等、正义与和谐的障碍。因此要扩大国家的干预作用,要为个人自由的发展扫除障碍,创造更多、更好的有利条件。
 
经济自由主义者在面临社会大危机和古典自由主义破产的情况下构建的自由主义理论,标榜自由经济以掩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资产阶级 经济学流派。20世纪30年代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主要学派有美国的货币主义、德国的新自由主义以及英籍奥地利的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899—1992)的新自由主义。他们承袭了19世纪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经济自由主义传统,与古典自由主义一样,新自由主义强调的自由是个人自主权和在市场上追求物质利益的自由。它坚持以个人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元,宣传自由市场经济,推崇私营企业制度,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善的,市场价格机制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化满足人们的需要和充分就业,主张在经济领域实行私有化,削减政府社会开支和福利计划,反对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要求摒弃国家,使市场摆脱政府的管制,并主张国民经济向国际贸易和外国投资开放。新自由主义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政策不仅妨碍了个人自由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且还是资本主义动乱的主要原因。但在反对国家干预主义时,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由传统的自由放任观念变为竞争性秩序观念。今天的新自由主义更是强调全球化是自由市场制度的自发产物,认为我们生存在全球化的竞争性秩序当中,其力量是不可阻挡的。新自由主义的这一理论也遭到了多方面的批判,它被认为是允许少数私人利益者最大限度地控制社会生活以实现他们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政策和程序,其后果是扩大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等,加剧了对世界上最贫穷国家和人民的剥削,带来全球的环境灾难和经济动荡等等,甚至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是“毫不留情的资本主义”,它代表的是一个商业势力更为强大、更具侵略性同时又面临更少有组织反抗的时代,是真正的分享民主制最主要最直接的敌人,并已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有损福报”能否吓退愚昧?

下一篇:世上能有这样国家领导人吗?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