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26 19:55:39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清风古今 - 小 + 大
只要资本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就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是分析资本最为透彻的理论。 听说B站青年怼马云,感觉这件事更能说明马克思非但没有走远,而且正在加速回到年轻人中间。 真没想到,不可一世的马云这个“前浪”,居然在B站上被“后浪们”给怼得“鼻青脸肿”。 去年教师节退休的马云进入公众视野时,关于他的骂声好像越来越多了。 4月 26 日,阿里巴巴在 B站的官方账号中,挂出马云对阿里橙点公益奖的一个寄语演讲,标题为《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引发后浪们群起而攻之,7000条弹幕瞬间模糊了马云的脸。 年轻人们高喊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愈演愈烈,最后接近1万条表态塞满了评论区: “商业是公益?不,是你们把公益搞成了商业。” “是人民养活了阿里巴巴,不是阿里巴巴养活了人民。” 马云!一代成功学流量之王,是演讲被做成合集疯狂传播的创业大师。(和宜春开光大师王林也是朋友。) 退休后就当老师,被“前浪”们无比推崇的马云,似乎在年轻人中失去了口碑,并不讨“后浪“们喜欢。 对这批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可以用“年轻气盛“、“教条主义”、“仇富心态”来对这次4·26事变轻松作出定论。 他早就不是那个年轻人的马偶像了,而是披着老师外衣,戴上前辈面具,一颦一笑都流露出“何不食肉糜”的万恶资本家。 中国的资本大佬们,每天面对着异常激烈的竞争与博弈,他们养成了一个习惯:总是急于抛出自己的观点,却又在之后的操作中啪啪打脸。 马云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坚定地表示,无论如何,绝不做游戏。他将游戏形容为“残害青少年的洪水猛兽”、“阻碍国家发展前进的拦路虎”、“拉低时间成本价值的作恶因子”,对游戏可能带来巨大利益空间嗤之以鼻。 但是,当2013年手游行业开始迅猛发展,同年中国游戏业的总营收达到831.7亿时,阿里开始坐立不安,宣布进军游戏。 就是这么浅显的一个道理,一向好为人师的马云却花了八年时间去领悟。 蒋凡老婆网上吐酸水事件,一度让阿里引以为傲的价值观被打上了双重标准, 前有马云挥泪斩马谡,如今由于个人家庭问题,给公司声誉造成重大影响的情况下,阿里仅对其进行了降级处理,从总裁到总裁。 网络充斥着“马云对阿里高管的19个要求,看后不得不服”这样的文章,所以这番又当又立的操作显然不能服众。 大肆鼓吹的阿里价值观最终沦为“州官放火”幌子。 上面的这些例子只是马云在企业经营层面的出尔反尔,对年轻人的影响不痒不痛,仅作为调侃他的谈资。 更广的社会层面激起众怒的,是“996福报论”。 当你追求美好生活、实现自身价值时,就需要付出努力,这显然是一代人的共识。 明目张胆把996视作是“成功的必然途径”,形容为“自身修来的福报”,而脱离了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中,员工与企业的契约精神,把国家制定的法律扔到垃圾桶里。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其实996的风波还没过去,言多必失,马云似乎真的要学习一下马化腾在公共场合的缄默。 大家形容马云,“作为老师,爱说教,这是本性。但偏偏这个老师赚了大钱,还怀着要「教化世人」的梦”。 但是这一代年轻人需要被教化吗?从时代的背景来说,马云的确是不少 70、80 后的目标。 当时那一段“阶层快速流动”的过程中,一部分人白手起家(空手套白狼)最终致富走上人生巅峰。但是到了 95之后,相对阶层已经固化,大部分人已经很难致富,上升通道也已经几乎关闭。 95后不需要被灌鸡汤,也不喜欢被画饼。在哪里打工并不会改变命运,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思维里了。如此反观马云的说教,自然将其看作是彻底的资本家嘴脸。 现在社会的主流思潮,由崇尚致富向多元文化演进之后,马云这种资本家的言论对于拥抱无限可能性的年轻人们来说,自然难以苟同。 其实马云这样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但凡将自己的小生意操持得风生水起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点自以为是的臭毛病。 为什么马老师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年轻人宣泄的一个出口呢? 某些吹捧直接将马云送上了神坛,成为了财富、公益、老师的代名词,甚至忙着与各国精英人士会晤,大到会晤总统,小到联合国任职,比外交部长还忙。 这样被神化,本身就是一件非理性的事情。 既然能把你推向神坛,就能把你拉下地狱。 从马云的一些言行来看,尽管他谦卑,但谦卑错了对象,对着农民工说钱不重要。 马老师很幽默,但幽默错了地方,在公共场合讲起了黄段子。 所有这一些,都反噬着他的形象,臭名昭著,不足为奇。 马老师离初心似乎越来越远。曾经,他是当年智斗撬井盖流氓时平凡且侠气的风清扬;也是把“让中国与世界连接”作为创业出发点的年轻人小马,是严控道德价值观、“挥泪斩马谡”——让卫哲辞职的老板马云。 可以这样说,身处高位久了,“往来无白丁”的马云很难再像当年那个智斗流氓的小马一样接地气。 马老师曾说,自己最开心的是每月领98元工资的时候。 这种话在发小的酒局上聊聊情怀还好,讲给身处资本消费主义时代的年轻人听,或许有着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戏谑。 很难想象,每天会有多少人对马云溜须拍马、颠倒黑白,能够在这种环境下仍保持初心,保持谦虚,也并非易事。 表面看似是在声讨马云,其实不是。如今他的处境,并不全是他自己造成的。首先,其实资本家都会越来越“无趣”。 如今越来越诟病马云为何总是讲着一些大而无当、模棱两可的话时,需要思考的一点是,马云现在还是不是马云?或者,是不是仅仅是马云? 对于个人、家人或者伙伴而言,他或许还是一个鲜活的人,但对于大众来说,他只是一个符号。比如,他强烈地想要摆脱阿里的影响。 但这在他退休后依然很难。正如蒋凡事件,依然会让他微博评论区失控一样,一旦阿里有风吹草动,他仍难以独善其身: 人们对于符号有着固有认知,所以马云的立场、言行自然就会被过去束缚。为了维持既有的“良好形象”,他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申着观点,这也意味着许多话会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反复说。 这就是,为什么大而无当、好为人师成了他的标签?因为任何一种新观念的表达,都是一次冒险。 马老师不仅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许许多多人负责。这样的谨慎,必然导致无趣。 另外,时代真的改变了。年轻一代越发不愿意被“权威”设置议程,也反感被定义。 马老师喜欢说教,大多数年轻人成长于充斥着打压与误解的环境,所以前浪马云不幸成为了靶子,更成为了年轻一代愤慨情绪的宣泄的出口。 前些天发布的后浪演讲视频,激起了一众年轻人的反叛精神,“不愿被贴标签”、“不愿被代表的声音”不绝于耳。这个视频本身无罪,但是它非常直观地体现了现代与陈旧的一种冲撞。 同样B站青年怼马云,是舆论战从“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向前推进到“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主要转折点。 后浪自觉地信仰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即便是官商内外资本的总话语权几乎倾巢而出,也一样要接受舆论战失败的结局。 觉悟起来的年轻人推动的积极改变,现在还仅仅是开始。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上一篇:什么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下一篇:可悲的精神资本家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