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01 09:21:06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居民收入倍增,王主任出谋划策 近日,在第361期的长安讲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中国未来十五年GDP年均增速若达到5%,且居民收入增速与之大致相同,中等收入群体可以实现倍增。” 最早公开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是在2010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透露,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年内应该会出来。他说应该会参照日本经验搞“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如果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五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 2012年11月,在18上,明确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正式确定了收入倍增计划。 党和国家提出的目标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到了王主任的嘴里,就只剩下了“中等收入群体”。王主任认为低收入群体增收的途径在于“要以增进教育公平为重点提升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能力。”也就是说,先读书了之后再谈增加收入。这张空头支票直接开到了20年之后。 按照王主任的说法,每年增长5%,那么十五年后的收入应该是倍增。2010年最早提出收入倍增计划的时候,是预计每年增长15%,5年倍增;2012年正式提出,是预计10年倍增;如今王主任想的是15年倍增了。 如果还是10年倍增,那么每年增长就要达到7.2%,是5%的1.44倍。 从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8》中可见,从绝对数字上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7年已经超过了2010年数字的两倍。 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看是否翻一番,应该看可比价。国家统计局的图标中虽然没有可比价,但是指数是根据可比价计算的。从指数可以计算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比2010年增长了74.5%。也就是说,用7年时间完成了 3/4 的任务。 从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速,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也就是说,从2011年到2015年的5年中(也就是完成计划的一半时间),完成了任务的52.9%;从2016年到2018年的3年中(完成计划时间的30%),则完成了任务的32.9%。最后剩下的2年时间,要完成任务最后剩余的14.2%。由于前5年打下的基础,这个目标比较容易实现。 但是如果未来10年翻一番,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要恢复到7.2%左右,显然对应的GDP增速大约在7%左右。不过在这些人的眼里,通过经济增长提高收入,太慢了太累了太复杂了。可能每年增长5%、15年倍增都嫌麻烦也说不定。他们有更好的办法。我曾经说过,以前强调的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现在则是什么问题都要靠“改革”解决。王主任当然也不例外。 王一鸣建议,首先要以宅基地流转为重点,提高农民财产收益,加快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切实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担保和转让,突破宅基地只能在集体经济成员内部流转的限制,在坚持自愿平等、市场定价的原则下,放开城镇居民到农村购置房屋的限制,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原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整天琢磨的是这种事情。说穿了,不就是城里人出钱,农村人出地,然后盖房子吗?就这种人还好意思说以前的“发展方式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重物质资本、轻人力资本”? 其次,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打通农民工市民化、跨向中等收入的渠道。要让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工依法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等。 让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促进农民工依法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这都是好事,但是看不出这和收入倍增有什么关系。而且不知道王主任和财政部打过招呼没有?财政部是征收社保的,对这事好像不怎么感兴趣。 再就是前边提到过的“要以增进教育公平为重点提升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能力”等等。其实王主任很清楚,中国的收入格局表现为收入越高的群体收入增长速度越快,所以他干脆的开张空头支票把低收入群体排除在外,只讨论“中等收入群体”。而按照世界银行成人年收入2.5万-25万元人民币的标准,绝大多数中等收入群体根本没有在农村购置房屋的需求。所以,王主任的解决方案,究竟要实现什么东西呢?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经济形势不好,吴校长出谋划策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