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嘴八舌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嘴八舌 > 文章

器识与才学

时间:2019-08-14 06:54:16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愚悻 - 小 + 大

器识与才学

《菜根谭》有句话:“国家用人,当以德器为本,才艺为末”,此话估计源自于唐初名吏裴行俭之口。喜欢唐史的网友会知道“初唐四杰”,其中的王勃就是一气呵成《滕王阁序》的那位。论才学,这四位才子个个处当世顶级,比如今的知识精英们不知要精英多少倍。照现今标准选拔他们是很容易获个官位的,起码捞个厅局级,况且当时朝庭吏部(相当于中央组织部)也有这么打算,碰巧是裴行俭刚调到吏部要实行人事制度大改革,他说:“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是说选拔官员要有长远眼光,先要求其个人器识然后再谈才学,王勃等人虽有文才,但器识不行不能当官。
唐高宗一生比较窝囊,但突出一项政绩就是人事制度大改革,这就是裴行俭主持的“总章选制”,其延绵到武则天及唐玄宗,百年未衰。国家用人,以器识为先,才学为次,这是一千四百年前先人践行过的成功实践,历史上后来的执政者,凡属按此选官执政,大都海晏河清、政通人和,反之则反。
器识与才学,以前是分得很开的,现在鲜有人去分了。何谓器识,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指人的器度与见识。其实器度是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以人格质量为主要特征,其根本支撑点是“德” ,器识不仅包括的人的外在风度、气质、气势和魅力,不光指胆识、谋略和见识,而更重要是真诚、善良、人性和尽可能少的私心……。才学这个东西好理解,才能、技术、知识都属此列,它只与个人生存效率、能力有关连,但与此人的品格、人性特征无关。器识虽然根本支撑点是“德”,但器识的“德”带有发散性,有极强的拓展力,不同于普通好人的“德”是个人自保。老百姓中老实厚道者多,“德”是没得说的,但能成器识之人的为数者寡。
大凡对历史卓越贡献的人,都是器识之人;才学之人存古者有,但最多也只以个人面貌出现。魏晋三曹,曹操乃属器识之人,所以能三足鼎立成一魏,曹植只是有才学,即使没有哥哥曹丕也成不了大器。器识之人与才学之人是相对应相携随的,有的才学之人之所能成器识之人,都与器识之人提携有关。就个人才能来说,刘邦同箫和、张良、韩信不可比,但刘邦有器识,最终主成霸业;刘备论武不如关、张、赵、马、黄,论谋不如诸葛和庞统,强就强在器识;水浒一百零八将,独独把个手无寸力而走碎步的宋江排第一,凭的也是器识;……。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这里透出一个很深的道道,“器”只能靠琢,“理”可以靠学,其说明器识的成就与才学的积累有区别。器识靠学而不得,要有外部艰难困苦去磨砺,而才学却可以通过学而取得,当然学习中也有艰苦,但这种艰苦大都是自压,不能同自然、社会的外来艰难困苦去同日而语。温室中可以培养花朵但哺育不出雄鹰,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可以造就人的才学而很难磨砺器识,故三门是鲜能走出器识之人的。
秀才只算才学之人,一手好字、几句好诗无才无学是做不到的。但中国的历史从来不是秀才的历史,从来是看轻秀才讥其三年难成一件事;在一些民间创作中,那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秀才们几乎是“迂腐”的代名词,是“会说而不会做”的草苞。为什么秀才历史地位跌落到如此田地?因为他们的才学是闭门学出的,不但长期脱离实践、脱离劳动、脱离百姓,更可悲的是唯才傲物、自以为是,没有自知之明是秀才们最不能取信于民于史的关键之处!
历史是面镜子,人类社会有惯性力,今天的精英极少是有器识之人,大多数同史书上的秀才们差不多,只是今日闹的欢。
很难设想: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艰难困苦的人能体恤民众的艰难困苦?!一个从未深入弱势群体的人能懂得怎样为弱势群体说话?!一个长期生活于富贵并习惯了别人照顾的子弟反而能干好“为人民服务” ?!……。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我对当前中国革命的多点思考(3-3)

下一篇:中国GDP世界第二的愿景与挑战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