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2-22 00:48:53 点击: 次 来源:旗帜中流 作者:佚名 - 小 + 大
45年前另一个“911”:智利政变前,阿连德政府的日常革命(2-2) 四、军事政变与独裁统治 1973年9月11日的政变推翻了阿连德的政府。在此之前的几个月里,人们是否意识到了这种威权主义的解决方案即将到来? 施洛特贝克:许多人认为会有一场政变即将来临。他们认为阿连德显然无法完成六年任期。但我认为很少有智利人对军事镇压的暴力和残酷程度有任何概念。 暴力不仅针对阿连德及其政府成员,而且针对所有社会阶层——工人、农民、母亲中心(智利的妇女组织)、棚户区居民、学生。这些人是动员起来支持阿连德的人群,他们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是智利政治生活走向更广泛民主的积极力量。 在政变发生后的几天和几周内发生了大规模的逮捕和拘留,然后随着秘密警察部队的成立,这些逮捕和拘留变成了处决,变成了让左派政治激进分子被拘留、被失踪。他们有针对性地消灭革命左翼运动、社会主义党人、共产党人和其他左翼团体。 在独裁和镇压方面,智利人的经历与其他拉美国家有所不同的是从秘密酷刑中心幸存下来的智利人的数量。官方的真相委员会报告承认有3,200名智利公民被军政府处决或谋杀,但有38,000名政治犯从拘留和酷刑中幸存,另有300人经历了较短的拘留,经历了对工人阶级社区的大规模突击搜查。 我认为这样的暴力程度也意味着许多智利人开始相信军政府的政权所传播的一些叙事。他们相信军政府这么做是必要的。人们需要一种叙事来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所以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认为这些左翼团体中的一些人不仅仅是当地的教师或当地的市长或者是面包师,而是怀有颠覆意图的恐怖分子。 在十七年的军事独裁统治期间,这种恐惧文化真正进入了智利社会的结构。智利的独裁统治持续时间,要比南美洲其他大多数执政的军事独裁统治长得多。 似乎改写历史也是皮诺切特执政的一部分,以抹去人民团结联盟政府和支持它的左翼基层运动的记忆——一方面是通过杀害革命参与者,另一方面是重写历史,指责一直在谈论的组织,即革命左翼运动。他们的论点是,革命左翼运动太左,把阿连德带左了,这才发生了一切坏事,所以他们难辞其咎。回顾历史,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施洛特贝克:我认为这些叙事更多的是为政治镇压提供理由,并为经济问题的持续影响辩护。 我之所以进行这些研究,部分原因是,革命左翼运动这个群体经过独裁统治、19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已经成了替罪羊。人们不认为他们的历史值得研究,谈论他们也不安全,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参与其中都需要非常保密。 因此,我写这本书的部分效果,是为这些草根活动家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谈论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促使他们加入这场运动?这样也可以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些人怎么就对社会构成威胁了? 如果我们可以把这场革命叫做一场选举式革命,那么拉丁美洲的左派可以从这场革命的失败中汲取什么教训呢?你是否认为它强化了武装斗争是唯一途径的观念? 施洛特贝克:如果我们看看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中美洲,答案肯定如此。智利经验提出的问题是,你如何与一个不愿意遵守民主游戏规则的反对派合作?人们再批评阿连德,他也确实是个真正的民主派。 通过阿连德的智利,我们突出看到,在公民参与自由资本主义民主过程中,存在着切实未解决的紧张关系。除了每四年举行一次选举投票外,还有什么平台可以让他们的声音被人听到? 它还涉及到社会运动与政党之间的张力。政党在多大程度上与社会运动合作和控制社会运动?社会运动在多大程度上仍然存在于制度渠道之外,并且能够在社会中更广泛地施压、对话、寻求改变?军政府没有解决这些问题,而只是压制了它们。 最后,我们来谈谈历史的连续和断裂的问题。2011年,智利爆发了群众运动,学生和其他人谴责新自由主义的紧缩政策。我在阅读《超越先锋队》时觉得受到触动的地方之一,就是过去的运动在智利历史中为未来的运动提供了资源——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大众斗争在1960年代后期的运动中继续存在。但之后,智利经历了十七年的巨大的断裂,军政府试图抹去所有的记忆或完全重写历史,所以那些参与1970年代早期运动的左翼人士甚至害怕提及历史与讨论历史。 2011年这场大规模运动进行到高潮时你身在智利。你觉得这场运动如何与你笔下的阿连德人民团结联盟政府那一千天的历史相关联? 施洛特贝克:2011年的学生运动,是对新自由主义的紧缩措施和独裁统治期间进行的教育私有化的回应。 智利这一代年轻人通常被称为“没有恐惧的一代”,因为他们是在独裁统治结束后的1990年代出生的。在他们创造的抗议策略节目单中,你看到了占领街道、占领学校,你可以看到以愉悦和解放为中心的政治动员的回归。而且,这可以深入智利人在千日革命中所经历的日常生活的记忆——创造历史的感觉,成为更广泛运动的一部分。 因此,我认为如今的运动,在规模和欢腾程度上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他们也同样希望寻求新的政治行动形式。这些特点将1960年代与今天的当代学生运动连接了起来。 贸易摩擦对中国及中美关系的若干影响 张志坤 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在经贸领域发生激烈对立与冲突,不管这是一场摩擦也好,还是货真价实的贸易战也罢,都严重冲击了曾为一些人所引以为傲的中美经贸关系。这场摩擦目前还在进行当中,结果还无从得知,但仅仅目前所发生的事情,已经足以令中美经贸联系支离破碎、狼狈不堪了。所以,现在人们所关心的不仅是中美两国今后的经贸关系,更关心中美两国的战略关系。由此引出的问题是:这场激烈的贸易摩擦对中美关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总体而言,影响广泛而深远,并且还将波及到中美关系之外,对更广泛的全球战略结构发生显著的冲击,推动全球格局出现新的战略组合。 具体回到中美双边关系上来,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将比较突出: 一、长期以来弥漫在中国的若干理论逻辑遭遇强烈危机 国际关系学术在中国可谓是显学,各种智库与专门研究机构“灿若星辰”,充斥期间的专家、学者们更多如过江之鲫。上述这些机构、这些人,在中国弘扬了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中美关系学术理论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有关中美关系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定论,这些定论长期以来一直弥漫在中国上下,俨然乎金科玉律一般。对这个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归纳非本文所力能,这里只能摘列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言金句: ——中美两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两国风雨同舟、殊途同归; ——中美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彼此分歧; ——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 ——中美两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只能合作,除了合作别无出路; 等等,还有很多,这里就无须一一列举了。 上述这些学术理论逻辑,被上述中国的专家学者们在媒体广泛宣扬,时间跨度是如此之长、宣传覆盖是如此之广、严厉训诫是如此之勤、用心用力是如此之深,其效果是达成了所谓“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境界,久而久之,很多老百姓就不免信以为真、不求甚解了。 但是,激烈的中美贸易摩擦如同一声惊雷,惊醒了大多数中国人。残酷事实令他们终于知道,中美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霸权主义的本性决定美国注定要对中国痛下杀手,只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以这次贸易摩擦为契机,美国不但在经贸关系上狠狠地打击了中国,比如中兴公司就是一例,而且还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上狠狠地羞辱了中国,连打击带羞辱,美国对中国进行了一场空前的肉体摧残与精神蹂躏,让一切有爱国情怀的中国人都感到莫大的耻辱。这将使中国人民痛切地认识到,上述所有那些有关“中美两国利益深度融合”、“彼此只能合作、除了合作别无出路”等论调统统都是无稽之谈。 今后,除了少数人顽固坚持中美“殊途同归”的论调外,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将从此次中美贸易战的现象中看清中美关系的本质。这样一来,长期弥漫于中国上下、居统治地位的上述那些中美关系经典理论就陷入了灭顶之灾,并且将带动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学出现一场整体性的危机。 二、长期以来中国对美国殷殷可鉴的战略心血付诸东流 美国进行全球战略调整、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目标直指中国,对此地球人都知道,中国人也都知道。但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此问题所进行的主要理论阐释却十分滑稽。他们断言,中美两国完全没有战略上结构性的矛盾,中国的发展只会给美国带来巨大的利益,中国将更好地维护“二战”以来的“国际秩序”,将更有效地维护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不会同美国争夺世界领导权。 建立在这一套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他们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实施“空海一体战”等举措进行了战略解读。他们说,美国之所以把目标锁定中国,那是源于美国对中国战略上的“疑虑”;美国之所以针对中国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军事战略行动,那是因为美国对中国发展崛起产生了深深的战略“焦虑”。一“疑虑”、二“焦虑”,建立在对美国如此判断的基础上,于是,他们所设计的对美行动方案就隆重出台了。 其一,“坦诚说明”方案 “向美国做坦诚说明”——很长一个时期,中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对此做了极力之鼓噪,似乎中国始终没能向美国讲明白自己,似乎只要把中国对美国的忠心敬意讲清楚、讲明白了,美国就会疑云消散,就再也不会对中国疑神疑鬼而拿中国过不去了。 也许是在这一方案的指导下,中国对美国发起了各种“坦诚说明”活动,甚至还曾向美国派出过专家说明团前去游说公关。当然,高层次的“坦诚说明”是著名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一年一度这个高层次、高级别的对话,从2009年开始直到2016年,一口气“对”了八次之多,“对”得可谓是热火朝天、沸沸扬扬,据说这些对话在深化中美战略互信、凝聚双方战略共识、推动两国战略合作等方面,每一次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照笔者看来,如果把媒体所宣传的成果累加摞起来,可能都得高过珠穆朗玛峰了。遗憾的是,这个对话不仅未能遏阻美国对中国的打压,而且延宕至今,也终于“对”不下去了,只好来一个“杀猪不吹——蔫退”。 其二,“安抚美国”方案 “中国要在战略上安抚美国”——很长时期,中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对此做了声嘶力竭之呼吁,比如二年前曾有人发表高论称:“中国在海洋主导权问题上仍需安抚美国”云云。具体办法大概就是合作、共赢,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让美国从中国这里得到更多、更显著的好处,比如许诺进一步扩大开放、放宽外资准入条件,这是政策上的;策略上,中国经常到美国那里进行大笔采购,动辄几百上千亿,给美国经济送上惊人的采购大单,这也是很能“安抚”美国的一种行动。 应该说,这些年来中国对美国所做的安抚着实费心费力,着实花了大功夫、大价钱。效果怎样,我们只能说,事实胜于雄辩,现如今特朗普对中国十分焦虑,已经“焦虑”到着了大火的程度,已经对中国打起了贸易战。 总之,打得正酣的中美贸易战以无情的事实证明,长期以来中国专家学者们对美关系理论及其在此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基本上以失败而告结束。笔者一直都说,中美关系的主导权不在中国手里,中国并不是中美关系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主导中美关系发展的能力,中国所要争取的,始终是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遗憾的是,这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是杞人忧天了。 三、中美之间的斗争将从经贸领域扩大蔓延到战略全域 从目前的情形看,中国方面似乎已下决心要在经贸问题上同美国“斗”下去了,因为不这样也不行了,美国并没有给中国留下多少妥协求和的空间,中国被迫应战,不得不“斗”。这应该看作是中美关系的一个大变化。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对于中美关系,中国方面基本上只讲“合作”不讲“斗争”,现如今能把“斗争”作为对美关系的一个手段,虽然出于被动,但也算作是一种无奈的进步吧。 但这个进步却来得相当有限,因为目前中国同美国之“斗”,还局限在很窄范围和很小的力度上。所谓“窄”,是指基本局限在经贸领域,在更多及更大领域上,还是尽量避免同美国“斗”。比如,中国军方前不久还表示,要大力加强中美两军关系,推动中美两军关系成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器”;还比如,中国的权威智库屡屡出面发声,坚称“中美两国利益深度融合”,要继续做大中美“共同利益”的“蛋糕”,等等。为了给这种“斗”找到合理的逻辑依据,专家学者在理论上将其概括为“斗而不破”,即类似于当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统一战线,俨然乎中美是一个统一战线一般。在这样的框架下,所谓“斗”,不过是谋“和”促“和”的手段与工具,不能完全放开手脚,而要有很大的节制。正如《环球时报》8月19日题为《中美关系趋紧,中国更要不乱阵脚》社评所说的那样,中国“不主动扩大中美战线、升级两国对抗”,“也不与它一般见识”,而要“克制”、“决不把对美斗争变成中国接下来国家战略的中心”。其实说到底,就是依然离不开美国,仅此而已。 正因为这样,就中国方面而言,现如今的基本态度,是不得不承认中美之间有“分歧”,但坚信可以进行卓有成效的“管控”;不得不承认中美之间有“战略竞争”,但认定这是一种“良性竞争”。两者结合起来,中美两国关系状态就譬如夫妻之间的打情骂俏与家庭争吵,可能鸡飞狗跳、哭哭闹闹,但绝非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用一句著名的话说就是“不能离婚”。 但是,笔者以为,上述种种都只不过是一些中国人的一厢情愿。美国特朗普政权完全不会听从这样的安排部署,今后的中美关系也不会按照中国这些人的意图而发展演进。 就中美贸易战而言,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在揣测美国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特朗普要把这场贸易战打到什么程度、打出什么结果。这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窃以为,美国的战略目标不仅仅是消除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而是要通过打贸易战把中国基本踢出美国所主导的经济体系,以此给中国的发展以沉重的一击,这很可能是美国重塑经济世界秩序的主要部分及核心旨在。 这将是一个宏大而深刻的战略企划。基于这样的图谋,美国将把对华斗争扩大到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前不久,特朗普有一个演讲,他不指名地声称,几乎所有来自这个国家的学生都是间谍。其实谁都知道,他所指的就是中国。他还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刚上任那会儿,大趋势是中国要在短时间内超过美国了。而现在,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这些话都言简意赅、含义隽永。 因此,种种迹象说明,特朗普所谋甚大,他不但要把中国从美国领导的经济世界体系中踢出去,还要把中国在战略全域内孤立起来并予以沉重的打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特朗普口中的“中国超过美国”的事情“不可能发生”。这同时也说明,特朗普有足够的动力把中美贸易战打到底。基于这样的背景来判断,那么,中美贸易战就注定来日方长,短时期不可能妥协媾和,而且还必将蔓延至战略上的全方位与全领域。笔者预计,此次中美贸易战将贯穿特朗普整个任期,如果下一届特朗普还能当选,则中美之间包括经贸关系在内的战略斗争还要迈上新的境界。 四、这场摩擦将深刻改变中美两国国内的政治气象 对美国霸权采取怎样的立场与倾向,这是中国政治最重要的晴雨表,中国国内政治气候与中美关系状况一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目前正在进行的中美贸易战给中国人民心灵情感所带来的冲击远远大于经济上的冲击,不管这场贸易战最终如何结局,都彻底摧毁了中国国内曾经甚为流行的“中美夫妻关系”论,也打掉了大部分中国人对美国曾经有过的种种幻想。这样一来,那些亲美崇美的人在中国将因此变得更加孤立,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中国那些亲美并与美国联系密切的“精英”人士将因为中美贸易战而变得更加嚣张、疯狂,他们将配合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进行新一轮更广泛、更深入的攻击,掀起更大规模的所谓“新启蒙”运动。上述两者相碰撞,由此所导致的思想与立场斗争将无可避免地变得更加激烈。所以,在中美关系日益恶化的基本态势下,中间派与中间路线将越来越失去存在的依托、越来越丢掉市场,那种继续拿中美“共同利益”做蛋糕、做文章的办法,也将越来越没有出路,未来将迫使中间骑墙派要么站到美国那面,要么站到美国的对立面,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美国也是这样,美国国内的政治气候也同中美关系冷热明显地相关联。现在,美国国内的政治气候更趋霸权化。总体而言,美国大资产阶级寡头政治集团已经达成共识,就是要围绕美国霸权或者他们所说的“美国领导”重塑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要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需要把世界打乱,把现有的许多东西都推倒重来。简单地说,就是霸权统治世界的打法变了。此前奥巴马的打法,基本上是延续冷战前后美国的一贯打法,即高举“人权”及“普世价值”的大旗进行战略扩张。使用这种打法,就要控制世界秩序,使世界维护一种美国主导下的“治”。但特朗普不是这样,他要重塑美国的霸权与核心地位,要重塑美国所主导的全球经济与政治秩序,就必须打破诸多旧秩序、旧框框,使世界在相当程度上“乱”起来,以便霸权挟空前的战略优势而乱中取利、乱中取胜。在古代中国,“治”与“乱”都不过是统驭术的不同运用,霸权统治世界也是这样,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场面,这和舞台演戏没有什么区别。 正因为这样,特朗普需要人为地制造一个接一个的危机,因为没有危机就没有他的用武之地,就不能施展他的纵横捭阖之术。但这里面有一个要害,那就是必须把中国、俄罗斯这些具有挑战美国能力的对手打压下去,否则“乱”就要变得不可收拾,从中得利的就是别国而不是美国了。 这样的打法,需要特朗普在美国国内营造浓厚的新冷战氛围,需要霸权进一步走向新军国主义化和新法西斯化。现在所欠的,就是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特朗普正在为此而像饿狼一般寻觅机会、捕捉对象。笔者相信,他的战略团队对此早已心领神会了。 上述若干变化,昭示中美关系未来有怎样的前途与出路呢? 笔者以为,中美关系无论如何也回不到过去,而只能进行新的塑造,构筑全新意义上的中美关系。当前,特别需要进行理论批判与思想反思,要对既往有关一切中美关系理论进行一场深刻的整理与整肃,从而建立起符合形势剧变的新的思想逻辑体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面对美国的遏制与围剿,中国再也不能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所左右,而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着眼于全球的战略平衡与均势,在厘清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与霸权主义美国的关系性质的基础上,将两国的战略关系定位在真实的全球格局当中。 但是,相当一些中国的“精英”人士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依然认定,中国和美国霸权的利益深度交融,中国与美国有着共同的未来命运,彼此相互依存,不存在势不两立的冲突,更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不承认中美冲突与对抗的必然性,更不承认美国大资产阶级政治集团的霸权本性,反而认定同美国只能合作、共赢,斗争只是暂时的、局部的、阶段性的,合作才是根本的、全面的与长远的。对于眼下这场中美贸易战,他们把一切缘由都归咎于特朗普,认定一切都怪特朗普这个狗东西,错的是特朗普而不是中国的“精英”人士自己。因此,他们直到现在仍然不承认他们此前的理论与逻辑有任何不对,当然也仍然不知道特朗普究竟要干什么。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媒体上漫无目的地宣传说特朗普“特没谱”,进而广泛、全面地烘托全世界及美国内外上下一片反对特朗普的浓厚氛围,营造强烈的特朗普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画面,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美国那些反特朗普政治精英身上,寄托在即将到来的美国中期选举上,更寄托在两年以后特朗普下台走人的结果上。他们对中美关系的希望全在这里,其它一概不知道,实际上也不想知道。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