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脚印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脚印 > 文章

法国的毛主义运动:1968年五月风暴及其后(4-4)

时间:2019-04-14 17:54:27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法国的毛主义运动:1968年五月风暴及其后(4-4)
 
巴迪欧的法国毛主义运动批判
早在1960年左右,巴迪欧就积极涉足政治活动,是1960年成立的统一社会党(PSU)的创建元老之一。在巴黎高师期间,他师从阿尔都塞,从阿尔都塞那里接受了强烈的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巴迪欧等人创立的统一社会党在五月风暴中表现突出,在学运一开始就站到了学生一边。但统一社会党的社会民主主义立场也遭到了共产主义人士的强烈批评。巴迪欧认为,五月运动未完成的原因之一正是缺少真正的革命领导层。经五月风暴一役,巴迪欧的政治立场进一步激进化。1969年,他脱离统一社会党,与从“无产阶级左派”脱离出来的娜塔莎·米歇尔(Natacha Michel)、席尔万·拉撒路(Sylvain Lazarus)等人另立毛主义组织——法国马列主义共产同盟(UCF-ML,或缩写为UCFML)。
为什么要另建毛主义组织?巴迪欧后来声明,是出于对当时毛主义运动日益转向“日常生活政治学”的不满。他也强烈反对“无产阶级左派”造作的、表演性的革命姿态,认为他们常在政治活动中使用欺蒙手法。在后来的访谈中,巴迪欧对此冷嘲热讽道:“几乎所有的无产阶级左派宣传制造的一切有一半是不真实的——本是一只猫,他们却描绘成一只孟加拉虎。”
巴迪欧对当时法国的毛主义组织做了梳理,认为当时主要有三种毛主义团体:第一种是以法国马列主义共产党为代表的斯大林主义派,他们反对法共和苏联的修正主义,怀念多列士(Thorez)时代的法共,认为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正确地坚持了斯大林主义。巴迪欧认为这是对毛主义的一种教条主义的误解,认为他们是“右倾分子”、是保守主义者。第二种以“无产阶级左派”为代表,他们几乎是无政府主义性质的,经常发动一些鲁莽的攻击,也善于表演,说是到群众中去,可是眼睛却盯在媒体上,他们是“左倾分子”。第三种是巴迪欧自己这一派的法国马列主义共产同盟。他称其为“中左”,是处在“左倾”的“无产阶级左派”与“右倾”的法国马列主义共产党之间的毛主义团体。
巴迪欧等领导的法国马列主义共产同盟详尽地调查了法国农民尤其是中西部农民的生活状况,同时在巴黎郊区的棚户区展开工作,也在工厂车间积极组织基层委员会(comités de base),希望为下一轮的法国革命浪潮做耐心和细致的准备工作。
20世纪70年代,巴迪欧写作了大量体现毛主义思想的著作和文章,例如1975年的《矛盾理论》、1978年的《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核心》等。20世纪80年代的“冬之年”及其后,巴迪欧对背叛五月精神的前毛主义“同志”如格吕克斯曼等人展开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巴迪欧对这些叛变革命的“新哲学家”的猛烈批判,一直持续到今天。在2008年出版的《萨科齐的意义》一书的英文版序言中,巴迪欧揭下了这些“新哲学家”的画皮。
 
余论
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法国毛主义运动,在1968年五月风暴期间经受了试炼。戴高乐政府1968年6月取缔参与五月风暴的两大毛主义组织——共青盟以及法国马列主义共产党,并没有达到在法国禁绝毛主义的目的。相反,法国毛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继续蓬勃发展,出现了有重要影响的两大毛主义团体“无产阶级左派”和“革命万岁派”。而1972年2月发生的奥维内被枪杀事件是法国毛主义运动的一个转折点,以此为标志,法国毛主义中断了发展的势头。1973年底“无产阶级左派”正式解体,标志着法国“60年代”(1960-1973)的终结。虽然在1974年以后,创始于1969年、由阿兰·巴迪欧等领导的法国马列主义共产同盟仍继续存在,同时又出现了不少新的毛主义团体,但毛主义运动在法国再也没有此前那种深广的社会影响,在政治上完全边缘化。到1985年,巴迪欧等领导的法国马列主义共产同盟亦宣告解体。至此,五月风暴一代的毛主义运动的主体陆续谢幕。但“60年代”播下的毛主义的星星火种,仍被一直传承到21世纪的今天。在今天的法国工厂、学校、社区和网络,仍然活跃着几支有组织的毛主义力量,分别是成立于1979年的“马列主义共产组织——无产阶级之路”(OCML-VP)、2002年左右成立的“马列毛共产党”(PCMLM),以及2015年由两个毛主义团体合并而成的“毛主义共产党”(PCM)等。
法国毛主义运动发展到今天,已长达半个多世纪,期间也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点,值得细致讨论。
首先,法国历史上的一些毛主义团体,以“无产阶级左派”和“革命万岁派”为代表,有着比较强烈的自发主义色彩。如何正确处理群众的自发性与无产阶级政治自觉性的关系,如何处理自发主义的群众运动和先锋党的关系,是关系到一个革命运动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五月风暴期间的法共“在群众的自发性面前表现出保守的本能,造成了民众运动以明白无误的失败而告终”。它在风暴期间的彻底沉沦,是国际共运的一个沉重教训。面对一味倡导经济主义和议会道路、反对革命性政治运动的法共的保守和堕落,后五月风暴的法国毛主义者深知创立新的革命政党的重要性。然而,革命者是先根据先进理论创立先锋党以领导自发性的运动,还是先加入到群众实际的、自发性的阶级斗争中去,然后在群众的斗争中形成革命党?在这个问题上,不同派别的毛主义有不同的思路。持后一种思路的毛主义团体就往往具有自发主义的特点。重视并积极投入自发性的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就可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具民主性、人民性的革命政党,也更有可能在群众的自发性运动中抓住转瞬即逝的革命“时机”。然而,对于不少人来说,这种对群众运动纯粹自发性的推崇、忽视对群众运动的领导的做法,不过是一种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性质的政治偏移而已。
其次是其行动主义(activism)。法国毛主义者在“造反有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等口号的激励下,勇于参加往往具有暴力色彩的斗争,使得法国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疲于应对,也取得了不少实际斗争成果。但片面强调斗争性,过于强调直接行动,也使得一些毛主义团体具有盲动主义和冒险主义色彩。不能料事在先、不讲究策略就贸然行动,遇到反弹后又没有后手应对,这是其盲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具体表现。例如在奥维内被枪杀事件出现后,“无产阶级左派”的准军事人员抓的不是杀人者,而是雷诺公司的人事官员,使得社会舆论朝向不利于“无产阶级左派”的态势急剧发展,使其不得不很快无条件释放被绑架的人事官员。在盲动主义造成进退两难的不利后果、无法施加有效的反击之后,一些人往往又会一变而为取消主义者和逃跑主义者。
再次,法国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毛主义运动具有鲜明的“工人主义”(workerism)色彩。他们认定,工人阶级是革命的天然主体,是革命的天然领导阶级,所以一些毛主义团体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工人运动方面。对其他方面的工作,例如学生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往往抱着忽视乃至轻视的态度。例如由黎纳领导的共青盟,对学生抗议运动所引爆的五月风暴一开始持不信任甚至轻蔑的态度;所以在五月风暴进行了一周后,共青盟还在忙于派遣革命学生和知识分子到巴黎和外省的工厂去进行工学联合的宣传,或者进工厂“扎根”。这种“工人主义”思想在共青盟的一些年轻人那里,甚至达到了一种准宗教的地步。他们带着对工人的无限理想化的美好想象进入工厂,试图在短期内发动工人、在工厂中建立起革命工人领导核心,结果连连碰壁、铩羽而归。根据黎纳在其仍未引起研究者足够重视的杰作《列宁·农民·泰勒》一书中的观察,这些人往往由对群众的“神秘崇拜”转变为对群众的“厌憎”,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例如处于革命低潮的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之后),转变为一种“全然反工人意识形态”的鼓吹者。对于造成工人、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之间关系的疏离,这种人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小视。五月风暴在不仅革命被“提上了日程”、而且事实上已经是革命的局面下功败垂成,当然跟法共的百般阻挠和叛卖有关,但也跟很多止步于经济斗争的工人对学生运动的观望、怀疑甚至冷漠有关。1968年6月10日毛主义学生托坦为宪兵溺毙,对这件震动全法国的事件,法国工人没有起来罢工抗议,就很说明问题了。当然,“秩序党”法共及其控制的法国总工会应该对一部分工人的这种政治冷漠负主要责任,因为作为控制了法国工人中的很大一部分的政治力量,它们平常用来教育工人的,基本上是“去革命化”的议会主义、和平道路和一些“去政治化”的经济主义算计。但如上所述,某些毛主义知识分子形而上学性的“工人主义”思想及其对工人运动机会主义、功利主义的利用,也对工人的政治冷漠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阿兰·巴迪欧就在1969年对共青盟的“工人主义”做过剖析,认为共青盟的一些激进分子是“工人主义”这种“革命运动中的严重弊病”的牺牲者。巴迪欧认为“工人主义”由三种互相联系的错误构成:对工人生活的感情用事的描绘;对工人自发性的盲目信仰;以及认为革命可以由工人阶级单独进行,而不是由工人、学生和贫苦农民所构成的人民联合阵线来进行。巴迪欧对“工人主义”的批判足以警醒后人。
要言之,半个世纪以来法国毛主义运动的问题,还是毛泽东早已指出过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问题,是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一点论”压倒“两点论”,形而上学遮蔽辩证法的问题。如何克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是未来的任何毛主义运动都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推动此类问题的解决之道,可能还是要先回到毛泽东所倡导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就是从事实际的革命行动之前,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7年夏,法国的共青盟在调查研究方面做过一些尝试,可惜由于历史给予该团体的时间太短,这一尝试开始不久就夭折了。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残存或新兴的法国毛主义力量,除了巴迪欧领导的法国马列主义共产同盟之外,似乎久已没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了。
21世纪的法国还会有新一轮毛主义运动的兴盛吗?在信息资本主义时代,它还会有生命力吗?有志于毛主义在法国之复苏的人们,可能除了要对现实进行详尽深入的调查研究外,还要对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法国毛主义运动历史进行全面盘点,对其起源、发展、兴盛、衰落以及承续至今的脉络进行精细的梳理。历史上,法国毛主义有其顺势而为、快速发展的经验,亦有其左冲右突、进退维谷的困境;其经验和困境,都充分体现在众多法国毛主义团体的丰富理论和实践中。也许可以说,忽视对社会现实的调查研究,不对历史上毛主义的经验教训做出很好的理论总结、扬其长而避其短,就解决不了毛主义运动实践中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问题,也就谈不上毛主义运动的未来。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东柏林人:我们住在卡尔·马克思大街,不是“资本家大道”

下一篇:苏联“8·19”事件中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2-1)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