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1-14 16:01:46 点击: 次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冷香 - 小 + 大
一件小事,让我发现了一个大秘密——如果从知、言、行三个方面去评判英雄的话,这个世界上至少有四种英雄: 言行皆有的英雄; 只行不言的英雄; 只言不行的英雄; 还有一类,特别众多,而且永远不会被反动敌人放在眼里,这类英雄叫“腹诽的英雄”,他们自认为是“最具有反抗性”的。 第一种英雄,他们既要宣传革命,又要践行革命,他们既是底层人民的代言人,又是革命的前驱。在最黑暗的时代,他们的命运可想而知:被杀头。谭嗣同是这样的英雄,彭湃、杨开慧、蔡和森他们都是这样的英雄。 第二种英雄,他们可能没有自己的理论主张,也不去宣传革命理论,但是,他们默默斗争,默默奉献。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那些为了正义的事业,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战士都是这样的英雄。 第三种英雄,他们以一只“毛瑟枪”作为自己的武器,在各类媒介上用文字表达他们的观点,宣传正义的理论,鼓动革命的阶级反对反革命的阶级,他们也是英雄。这些以文字为武器的革命家,他们有的文笔直率犀利,有号召力,自然被视为勇士;有些呢,多用曲笔,其实和言辞犀利者表达的是一种思想,但是,对于那些酷爱一刀见血的“朋友”来说,就不算“革命”了。 第四种“英雄”,就是批判第三种英雄软弱的那类人,他们总认为他们内心的反抗性是“很强烈”的,甚而至于比前面两种英雄还要“革命”!他们想:“我内心里是非常有斗争性的!只是迫于生计,迫于地位,我没有做、也没有说罢了。”所以,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批判第三种英雄。 不过,我在想,回看整个历史,前三种英雄都可能被反动阶级出榜缉拿杀头取命的,唯有第四种“英雄”,他们倒是没有这个忧虑,但是,却很可能成为如南京大屠杀那样的屠戮行为中的“人头数”的。 中国的舆论史,从来都是由第四类“英雄”——“腹诽英雄”推动的历史。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前三种英雄都牺牲了,唯有第四类“英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