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4-09 09:54:02 点击: 次 来源:旗帜中流 作者:蒋洪生 - 小 + 大
法国的毛主义运动:1968年五月风暴及其后(4-1) 【编者按】本文作者认真梳理了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中的毛主义组织的相关情况,为我们呈现了这些组织的思想、实践、合作与分裂,在呈现历史复杂性的同时,又尝试总结法国毛主义运动的理论偏颇和现实难题。 当年的法国毛主义青年知识分子,注重与工农相结合,在群众中开展“扎根”运动。同时,他们还注重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这些,恐怕是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学习的。 但是,当年法国的毛主义青年知识分子在对毛主义的理解和贯彻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列宁的“先锋队”理论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是对立的,还是配套的?毛主义者在斗争实践中应该如何把握?是把两者结合起来,还是把两者对立起来? 再例如,毛泽东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但毛泽东也说过:“人民的觉悟不是容易的,要去掉人民脑子中的错误思想,需要我们做很多切切实实的工作。”毛泽东还说过:“革命的政党、革命的人民,总是要反复地经受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经过比较和对照,才能锻炼得成熟起来,才有赢得胜利的保证。”我们在实践中,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群众、用正确的方法发动群众?是把群众(特别是产业工人)看作天生的“圣人”,用急功近利的态度去争取群众支持?还是面对群众,踏下心来,去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当年的法国毛主义者,在思想方法上有时候陷入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这是我们今天应该引以为戒的。 另外,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时期,修正主义的法国共产党把持着法国总工会,这无疑是当时的毛主义运动在工人群众中传播、发展的巨大障碍。这也是本文向我们展示的一个活生生的事实,值得我们思考。 引子 1968年5月,一场以学生和工人为主体的社会运动,如长虹、如疾风、如暴雷、如骤雨,迅捷地横扫法兰西大地。这场史称“五月风暴”的社会运动的爆发力度之烈、涉及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在法国乃至整个欧美现代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对于这场风暴,言人人殊。总体而言,这是一场以大批抗争学生为前导,以近千万罢工工人为主力,以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相呼应为其鲜明特点,同时社会各阶层以不同方式积极参与的反资本主义、反帝国主义和反戴高乐的大规模社会运动。 但对当时的不少人来说,这场在短时间内瘫痪了整个法国、并在世界形成深广连锁反应的社会运动,是突如其来、始料未及的,其中就包括了其时统治法国已近十年的戴高乐总统。就在1967年底,戴高乐向法国国民发表年度广播讲话的时候,还在说:“我以平静的心情迎接1968年……今天的法国绝不可能像在过去那样被危机所瘫痪。”戴高乐的这个判断被其后政治局势的发展击得粉碎。仅数月之后,巴黎乃至全法国的学校、工厂和街道就被千千万万高举红旗、呼唤变革和革命的人们所占据。开始,戴高乐总统和他的幕僚们试图把这些人描绘为“社会渣滓”,但随着成百上千万的社会各阶层人士深度卷入,这一旨在抹黑的描绘丧失了其意义。 应当说,参与五月风暴的政治力量是比较多元的,包括无政府主义者、托洛茨基主义者、情境主义者及受其影响的激愤派、社会民主派人士等,当然还包括在当时的法国政坛和社会上举足轻重、尽管在风暴期间组织过罢工、却无意推翻资本主义体制的法国共产党(PCF)及受其控制的法国总工会(CGT)。而作为一种独立政治力量的法国毛主义运动,也正是在五月风暴及其后的年代里,才有组织地出现在法国公众的政治视野之中,并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法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据初步统计,20世纪60年代之后,陆续活跃在法国的毛主义团体至少有50多个,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马列主义共产青年同盟(UJCML,1966-1968)、法国马列主义共产党(PCMLF,1967-1985)、“无产阶级左派”(GP,1968-1973)、“革命万岁派”(VLR,1969-1971)、法国马列主义共产同盟(UCF-ML,1969-1985)等。 法国毛主义的起源 法国毛主义不是在五月风暴期间从天而降的,它在“二战”后的法国和世界风云变幻的政治气候中逐渐生长出来,是战后法国民众尤其是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激进化的产物。促使战后法国青年激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1954到1962年间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战争。战争导致法军伤亡十几万人,而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伤亡20万人以上,平民伤亡则在60万人以上。在这场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号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政党的法共却支持议会授权法军对民族解放运动进行镇压。1965年秋,法共甚至支持肯定阿尔及利亚殖民战争的政客弗朗索瓦·密特朗参加总统竞选。而另一些所谓的社会主义者——例如莫莱特领导的工人国际法国支部(SFIO),也公开支持法国的殖民战争。除了阿尔及利亚战争外,另一个促使法国青年激进化的因素就是越南战争。在越战问题上,法共以反对冒险主义、避免热核战争为由,打出的只是“实现越南和平”的含糊口号。与此针锋相对,更激进的左翼力量打出的口号是“争取越南人民的彻底胜利”。面对国内如此不堪的修正主义和“左翼”政党,法国的进步青年们只能选择倒向毛主义、托洛茨基主义,或者无政府主义。而在许多反对法共的法国左翼人士看来,“正是毛主义提供了某种过渡形式和依据,使他们得以将斗争重心从殖民地农民斗争转移为国内的工人斗争,他们进而和都灵汽车厂的罢工工人一样承认,‘越南就在我们的工厂里’。” 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毛主义在法国知识界有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首先是通过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的支持产生的。1956年,赫鲁晓夫“非斯大林化”的秘密报告震动了整个世界,尤其对欧美的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使得各国共产党员大批退党。欧洲由此出现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潮流,法共也开始主张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如天主教思想、社会民主主义等对话。在这种情况下,阿尔都塞站出来反对这种把马克思主义解释为人道主义的错误思潮,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是一种毫不科学的非历史、非阶级的分析方法。与此针锋相对,他把自己的学说视为一种“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在中苏论战期间,阿尔都塞实际上是同情中国对苏联修正主义的批判的,他甚至把他1965年秋出版的著作《保卫马克思》(收录其1961-1965年间的文章)寄赠给了中共中央。在他的影响下,作为法国思想家摇篮的巴黎高师,很多人都变成了毛主义者或亲毛主义者,包括他的学生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以及号称“巴黎高师的列宁”、曾在1967年应邀访华的罗贝尔·黎纳(Robert Linhart)等人。阿尔都塞也同情中国“文革”,作为法共党员,他在毛主义倾向的杂志《马列主义手册》1966年12月号上以化名撰写了一篇分析“文革”的文章,认为“文革”是对以往共产主义运动所出现问题的一种因应之道。 1964年中法建交,法国成为首个与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中国的思想文化产品得以较顺利地进入法国(如《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北京周报》等),这也促进了毛主义在法国的传播。从当时的新锐导演戈达尔1967年的电影《中国姑娘》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这些舶来的中国元素,如红宝书、《北京周报》、北京广播电台的广播等。1967年的巴黎到处充斥着毛主义流行的符号,如所谓的毛氏领套装。该年被称为“中国年”。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