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共运工运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共运工运 > 文章

论资本主义复辟和反复辟(5-5)

时间:2018-12-31 08:34:54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论资本主义复辟和反复辟(5-5)
 

从资本主义复辟的原因和特征,看看原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复辟的历程,它完全证明了毛主席创立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正确。从中可以得知,资本主义复辟的直接原因 是:放弃(或混淆)真正的无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使得官僚主义者阶级及其“走资派”得以形成。这点最明显地体现在:1949—1950年的前南斯拉夫、1953—1956年的苏联、1976—1978年的中国等国家的政策转变或改革开放的酝酿时期;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兴起上。同时,从早期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弊端(如人民群众日常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不快、国家社会民主化的不足)、原社会主义国家转入后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开放内容、及到其复辟完成却没有引起自觉的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我们又可以得知,资本主义复辟的根本原因是:无产阶级还没有找到或基本解决建设中高级的完全形式的社 会主义道路,以便尽快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那么资本主义复辟又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个特征:资本主义复辟是放弃(或混淆)真正的无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结果。列宁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国家里还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分子,还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如从小生产和国家职员中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分子,所以列宁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1936年斯大林在关于苏联新宪 法草案的报告中宣布,由于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在苏联国内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失了;但 1937 年在中央全会上他又提出了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残余论”和“外因论”的结合,所以斯大林虽然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存在的内在原因,但他仍然坚持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如 1946 年在苏联思想战线上开展的又一次阶级斗争和后来指导东欧开展的阶级斗争。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其《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一半,所有制问题解决了(后来说还没有 完全解决),但上层建筑(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1962年在八届十中全会上他提出了国内和党内的修正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复辟的问题。1964年底至1965年初他进一步提出了“官僚主义者阶级”及“走资派”的概念。1974和1976年毛主席谈话(“关于理论问题谈话”和 1976 年中央 4 号文件)中说:“列宁为什么说要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政主义”,并从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特征(如商品经济存在、大官利益问题)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时期阶无产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存在的内在原因。由此可得:坚持无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反复辟斗争的“纲门”和“支柱”;放弃或混淆无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或早或迟地必然会出现资本主义复辟。这已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所证明。 第二个特征:资本主义复辟是官僚主义者阶级及其“走资派”和非马列毛主义路线出现的结果。考察早期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可以发现:任何一个早期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实现国家政权和社会的民主化,建立起民主化的国家和社会体制,并基本解散垄断的国家和社会管理阶层。这种情况,在建国初期乃至相当长一段时期或某种特殊情况下或许是一种必然,但若在一二代领导人任职内没有较大的改进并建立一定的制度,也就很容易形成官僚主义者阶级及其“走资派”。其形成的主要标志: 是非马列毛主义路线的出现,如政治上的“唯生产力论”,放弃无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的扩大个体私有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瓦解公有制经济,瓦解计划调节的主导作用,扩大非公平分配,出现贫富悬殊等。虽然非马列毛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或思想理论)、对外国际关系及组织上等各路 线的出现并不一定都是同时伴生的。但官僚主义者阶级及其“走资派”与非马列 毛主义路线则一定是相伴而生的。解决官僚主义者阶级及其“走资派”的问题就 是毛主席所说的“革自己的命”。而“革自己的命”难,从另一方面说就是资本主义复辟也容易。后社会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复辟较顺利,其原因之一就在这里。 第三个特征:资本主义复辟是混淆社会主义和商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全球化的社会双重发展或转型过程,且是在商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完成的,结果可表现为“民主的资本主义”或者“红色的专制的资本主义”。 抽象地说,商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全球化的充分发展是任何一个社会或国家都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即“社会类形态”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社会主义也是任何一个资本主义或半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即“社会质形态”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这两种社会发展阶段之间,必然有联系,也必定有区别。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若是靠龙或主要遵循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全球化的发展过程,结果必然是社会主义的加速解体。原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复辟正是如此完成的。当然,因不同国家政体改革路径的不同,结果有表现为“民主的资本主义”的,也有表现为“红色的专制的资本主义”的等。由此可得,如何处理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全球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将是社会主义走向中高级阶段的一个绕不开的坎,是社会主义走向中高级阶段的主攻阵地所在,也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主要阵地所在。第四个特征:资本主义复辟是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群众的阶级意识总体 觉醒不够,包括对人类生活水平和质量评定觉醒不够和相当规模的小资产阶级群体存在的结果。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如吃穿住用行)、组织生活(即参加社会组织及其公共治理)、文化(精神)生活等多方面;也包括生存生活、享受生活、发展生活等多层次;更包括社会上层、中层、基层各群体生活的多断面。而早期社会主义国家大多诞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建国后都比较注重国家和国民整体的生存能力发展,所以“第一部类”生产和国防建设列入首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发展和进步比较慢。当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其旧社会相比都有所提高,特别是生活质量有明显地改进。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居民生活水平仍有明显地差距,加上后来形成的社会中上层与基层群众生活水平上的明显差距,导致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坚定和优越性的淡漠或误解。而官僚主义者阶级及其“走资派”上台执政时,也确实带来了一些新变化,甚至还提高了某些方面的生活水平。对此,普通群众又没有清醒地马列毛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或提高了的阶级意识,往往容易跟风,当感到自己上当时,虽然有的开展一些斗争,但常常为时过晚。这也是资本主义复辟相对顺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个特征:资本主义复辟是国内外互动、国外资本主义积极推行“和平演变”的结果。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全新的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多少现成的结论。当然,马列毛主义也给我们提供了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社会主义事业也是一个全球化的事业。所以当社会主义国家新领导人上台执政时,若缺乏马列毛主义的坚定性和辩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高的水准,往往就容易受资本主义的迷惑,甚至低头学习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积极互动,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兄弟或小兄弟。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是革资本主义的命,在资本主义国家还处在强 大的时候,它定会干预和消失社会主义,如苏俄建国初期国外十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干预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后欧美“冷战”局面的出现。当然,正如前面所述,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一段时间之后,其整体的生存能力,特别是斯大林建立的强大的苏联及其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并不是无足轻重的,所以国外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一段时间后的干预首先采取暴力形式的可能性不大,甚至怕引起新的大战而消灭更多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和平演变”方式就成为其首选。如对1956年后的前南斯拉夫,即使其离开了社会主义阵营,国外资本主义国家也还是实施“和平演变”的干预方式,甚至为其后来实施更大的“和平演变”方式提供了信心和经验。至于1991年起对前南斯拉夫采取的“军事干预”方式 则完全是另外条件下的另一回事。 第六个特征:资本主义复辟往往出现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特别是第一代主要领导人向后任领导人)交替时期或重大政策转变时期,并且对外国际关系方面、或意识形态方面、或政治方面、或经济方面等分别可以成为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资本主义复辟的出发点。如 1953 年起赫鲁晓夫取得主要领导权时期,1976年华国锋取得主要领导权时候;1949年前南斯拉夫对外政策转向,1953-1955年苏联对外政策转向;1978 年中国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1986 苏联公开性政策突出;1960-1980年代初东欧国家经济政策转换,1980年代中期以后越老古的经济政策转换。 第七个特征:资本主义复辟是社会主义成长过程中成长不足的附生现象。当它出现在社会主义时期必然被克服,当它出现在后社会主义时期结果是完全的资本主义,所以它并非历史的必然。归纳前几个特征的原因的揭示,集中到一点,说明了早期社会主义成长不足。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一个过渡性社会,是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的一个阶段。同时,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与社会主义成长不足并不是一回事。正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特征,使社会主义发展中容易出现社会主义成长不足。当出现社会主义成长不足,并让修正主义者取得主要领导权的时候,资本主 义复辟才可能成功;当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能够比较顺利地发展,消除社会主义成长不足时,就能够避免或克服资本主义复辟,如中国文化大革命的阶段性胜利(包括它打倒刘林邓三大“走资派”)。所以说,资本主义复辟是社会主义成长不足的附生现象,它并非历史的必然。 第八个性点:资本主义复辟从非马列毛主义路线的出现开始到“资本主导权”或者说资本私有制的普遍化(公有制经济的基本解体,即资本主义复辟的完成)是可以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全球化的普遍化可以起加速作用,如商品经济的普遍化对前南改革以来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影响、政治民主化对戈尔巴乔夫以来苏联东欧(包括蒙古)社会主义解体的影响、全球化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影响等都是非常显著的;但它们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三、反复辟斗争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取得主要政权的第一天起,直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现之时,资本主义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是不会停止的。但因资本主义复辟在社会主义时期和后社会主义时期的所处地位的根本不同,因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这两个时期反复辟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也就必然有很大的差别。当然,这两个时期的反复辟斗也必然有很多相同的部分。 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反复辟斗争规律的探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目前社会主义时期反复辟斗争的主要实践。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是探讨社会主义时期反复辟斗争的主要依据所在。在此,可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一般而言,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并非日常的主要矛盾,但因 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特征,社会发展的方向问题(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谁胜 谁负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必经常抓不懈。其日常的主要方式可以是:通过教育化、民主化、法治化(如制定和执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法》)等形式解决问题。同时,也正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特征,在社会主义时期,既有新的前进性因素的不断成长,又有旧的蜕变性因素的继存和发展,特别是因为垄断的国家社会管理阶层和个体私有观念解除的艰难和缓慢,所以每当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一个中期以上阶段就必须开展一次大的阶级斗争运动或政治革命,此时阶级斗争或阶级矛盾上升到社会主要矛盾地位。如此往复,周期性的阶级斗争运动和政治革命(或继续革命)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存在。所以,坚持阶级斗争和周期性政治革命就是社会主义时期反复辟斗争的强 有力的关健形式、方式或手段。反而言之,它表象上类似如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 机的存在和解决。 第二,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高级形式是路线斗争,所以必须坚持路线斗争的广泛化,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并从无产阶级斗争的立场上去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这是社会主义时期反复辟斗争的主要关口。 第三,正确处理或相互改造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全体化的社会二重发展或转型过程,防止非公有制经济的扩张、公有制经济的瓦角、计划调节主导作用的削弱和贫富分化,并尽可能地解散垄断的官僚(和泛官僚)阶层,尽快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从中建构中高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时期反复辟斗争的主要阵地和对象。第四,从外部加强必备的教育和组织,普遍地提高无产阶级和其他人民群众的阶级意识和觉悟,尽快形成自觉的无产阶级,提升他们的主体性和主体作用,这是社会主义时期反复辟斗争的主要依托。因为一般的人民群众是搞不清“理论”和“主义”的,而多是看重“问题”和“生活”的。如果不从外部加强必备的教育和组织,就不能形成明确的阶级意识和自觉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的盲目盲然也就容易出现,反复辟斗争的主体力量就难以正常成长。如文化大革命中“派斗”方面的不足和左派群众成长的曲折艰难。第五、不断地培养大批马列毛主义名士或权威,并让他们走入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层,拥有国家发展的导向权或否决权,形成一个前后相继的马列毛主义中央领导集体,这是社会主义时期反复辟斗争的关键环节。由此,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交替之际或之初,必经加强马列毛主义的教育和阶级斗争。 第六,社会主义时期的反复辟斗争,必须坚持组织路线、包括经济路线、意识形态路线,外交路线的斗争与政治路线斗争的同等重要性,也就是必须坚持全 面的马列毛主义路线。应当避免类似于文化大革命后期“解放干部”政策的不足。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迅速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大革命后期重用或启用了邓小平、叶剑英等一大批文革中受冲击或“靠边站”的干部。关于后社会主义时期反复辟斗争规律的探讨。首先,后社会主义时期的最根本特征:就是毛主席指出的“修正主义上台就是资本主义上台,而且最坏的资本主义”。因为修正主义者取得国家主要领导权,国家政权的性质变了,社会也不再是社会主义社会了(或是半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其社会经济基础等还没有立即发生完全的变化,但其变化的方向性质与其国家政权变化的方向性质却是一致的。所以它的虚伪性、欺骗性极大。其次,后社会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复辟的具体进程虽然不同,但概括起来,资本主义复辟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即经过政治民主化而直接“改旗易帜”的“民主的资本主义”(如苏联东欧国家)和没有实现政治民化并仅剩“红色招牌”的“红色的专制的资本主义”(如前南斯拉夫、中国和越南);在经济上也主 要是采取两种转轨形式:即 “休克疗法”(如戈氏以来的苏东多数国家)和“渐进改革”(如中国和越南)。再次,到目前为止,从修正主义者取得国家主要领导权开始到资本主义复辟的完成之前,都出现过危机(经济危机或政治危机或二者都有),也出现过大的阶层斗争(如中国的“六四事件”或“重庆事件”、苏联的“八一九事件”)和自发的阶级斗争(劳动群众的斗争),但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复辟的本质进程,如在苏联和中国。 由上述后社会主义时斯的几个特点所决定,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后社会主义时斯反复辟斗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领导的苏共(布)反对第二国际后期的修正主义斗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它也必须“重起灶炉”,也不存在走改良之路而成功的可能。这是由后社会主义时期的特点(即第一、三两个特点)所决定的。 第二、后社会主义时期的反复辟斗争与重新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在本质上已经是一回事。其中,尽管还可能存在部分公有制经济属性或原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存在官僚专制等,但其反复辟斗争在本质上也是一个需要从资产阶级(或半资产阶级)那里夺取政权,再改造所有制经济的过程;也不需要再经过一个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因为在后社会主义时斯已经不存在一个封建地主阶级及其部分统治,官僚专制等的封建性特征虽然存在或明显,但其本质却是资产阶级的。 这也是由后社会主义时期的特点(即第一、三两个特色)所决定的。 第三、因后社会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复辟的具体进程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如后 社会主义时期第二个特点的存在),后社会主义时期反复辟斗争的本质虽然一样(都是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而反复辟斗争或革命的其他一系列方面在不同的国家必定有所差异或创新。如在中国“红色的专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可以是:先以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为主要对象,再以一般资产阶级为主要对象的两阶段的新社会主义革命。 第四、中国是一个具有反复辟斗争实践和理论的典型国家,是当今世界反复辟斗争的觉醒程度最高和创新性国家;另一方面,当今中国又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各类矛盾比较集中的次发达的专制的资本主义大国。因而,中国很可能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新走向高涨的中心和革命成功的首要阵地。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一个美国人听毛主席谈怎样反修

下一篇:希腊共产党祝贺古巴革命胜利60周年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