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2-28 08:11:31 点击: 次 来源:旗帜中流 作者:剑气如云 - 小 + 大
伟大的十月革命 一 岁月,无情地摧折着一切。如同春夏,那些给大自然带来生机和繁茂的草木和庄稼,在经历了生命的花朵和果实后,又凋谢了。人们,在晚秋和严冬的肃杀中,看到了落木萧萧,感受着寒流的残酷。然而,在充满理想的人群中,却依然憧憬着春天的到来。 因为,冬天,只是个存在,它并不是结果,也远远不能代表未来。 时下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设计自家的小天地,去超市购物、计划着买房、买车,或者看看股市行情。小青年们忙于考试、谈恋爱、找工作,或者为工作疲于奔命,偷闲时打打游戏、看外国大片、听听时尚的歌曲……当然,更多的人还在被生活压得透不过气来,为了挣菲薄的工资拼命劳作、加班加点,却怎么也富不起来,整天抱怨“物价又涨了”,还要忙于看病、子女入托或上学、照顾年老的父母……而那些富起来的百分之几,却住着豪宅、享受着花天酒地,却嫌这中国的地界污染太严重、老百姓的素质也低,到底还是第三世界嘛,于是他们移民了,虽然移民,却不忘在国内大把捞钱。 曾经,我们高唱着《国际歌》,满怀激情地建设新的社会,为的就是消灭剥削,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那时候的人们,看到《列宁在十月》这部苏联电影,常常会热血喷张。列宁同志伟大啊,他领导俄国人民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新的国家,不仅改变了俄国的历史,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茂密的丛林中,开辟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天地。整个地球为之颠倒了,于是有了新中国、有了东欧、亚洲的一些小国的社会主义胜利,他们都根据自己的国情,学着苏联的路子。那时,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是多么自豪啊。 二 人类历史上,不乏英雄和哲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改变着世界。 中国古代的孔孟、老庄、朱熹、王阳明等,他们观察自然、研究社会,也都是当时的思想者,还有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卢梭、叔本华、尼采等,他们都对人类社会的思维和行为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然而,他们都在自觉不自觉中,为统治阶级设计着,因为他们看不到人民的力量。 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前无古人的思想政治观点。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做了深入的研究,首次使用了“生产方式”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国家、法律和宗教等等。所以,要根本上推翻资本主义政权,就必须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要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 而革命的主体,主要是以无产阶级为主力的人民群众。历史,正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弊端分析得深刻入微,他和恩格斯运用矛盾分析法,指出资本主义具有自身不能克服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这一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危机的不断发生。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任何资本主义国家都不会有好的办法。所以,他们的结论是:消灭私有制,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认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时代,这一历史使命就自然落在了无产阶级身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终其一生,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断地创造新的思想,并投身到实际的工人阶级的斗争中去,引导他们进行斗争,并与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选择这条道路,注定是艰辛而曲折的。以马克思的才智,如果凭着他非凡的智慧和博士的学位,即使不能跻身于上层社会,当个大学教授或学者,体面从容地度过人生,是不成问题的,但他执着地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事业,这使得他终身贫穷,连贵族出身的爱妻燕妮也跟他一起过着穷愁潦倒又充满凶险的日子,长期漂泊无定、艰辛劳累,使燕妮早逝,马克思的小女儿也在贫病之中夭折……为了维持起码的生活,他不得不一次次地向恩格斯求助,那窘迫的状态真应了一位中国诗人的话:“文章憎命达”。马克思的挚友恩格斯本出身富家,他完全可以在父亲的工厂里过着富二代的生活。对于革命事业,恩格斯的付出并不比马克思小,他不仅无私地协助和资助马克思的事业,很多著作都是二人合作的结果。而且,他还放弃安逸的生活,深入到工人当中去体验他们的苦难、与他们交朋友、一道做工,他所写的名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不知启迪了多少后来者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他们并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但即使像巴黎公社这样短暂彗星般的闪亮一现,也使他们兴奋不已,并为这次没有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著名的《法兰西内战》,精辟地分析了巴黎公社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 他们是在为真理而献身,而真理的实现却常常需要时间的验证。 三 列宁,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整个世界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前的私有制社会,剥削阶级虽然同样也贪婪腐化,但受到各种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他们只能在本国剥削和压迫人民。人类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资本家由于有了先进的技术,主要是使用了大机器生产和掌握了航海技术,他们就可以把掠夺的触角伸到世界各处,不断地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扩大他们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又使得他们在这些掠夺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他们把整个世界作为掠夺的对象。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采取对外战争的手段,把世界瓜分完毕。 列宁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的国家沙皇俄国,也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但因它保留着落后而野蛮的农奴制,又是一个带有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具有明显的野蛮性和落后性。 早在中学时代,列宁就立志要走马克思的路。 如果列宁只是一个农民起义或者民粹派的领袖,那么问题就简单了,他只要去反抗强权就可以了,他可以组织暴动、可以采取各种武装斗争的手段。 但他要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立志革命;这种革命不是一般意义的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革命。在俄国的大城市里,有大量的产业工人阶级,他们是当时最先进的阶级,列宁要以先进的理论去武装他们,通过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力量,去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革命,它不仅触及几千年的私有制社会,而且还会触及到每个人的灵魂。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列宁从二十岁出头大学毕业到十月革命前,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他从青年到壮年,重点做了三件事。 一是深入到工人阶级当中,开展实际的革命活动。 列宁最初到沙俄的首都彼得堡,以律师工作为生存计,却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工人阶级当中,去接触他们,广交朋友,做工人协会的工作。彼得堡有200多万产业工人,他们是未来革命的生力军。只有真正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才能更好地组织他们。列宁经常性地去工厂,到工人中做鼓动宣传,启发他们的觉悟。他认为,即使是无产阶级,也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思想,只有在具备马克思主义知识的先进分子的宣传和组织下,把这些先进思想“灌输”到工人阶级的头脑中,他们才会产生阶级的觉悟。他很快就凭着自己的杰出组织和宣传能力,成了很多工人组织的领导人。据一位工人出身的革命家描述,列宁具有高超的口才,他不用看稿子,就可以把科学的道理讲得既通俗又深刻。在列宁一生的革命活动中,他始终注重工人阶级,召唤他们、组织他们,在工人队伍中撒播革命的火种。 二是结合俄国的实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既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和发展的过程。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会变成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完全照搬马克思主义,又容易导致教条主义。任何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科学理论做指导是不会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的,所以,列宁虽然是个实践者,但他又是个天才的理论家。 在十月革命前,俄国革命的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在这些阶段中,有准备时期、有低潮期、也有高潮期。每个时期,革命的特点和任务是不同的。作为一位革命的领袖,他必须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处,清晰地对形势作出准确的判断,明确革命的性质和任务。这一点,他出色地做到了。无论是在他直接参加革命运动时,还是在颠沛流离的艰苦的流放生活中,列宁始终热衷阅读大量的书籍,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结合实际,对革命运动予以指导。他写了大量的文章,并在1900年创办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火星报》,作为理论宣传的阵地。“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是列宁留给革命者的至理名言。 列宁的文章,除了阐述革命的原理,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分子,如伯恩斯坦和考斯基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不在思想领域澄清错误的东西,让谬种流传下去,革命将会走向邪路。 第三件事是创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 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宣告诞生。布尔什维克党是与孟什维克决裂之后,列宁同志建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苏维埃俄国建立后,在1918年改名为共产党(布),因此俄国共产党也叫布尔什维克党,即俄共(布)。 在此之前,指导国际共运的第二国际,在恩格斯逝世后,逐渐被修正主义者所把持,他们领导下的各国政党在组织上是松散的、在思想上是混乱的,已经不能担负起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使命。 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它不同于那些争权夺利的资产阶级政党。伟大导师列宁,赋予了布尔什维克党以新的原则。主要有三,其一是这个党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这是科学的思想基础;其二是有正确的革命纲领。无产阶级政党绝不仅仅是为了争取经济斗争的胜利,它有着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它的根本任务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组织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工作,必须围绕这一中心任务,领导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阶级斗争;其三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是严密有战斗力的堡垒,它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具有铁的纪律,成为有组织纪律性的整体。这些原则,后来也在中国革命中,被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接受,并得以发扬光大。 四 作为理论家,列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下的著作绝不比任何一位专业理论家少;而作为实践家,他的一生可谓是既充满坎坷,又波澜壮阔。 他要完成神圣的使命,去推翻庞大的沙皇帝国,并在这个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一个新型的国家。这样的构想,即使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导师也不曾设想过,按照他们的设想,建立社会主义需要发达的经济条件,社会主义革命极有可能在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英法或者美国发生,因为那里的生产力水平更高、无产阶级也更为成熟。 俄国虽然挤进了帝国主义的阵营,但它的经济绝谈不上发达,它起步太晚,而种种的封建残余还大量保留着,这样的国情,能诞生新的社会制度吗? 恩格斯还在一篇关于共产主义理论的对话文章里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不会在一国之内取得成功。 导师的构想自然是有道理的,因为任何革命都是力量的较量,一国的力量毕竟太小了,资本主义搞了几百年,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济、制度以及军事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如果仅凭一国之力,必然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被淹没。 然而列宁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条去理解革命导师的设计,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实际的变化性和革命的迫切性,是任何伟人也不能完全预料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是算命先生,马克思主义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被创新的,这也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原理。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时代,各种经济、政治的力量对比是不平衡的。俄国,在各帝国主义国家中,是最为薄弱的环节,正是因为它的腐朽和落后,就给无产阶级革命造成了机会。每个国家固然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但在选择革命的道路上,却是完全平等的。 列宁客观地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和矛盾,这位实践着的辩证法大师,明确地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那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发展到了高峰,却也是他们的衰落之时,帝国主义具有垄断性、腐朽性和寄生性,帝国主义时代既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也是它的最后阶段。 所以他断言,帝国主义时代,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五 作为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和导师,列宁是在茫茫的暗夜和恐怖中艰难地前行,他几次被沙俄政府投入监狱,在监狱的铁窗里思考革命之路、坚持斗争。有很多年,他都是在流放中度过,在西伯利亚凛冽的寒流中,在被驱逐到国外的艰险岁月,他受尽磨难,但革命的殉道者是置生死荣辱于度外的,他一刻也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事业。 革命的前夜,在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里,他写出了不朽的名著《国家与革命》,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夺取政权,在反动政权面前,任何温和与改良的幻想都是不切实际的。在这之前,早期曾经和他一起宣传革命、并做了大量革命工作的普列汉诺夫,却放弃了革命的主张,替沙皇鼓吹沙文主义去了。 真正的革命领袖就是这样,他不仅具有坚定的信念、钢铁般的意志力,而且具有睿智的思想,能够在扑朔迷离的乱象中,如雄鹰一样高翔在浩瀚的高空、俯察社会的风云,抓住哪怕是微小的机会,给革命事业指明前进的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激烈地厮杀,很多小国和弱国也被无情地卷了进去。沙皇俄国,带着勃勃的野心也参加了这场竞逐。然而,衰弱的经济和腐朽的政治却支撑不了这个老大帝国的军事,它在战场上一败再败。军事上的失败使得这个王朝愈发孱弱,沙皇尼古拉二世是个无能的君主,他已经不能主宰这个帝国的命运了。 革命是需要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否则,列宁和他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也不会耐心等待从1903年到1917年这漫长、艰苦的十四年了。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和昏庸的统治,也给革命造成了机遇,也给他们自身掘好了死亡的坟墓。 任何革命,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没有人民的觉醒和统治阶级的堕落和衰败,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在举国民怨沸腾、革命的理论已经深入人心的情况下,俄国的工人和农民罢工、游行、暴动……,连士兵也厌倦了战争,酝酿着大规模的起义。革命的火候已经成熟了。 也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列宁及时发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号召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有利局势,发动革命、推翻沙皇政权。在1917年3月(俄历二月),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史称“二月革命”。在这次革命中,人民的力量汹涌如潮,迅速推翻了沙皇政府,统治俄国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很快,各地的苏维埃政权也陆续成立了。 但这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并没有在这次革命中建立起来。 二月革命后,在俄国出现了两个并立的政权,即以各地工人阶级为主体的苏维埃政权和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临时政府。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列宁于4月份回到了俄国,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即著名的《四月提纲》。他在报告中提出了革命的策略和方针。但资产阶级是不会放弃政权的,他们的力量还很强大,他们继续推行倒行逆施的反动政策,并在7月大量抓捕参加示威游行的群众、下令逮捕列宁。一时间,黑云压城,列宁只得再次流亡国外。 “七月事变”并没有吓到革命者,反而加速了革命者的反击。布尔什维克党按照列宁的指示,及时召开了第六次代表大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10月7日,列宁提前回国,亲自布置和指挥武装起义。能否及时掌握革命的时机,也是至关重要的。当起义的计划被泄露后,列宁果断地决定提前起义,这样就掌握了革命的主动权。 当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正在汇集力量准备镇压时,无产阶级的人民武装力量,已经开始进攻了,俄历10月24日(公历11月6日),起义开始,在“阿芙乐尔”巡洋舰的炮声中,起义武装很快就攻占了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冬宫,反动政权很快在工人和士兵的汹涌势头面前,土崩瓦解了。 俄历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在万众欢腾的全俄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列宁宣布推翻临时政府,一切政权归苏维埃,正式成立第一届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第一任主席。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诞生了。 六 “他们在一夜之间改变了世界”,连西方媒体也如此报道。 近代的历史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巩固和成熟期,资产阶级在整个世界扩大市场、争夺势力范围,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列强凭着坚船利炮,在世界的各个地方耀武扬威。为此,他们不惜发动世界大战,造成了数以千万计的人员死亡。资本的贪婪、血腥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给世界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然而,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阵线,在地球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打出了一块社会主义的天地,整个世界的格局也因此改变了。 苏俄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依靠的是暴力革命的手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平和改良手段固然可以避免牺牲,但在凶残的资产阶级面前,无异是与虎谋皮的幻想,他们怎会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把政权拱手相让呢? 布尔什维克虽然靠暴力赢得了胜利,但在十月革命之前,列宁和他的战友们,并没有建立一支人民武装,而是依靠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广泛地进行宣传,把红色的火种播撒在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心中,以至于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丑恶嘴脸暴露无疑、孟什维克在群众中威信扫地、革命时机成熟时,布尔什维克登高一呼,天下响应,通过夺取彼得格勒这个中心城市首先取得胜利,革命的火焰就迅速燃遍全国各地,苏维埃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由理论变成了现实。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来,资产阶级并不认为它是科学,也不相信无产阶级革命会变成实际的无产阶级专政。修正主义又在理论上歪曲它,打着它的旗号来误导工人运动,企图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永远停留在经济斗争方面。面对着强大的资产阶级,修正主义分子回避或害怕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更有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已是不能实现的幻想,他们兜售“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黑货。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打破了各种敌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污蔑,他们用实践证明,无产阶级专政不仅可以建立,而且还可以在落后的国家得以实现。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让他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资本主义国家再也不能垄断这个世界了。从此,整个世界就明显地划分为两大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而是随实际的变化不断发展的科学。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几十年后,在更为落后的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按照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新路,社会主义阵营更加强大了。这也是因为十月革命的巨大影响,如果在我们的身后没有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中国革命能不能取得胜利呢?至少,苏联的存在,给了中国革命巨大的助力。 七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列宁成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导师。马列主义的思想,不是为所有阶级服务的,它是为穷人谋取翻身解放的理论,只有那些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才会在斗争中学习它、实践它。 但是,在夺取了政权后,苏维埃作为真正的人民政权,是不能被资产阶级们所接受的,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面临着国内外敌人的围剿,过去的苏联老电影《列宁在1918》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反动势力内外联合,要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列宁也被反动派所刺杀、身受重伤。在这之后,列宁只活了六年;而这六年,他大多也是在病痛中度过的。尽管他有杰出的思想,但历史给他的时间太少了。他来不及设计这个新生的制度,也来不及巩固这个尚不稳定的政权。1924年1月21日,年仅54岁的列宁就与世长辞了。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就是要利用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把一切劳动者团结在无产阶级的周围来组织建设工作,消灭阶级,过渡到无阶级的社会;武装人民,组成革命的军队,以便同国内的阶级敌人、同国外的帝国主义作斗争。十月革命的精神,就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1991年年末,持续了七十四年的苏联,最终还是解体了。其实,这已经不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的解体。如果说斯大林身上还保留着十月革命的传统的话,那么,在他领导苏联革命和建设的三十年,苏联是以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地位,与西方帝国主义作了顽强的斗争,在国内也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建设。那时的苏联,虽然也出现过一些错误,但从总体看,它还是维护了社会主义阵营利益的。但到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逐步被修正主义者篡夺领导权,苏联还叫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灵魂却逐渐扭曲了,十月革命所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已在红色的招牌下,开始悄悄地转移方向。现代修正主义,实际上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本主义。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修正主义分子,他们打着改革的旗号,使苏联越来越明显地走向了西化资本主义的道路。到戈尔巴乔夫时代,苏共以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作为幌子,配合美国的和平演变政策,取消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行多党制、总统制。那些高层的既得利益者们,完全脱离了人民,腐化堕落,在盗空了国家的财富之后,他们那块假共产党的招牌早已被人民厌弃了,除了“脱衣摘帽”,也别无他路好走了。 1991年的苏联解体,并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失败,更不是以列宁为首所开辟的十月革命道路的失败,而是修正主义的失败,也是修正主义者们的必然归宿。 苏联虽然解体了,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党也不复存在,但历史终将会证明,列宁主义会永存的,十月革命的精神也会永存的。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没有工人就没有民主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