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4-03 09:07:3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七十年代西藏辉煌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2-2)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方面:“文革”时期,内地上山下乡运动、科技下乡运动,也影响到西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社会文化事业的正常发展,却带来了教育与实践、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科学考察更加直接服务于西藏各族人民的结果。1966年至1967年,中科院组织的一支考察队在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规模多学科考察。考察队包括了全国23个科研、教学、生产等单位,近30个学科、100多名科技工作者。考察区位于雅鲁藏布江以南,东起亚东,西至吉隆。1973年至1976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对西藏广大地区进行多学科地质考察。1976年7月,考察队昌都分队脊椎动物组,在达马拉山西段,采集到恐龙化石4000多公斤。1973年5月,青海高原动植物考察队进藏对青藏高原东南部进行科考。1971年5月,自治区革委会决定恢复自治区师范学校和西藏民院。随后,西藏教育事业有所恢复。这一期间,西藏恢复和建立了很多农牧、卫生、电信、财经、师范、工业学校,每地市都有3所或3所以上的中等专业学校,到1975年底,新增中等专业学校10所,学校总数达18所。自治区中小学教材编译组、西藏人民出版社相继成立。随后成立自治区革委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筹建西藏自治区地震办公室、标准计量处、科学技术学会。1971年12月,西藏第一批少数民族工农兵上大学,是“文革”以来中央民族大学和西藏民族学院第一次在西藏招生。1974年10月,300名农奴被选送至内地上大学。1972年3月,西藏民族学院复院。到1976年,仅西藏小学一度达到6000余所。至1973年12月,建有医院84个,卫生所346个,区区都有卫生所,小型制药厂45座。在内地省市赴藏医疗队的帮助下,创办了4所卫生学校,还成立了西藏医疗器械修配所、西藏药品检验所。1976年7月,西藏自治区医学院成立,学生最大规模为600人。1970年6月,西藏建立农牧区电影放映队,能正常开展放映工作的有180个。 文物保护、寺庙维修方面:1972年1月6日,西藏自治区革委会发出《关于维修拉萨地区寺庙的通知》指出:根据国务院有关保护文物的规定,哲蚌寺、色拉寺、罗布林卡和布达拉宫等处为保留寺庙。7月2日,又发出《关于重点文物古迹单位的保护、维修事宜》的通知,要求各地市立即组织力量,指定专人负责,对重点文物进行调查了解,搞清情况,如有破损者,应予维修,加强管理,防止盗窃。7月14日,革委会批转拉萨市《关于哲蚌、色拉两寺维修、保护、使用问题的请示报告》。规定一律不准占用拉萨三大寺的经堂。并要求对已占用空房、仓库,占用单位要负责保护、维修,严禁拆毁和破坏。同时要求昌都、日喀则、山南三地革委会着手组织检查和维修一些重点寺庙。8月22日,自治区革委会同意重点对大昭寺进行维修。大昭寺维修工程从1972年1月开始,到1975年7月基本完工,总投资60余万。维修后,大昭寺大殿和一些主要文物的外观及其摆设已恢复“文革”前的面貌。1975年8月,“拉萨市革命委员会大昭寺文物管理小组”负责整理、编写大昭寺的文史资料,以及大昭寺的管理、修缮、接待参观等工作。1972年10月5日,自治区革委会批转文教局《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规定的报告》规定:凡是历史文物,要进一步做好登记、保护工作,防止将文物当作非文物处理。1973年11月,自治区革委会办事组要求:继续维修已保留下来的国务院和自治区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扎寺、白居寺、萨迦寺、卓玛拉康,退还占用保留寺庙和清真寺。1976年2月14日,自治区革委会批转自治区文化局《关于在普及大寨县的群众运动中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报告》。1975年,在藏北夏曲卡盆地发现了三趾马多动物化石;在林芝县发掘了一批新石器和同时代的人类头骨;在定日县的热久发现了旧石器等。1976年8月16日,自治区革委会批转自治区文化局《关于西藏自治区禁止文物出口的试行意见》。 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方面:“文革”时期西藏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但是西藏各族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比较漫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高潮。此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在西藏的传播经历了1950年前的有限接触、1950年至1959年间的间接传播、1959年以后的直接积极传播三个阶段。随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西藏的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也影响到了千家万户,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阶级觉悟、思想水平和政治认识。多数群众以朴素的感情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不仅农牧民家中悬挂毛泽东的照片和绣像,而且城市工厂、机关单位、生产厂矿的各种工作人员,甚至普通的孩子都在胸前别上了毛泽东像章,有的干部群众直到今天仍然保留着挂像的习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共产党的深厚感情,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普及到了西藏的家家户户,形成了西藏全区、全社会宣传和学习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潮。这也推动了西藏党建工作的发展。截至1974年7月1日,“全区80%的乡、社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全自治区的党员比1965年前增加了118%。县辖区的党委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党员”。这期间,西藏社会出现了难得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好局面。 历史的转折:解散人民公社 新华社记者刘回年写过一篇回忆录,记叙胡耀邦去西藏考察的事:1980年5月,胡耀邦决定亲自去西藏考察。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一次西藏问题座谈会以及胡耀邦考察西藏,给西藏带来了实惠,免税、免征购、鼓励私有化、解散人民公社!中央政府给西藏的财政拨款,从1979年的5亿多元增加到1994年的近29亿元。 西藏双湖县嘎措乡,是西藏现在唯一继续实行集体经济模式的乡,也可以说西藏目前唯一的人民公社,与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村经济组织形式相同。与其他臧村现在大量依靠中央财政拨款不同的是,嘎措乡坚持自力更生,而且发展的很好,教育和医疗全是免费的!贫富差距很小!新华社也报道过嘎措乡的先进事迹。 2018年10月27-28日,人民食物主权年会在山西省永济市蒲韩乡村顺利召开,会上嘠措乡党委书记白玛玖美讲述了嘎措人民公社的历史以及80年代西藏解散人民公社的历史: 我们嘎措乡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是一个纯牧业的乡,离拉萨市将近900多公里的距离,离那曲市也有五六百公里的距离。我们嘎措乡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边缘、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腹地。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嘎措乡,但是我们双湖县也许大家听说过。因为双湖县是全国最年轻的一个县,是2012年底国务院批准建县,2013年才成立的一个县。双湖就是两个湖的意思,也是全自治区唯一一个用汉语命名的县。双湖县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一个行政县,为什么说是最高的呢?因为我们双湖县平均海拔将近5000米,特别高。很多人说,双湖的标志是什么,刮风石头会被吹走,夏天穿棉袄。可能石头被吹走有点夸张了,但是我们那边的风特别地大,全年八级以上的大风天超过200多天,风是非常大的。夏天穿棉袄,是因为夏天比较冷,也有人说双湖县是一个有冬无夏的一个地方,因为我们冬天长达八九个月,夏天也就短暂的两个月。这可能能够更好地说明双湖的主题:缺氧、寒冷是双湖永恒不变的主题。我们那边氧气量是平原地区的40%,氧气是非常缺少的,海拔是非常高的。双湖地区的面积也非常大,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三分之二都在双湖县境内,双湖县的面积比江苏省还要大一点,可能是七个北京这么大,是比较艰苦的一个县。 那我们嘎措乡的话,还要往北走,往西北方向走七十公里,也就是说我们嘎措乡在西藏的西北方向最北端,我们想再往北的话就是可可西里无人区了。我们乡也是比较大的乡,从地域面积讲的话,我们乡有2.71万平方公里,很大了。但是这么大面积里只有不到一千人在这里生活,这些人以前也不是这里的,是从别的地方搬过来的。为什么要搬?以前我们嘎措乡往南大概30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申扎县的地方,60年代的时候,申扎县有150多个乡,我们嘎措乡是最贫困的,草畜矛盾也是非常非常的严重。到了60年代末,那曲地委派了一批专家到无人区调研,看能不能在无人区放牧,人能不能在里面居住,就这样解决南部的草场跟牲畜之间的矛盾问题。到了1974年的时候,上面要求嘎措乡必须搬到北部去,就这样嘎措乡从1974年开始把牲畜赶了过来,从1974年到1976年两年时间把人员、牲畜搬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刚搬过来,这里纯粹就是没人活动的地方,很长时间没有人生活。到这里以后,一个是住的地方就不用说了,连吃的水都不知道会怎么样,气候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情况。当时是集体经济、人民公社,大家都是在这边慢慢搭帐篷,生产牧业,生存下来了。 到了1982年的时候,说是全国的各个地方、我们西藏的各个地方要撤销人民公社,把草场承包给老百姓自己,牲畜也是分出去。但是嘎措乡因为生态是比较脆弱的,非常艰苦、海拔很高、自然灾害非常的多,十年九灾的那种,大家说怎么办?是要把草场分出去还是要保留人民公社?上面也没有要求说要保留人民公社,但是很大一部分老百姓不愿意承包,想继续走下去人民公社这个模式。当时就是把所有老百姓集中起来,然后投票,有哪些人是愿意保留的,哪些人是承包到户的,最后百分之七十多的老百姓是愿意保留的,就这样保留下来了,完全是老百姓自愿的情况下保留下来了。如果不保留集体经济的话,在那边生存是很有挑战性的,比如来了自然灾害怎么办?大家都没有力量,如果大家都集中起来,抱团取暖,就会好很多。就这样,一直到现在,四十多年已经过去了,我们乡走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的体制,也是全自治区唯一一个集体经济的乡。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邓小平的四件大事(2-1)
下一篇:邓小平的四件大事(2-2)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