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0 15:36:26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财经上帝视角 - 小 + 大
本周,最新数据显示,5月外汇储备3.101万亿美元,环比增加61亿美元。5月末黄金储备798.25亿美元(6161万盎司,约1916.29吨),4月末为783.49亿美元(6110万盎司),已连续6个月增持。 中国大陆黄金储备曾在2016年有过一次增持潮,但从2016年10月份之后就再次回归平静。2018年12月份,再次开启了一轮黄金增持潮。 如果关注下时间点可以发现。2016年初,那时候正值人民币保卫战时期,且3月1日,央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轮降准之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从2015年的20%降至16.5%,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从2015年的16%降至13%。并且,在此后的2017年,央行更是投放了天量信贷刺激市场。在2016年那轮黄金储备增持后,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 2016年的情况是人民币贬值压力巨大,且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国内通胀走高。黄金作为一种国际上通用的货币锚,本身具有支撑货币价值、稳定物价的作用。那个时间点上,增持黄金既能够增加人民币价值抵御外围空头,也能够增强货币购买力平抑国内物价。黄金储备的增加也为央行不断增加货币投放奠定了基础。 如今,人民币再度挑战心理关口,在中美纠纷的大背景下,整体经济形势也不乐观。之前,央行长时间坚持不放水的操作也已经导致市场流动性吃紧。 在此情况下,接下来,央行有必要准备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以应对外部冲击带来的经济负面影响。 但是,央行放水需要有基础,发行货币并非拍个板、敲个章、开个印刷机那么简单的事。货币其实是资产的信用凭证,正因为有资产作为基础,货币才有价值。因此,货币价值的高低与资产息息相关。从国家角度看,决定货币价值高低的资产包括(但不限于): l 以本国经济作为基础; l 以他国资产作为基础,外汇、主权债务等都可,即外汇储备; l 以其他国际公认资产作为基础,最典型的就是黄金和石油; l 以国家信用作为基础,该项只适合于国际上具有较强公信力的国家,如美国。 也就是说,央行发行货币受本国基础资产制约,根据基础资产的变化结合宏观调控的目的,央行对应的控制市场上货币总量。 一般而言,央行增发的货币数量如果高出基础资产增量,就会导致国内通胀,货币贬值;而反之,则会引发通缩,货币升值。 在国际社会上,谈论货币发行量总会牵涉到一个“货币锚”的概念。货币锚是货币的基础,用来决定货币汇率以便跨国交易。 以前,人们把黄金视作货币锚,因为黄金的价值是全世界公认,还有二战后获得国际市场霸权的美元作为背书。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黄金的地位被削弱了。美元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全世界各国的货币锚。可由于老美太过霸道,其他国家也意识到不能受制于人,才开始想要挑战美元霸权。也是从那时候起,全球很多国家的货币锚从单一锚变成了复数锚,即货币不再紧盯单一资产价格而是复数个资产。(注:货币锚去单一化是一种发展趋势,但依旧有少数国家货币紧盯单一资产) 自此之后,全球许多国家都开始在自己的储备资产中引入各类其他项资产。黄金也成为其中之一。 因此,央行大量增持黄金的目的只有一个——增强货币价值。而增强货币价值后,为之后的宏观调控拓展了更多空间。笔者个人将央行这轮增持黄金视为新一轮宽松政策的前期铺垫,即接下来将会有一轮新的宽松货币(放水)周期。 眼下的经济形势无论是因为外部冲击还是内部困难,不可否认的是压力巨大、风险骤升。今年,稳就业成为了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从调控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形势的严峻,以前的关键词是发展、扩张,现在的重心是“稳字当头”。 根据国际经验,面对下行周期,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放宽货币政策。但是,宽松货币政策也是附带负面影响的。比如,贫富差距扩大、通胀高升、货币购买力下降。同时,央行宏观调控空间本身也会因货币宽松而缩小,因为世界上没有一家央行可以无限制的印发货币。 而且,如今局势并不稳定,G20大阪峰会是否能达成协议还是未知数,央行有必要未雨绸缪。 6月7日,央行行长易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美贸易战恶化,中国有足够的政策空间来应对,包括基准利率、存准率。 易纲认为,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是非常有益的,中国央行已经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干预汇市,将继续采用这种市场化机制。易纲称,不认为某一个具体数字(汇率)会更加重要。 众所周知,人民币保“7”是过去几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7”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但却是一个市场信心关口,破“7”意味着市场信心下降,而市场信心下降带来的是更大规模的资本外流。 但是,现实情况是央行似乎对“7”不再那么看重。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短时期内允许破“7”,但至少未来可能真会跌破“7”。 这也从侧面暗示了央行可能会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而放宽货币政策需要有基础资产的增加相呼应,否则就变成了无锚发币。所以,现阶段央行增持黄金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过,核心问题不解决,这种被动式的防御调控始终还将持续。换而言之,未来某个时间点上,央行可能还将继续增持黄金或其他储备资产。 自央行开始贯彻稳健中性原则以来,国内的博弈就开始加剧。一方面,有些人等着形势不断恶化迫使央行放水;另一方面,央行又想尽量少放。 最经典的范例就是房地产,谁都知道房地产有泡沫,可却对泡沫一点办法都没。以前,央行放宽货币政策创造的市场流动性基本全都向房地产汇聚,最终导致实体经济流动性不足。而如今,在无形之手的干预下,眼看着房地产不行了,炒房的人却始终不罢休。有能力的继续囤房,想出房产税就找一批专家来捣乱,有些地方中小开发商撑不住了要降价,就发红头文件约谈不许降。 此类内耗大大降低了执行力,既然内部达不成统一的共识,那结果只能是拖着。央行也就得时不时的放点水,因为要守住不发生土崩瓦解的底线。 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宏观调控路径看,央行的货币调控政策主要以宽松货币。只有在去年下半年开始才略有收紧迹象。但因承受不住经济下行压力,紧缩政策持续时间不长。 在稳健中性的原则下,整体宏观调控依旧是宽松(放水)的,区别只在于有多宽松。无止境的宽松政策早晚会透支一国国力,这点谁都清楚,可既要守住底线又要不放水,就眼下这种情况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对央行而言,能做的也就只有多买点类似黄金之类的储备资产,为无止境的宽松政策多延几口气了。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下一篇:疯了!清华大学聘美国人当处长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