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27 18:42:4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城市散发病例不时出现,如何穿越疫情困扰 疫情步入两周年,面对令全世界头疼的病毒,中国构筑起有效防线。这得以保障绝大多数国人的安全,尽可能降低了生产生活所受的干扰。但病毒的持续存在,还是增加了个体和社会面临的不确定性。 新冠疫情在2021年继续疯狂地影响世界。临近年终,西安等城市的散发病例,又搅动着城市生活和人心。 回望疫情反复的过程,在评价我国的抗疫成果上,国人总体上是一种“风景这边独好”自豪感。当然,在疫情下的生活因为经历了和平状态下极高的压力与挑战,冲击在所难免。 与相对稳定的变种毒株德尔塔相比,2021年的国家防疫系统、防御策略与紧急应对,在以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下向纵深演变。同时空伴随、按户籍赋予黄码等新词汇、新手段极具象征意义,数以亿计的国民被系统性地匹配于抗疫方针,而在数据库、信息流为主导的大规模人群治理下,是生活被扰动的无数细节。 疫情冲击与国民反应之间的关系,体现为配合防疫政策,合作成为理所应当的国民义务。而在深一点的心理层面,因为个体的禀赋、性格、经历以及生活差异,人们仍在消化大一统的疫情防控措施带来的震动。一些难以消除的困惑,推动国人顺着敏感的心灵感悟,力所能及地寻路于世道人情。 这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政府采取何种措施,如何执行防疫政策,体现了行政贴近人情的远和近、多和少;而国人在疫情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有些无法控制的事,难免会有原始的情绪变动,这时候,如何应对,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反映出我们实际上是些什么人,并将最终定义我们到底是谁。 01、众生 与上一年相比,2021年新冠疫情以持续的城市散发病例为主,并通过外溢突破单一的城防,令疫情在两个或多个城市间建立传播网络,而对传播网络的钳制方案又将防疫战线下沉至县城和乡村。疫情的蔓延与抗疫网的打造反反复复,流调随时延伸,随时唤醒区域性防控,进而叠加到全国一盘棋。 2021年是用最有力手段推动新冠疫苗国民接种的一年,几十亿次的两针疫苗接种格局蔚然成型。与疫苗接种相呼应的,是大规模核酸检验成为常态,随时按需响应流调所指示的疫情波及面。而以封锁大城市局部社区、县级市全域为内容的成熟方案也被投入实用,凭码出行或禁行同步到交通出行网络。 国人无论是居家、旅行还是日常活动,都深切地与常态化或应急性的防疫网络产生联系,即使是闭门不出的人、哪怕是最边缘的村庄,无论是疫苗推广、健康码核查,还是出行亮码、核酸检测报告,也不管是确诊病例、密接次密接、同时空伴随或社区中人,都被卷入这场至今没有停止迹象的大流行。 2021年中,单个带星城市的确诊病例少的有个位数或十数个,多的数以百计,全国确诊病例大概几千例,但因应这些病例而被纳入防疫行动的往往数以万计、十万计甚至百万计,最终以层层叠叠的涟漪效应扩展到14亿人口。没人能置身事外,没人能超然忘我,都要按照一种或多种方式与防疫力量打交道。 任何一个疫情观察家都能看到,2021年是防疫政策保持其高弹性与扩张性的一年,它在成熟实践的基础上,凭借数据优势和技术便利对任一领域、任意身份、任何规模的群体,都能以秒速识别并全方位覆盖。数字化治理的设想经过疫情防控的操练日趋精进,它踌躇满志,想象着比防疫要多得多的目标使命。 在原本格局已经剧变的全球化进程中,新冠疫情的世界流行成为重塑国际关系的重大变量。全球化变动的内政化,又通过外向型经济、进出口贸易、地区关系、世界工厂变迁等途径,将订单流失、失业、房贷逾期等负面效果传递给供应链、工厂、家庭及转型社会。随之而来的,是个体要适应未来的不确定及心灵的再平衡。 02、人情 2021年新冠疫情袭击下的,是一个在各方面仍处于转型苦旅的社会,如此一来,看似日常的政策,似乎常态的问题,与疫情影响搅合到一起,几乎所有阶层人士都无法绕开这样的混合打击。一些行业大公司、成功巨子、风光职业,在今年持续的变化中饱受折磨,岁月静美是稀罕,挣扎沉浮是常见。 对今年新增的确诊病人来说,外界尽管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在舆论中尽可能卸除他们所承受的道德压力,但外界其实很难真的体会他们的病痛。根据以往的报道信息,新冠病毒不仅仅摧毁病人体内的器官功能,更将他们置于歧视性、不公平的论断下,2021年成为他们生死的转折点,这令人心痛。 被确诊病例以密接、次密接、同时空伴随等关系锁定的人群,绝大多数要接受严格的隔离,工作、生活、人际关系都要被强行中止。万一他们的流调信息泄密,有些人还要承受非理性的谴责。在重新回到家庭、公司和社区后,他们的心理会很好地平复吗?还是说,要在相当长时间内处理好那份愧疚? 受制于各地防疫政策,以及至今还在封锁的地区限制,数以百万计的差旅人士,无条件地服从目的地和出发地哪怕是苛刻的防疫安排。防疫需要人群减少流动,而流动又是社会活力、国民生计的来源。防疫不可违背,流动不能停歇。两下落差带来痛苦,羁旅中人每时每刻感受复杂滋味。 2021年的集体性意见之一,即是对接种疫苗的自愿原则的大争论、大讨论。这一大辩论冲击着人们对防疫权力的信任,同时也是个考验,国人要甄别中央政府指令与地方防疫规定的分歧,最终作出决定。这一争议的背后,是防疫政策所强调的家与国的有机联系,意外地激发了民众重估与政府的防疫合作。 国人考虑的是在两场“战斗”中幸存下来,一场是如何躲过病毒传染的锋芒,另一场则是在疫情下的生存挑战中活下来。前者由政府领导,后者依靠的只能是自己。两场“战斗”场面时分时合,眼下都处于胶着状态。由此带来的,是预期的不稳定,以及对将来生活的忐忑不安,人很容易被惧怕所笼罩。 假如因疫情被隔离,无法及时获得物资要如何?如果被通知说要关闭竭力保有的小饭店该怎么办?如果遇到银行催缴因疫情导致的逾期房贷又该如何?一个个具体案例与疫情有因果,当事人的命运也与其他人有关,疫情与人情的紧密交织,照见时人共生共存的现实侧面。 03、寻路 整个2021年,防疫动员展示了无远弗届的威力,抗疫政策的急速部署对国民提出了高度服从的需求,个人、家庭在风高浪急的转型社会又要奋力拼搏,国人的身心付出、精神损耗可想而知。 今年的疫情新闻不胜枚举,疫中情状充满是非争论,向权威讨要说法,向司法呼吁公正,总之是向外寻求解决之道。问题是,即使有行政权威站出来盖棺定论,国人仍无法停止内心的挣扎,也不能心悦诚服地消除疑虑。接受现实,拥抱自己的命运,这套说辞仍旧无力,疫情难掩世道人情的朴素念头,要寻路。 这寻路的计划,从细微处来说,可能指失业人士重新考虑小本生意,如何规避疫情对聚集性商业模式的影响,开辟出一个新的饭碗来,哪怕是暂时的,也希望捱过疫情的冬天;也可能包括,基于对前景不那么稳当的现职考虑,设想备用方案,哪怕有空想的成分,也是在某个层面尽力前进。 冒着疫情社会的种种风险,回归正常生活,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美好的梦。可是,当一个人发现持有他这种想法的不止他一个,他就可以撑下去。以我们的人口规模来说,肯定有人寻路成功,回归正常生活。一个人只要意识到这一点,只要这么想——就在此时,正是此刻,人就会发现自己正处于渐渐凝聚的共识中。 如此一来,一个略微抽象的寻路计划,一个舒展心灵,让中国人的精神有力、完整、充沛的计划,可以在疫情时代落子于它的起点。这不是虚无者讥讽嘲笑的精神胜利法,或不知所谓的按摩疗法。无论你是否愿意,都会有这样的需求。因为这是疫情时代,压倒自己的彷徨与无力感,从一蹶不振中挣脱的机会。 面对不明朗的防疫禁制,有律师勇敢发声,追要一个说法。面对疫苗接种的“一刀切”要求,民众意见汇聚成舆论压力,赢得有关部门反复重申“知情、自愿”原则。边陲城市的防疫封锁拖累民生,从怨声载道到政策纾解,多亏直率言论。捍卫出行、旅游的正当目的,大众慨然纠偏那些责备牵连者的奇谈怪论。 考虑到疫情下的国民品格,并非形成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的变异时期,它有着被疫情强化了的国民性的属性,因此,踏上解决之道之前,还要直面大众的情感堵塞问题,从受困于疫情时代的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治疗一些关键的缺陷综合症,从消费主义炫耀和病态迷恋中,努力恢复正常的情感机制。 在个人与权力、个人与同胞、个人与社会这些关系上,恢复常识性思考,辨别那种被疫情形势放大了的狂热与冷漠,从漠视公共议题的精神荒芜中走出来,从对电子屏幕、网络购物、网络暴力等心理代偿现象中走出来,走上通向现实的道理——即使它很难走,但也别让疫情所加重的魅惑与盲从所塑造。 如果能这样,我们可以说已经对过去一年的疫情作出了适当的回应。了解远方,也了解自己,记住好社会的样貌,如果任何事变得更糟,别忘记我们曾置身事外,眼看着它发生。大流行尚未停歇,对它的综合应对触发了更多未可知的东西,不要以为命运介入了我们便无能为力,停下来擦亮眼睛不算耽误。 一言以蔽之,疫情年代不只有活着这一件事,在疫情笼罩的生活中寻找一份让内心安宁的慰藉,在听从紧张的抗疫指令之外,不停止对生活本质的坚持,不停下对未来前景的探索。为此,要拒绝那些借疫情的时机让人软弱的种种名义。穿越疫情年代,不会是国人力不胜任的任务,必将是苦行求索的寻路机会。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什么是异化?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