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7 19:51:0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漫谈《沙家浜》 50年前,在江青的指挥下,京剧样板戏创作就像火箭一样起飞了,其“箭头”就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与《沙家浜》。 近些年来,中央电视台播得最多的样板戏是《沙家浜》,其中的一段三人“背供”的《智斗》,各个演员的版本层出不穷,循环往复的播,听久了不免腻味。《智斗》在京剧卡拉OK里的点唱率也是最高,有着极其广泛的观众群,这也许是带动《沙家浜》的播放频率的主要原因。 上海人民沪剧团原创的《芦荡火种》,是京剧《沙家浜》的改编蓝本。京剧《沙家浜》最有光彩的改编,在于她的唱词的精炼与传神,这与汪曾祺的手笔有很大关联。汪先生具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不愧为沈从文的弟子。 江青慧眼识珠,她看中的沪剧《芦荡火种》绝对是上乘之作。我们津津乐道京剧《沙家浜》,决不能埋没了沪剧的首创之功。沪剧《芦荡火种》,结构极其完整、戏剧冲突针线绵密,高潮迭起,堪称戏曲现代戏之精品,但她有一个“软肋”,由于是上海方言剧,不具备在全国演出推广的可能,很难作为民族书面共同语的艺术范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江青的慧眼识荆,提出改编成京剧,使得《芦荡火种》这一地方戏曲的“宝玉”获得了“国之瑰宝”的价值,使原本的方言剧本成为高度丰富的文学精品和舞台经典。 这部经典作品的存世,来自于沪剧、京剧、文学、音乐工作者的前辈大家们的共同创造,《沙家浜》不愧为戏曲现代戏的华美丰碑之一。 汪曾祺主笔的《沙家浜》,人物描写上虽然受到高层的政治宣传理念的制约,但还是写出了精妙的情节与对白,比如“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人一走茶就凉”等等,其中“人走茶凉”不胫而走,成为新的成语。这段流水突破了传统京剧常规。西皮流水历来是七字一句,汪曾祺却用五言,以此表现阿庆嫂的机敏应对。 据说当初《沙家浜》在举行定稿会的时候,正面坐的是江青、姚文元等人,对面坐着剧团的演员和汪曾祺。每人面前放一本二号仿宋体大字印刷的剧本,由洪雪飞、万一英等演员轮流朗诵。读到一个段落,江青说:“这里要改一下。”汪曾祺就当场改写…… 为了突出郭建光,此剧改动很多。第二场“军民鱼水情”中沙奶奶的一段唱原来是西皮,后来改成了二黄,是为了给郭建光的一段西皮(“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让道。“西皮”调性潇洒高亢,原来属于沙奶奶的西皮让给了郭,是因为沙奶奶不能抢郭建光的风头。沙奶奶在《斥敌》一场中有段“沙家浜总有一天会解放”,非常漂亮。这段唱腔以“二黄原板”一贯到底,表面上听运腔变化不大,其实唱起来不易把握,是比较难唱的。 阿庆嫂与郭建光在戏份上难分桎轩。《风声紧》当然可称得上是她的核心唱段,但板式比较单一。“二黄慢板”是京剧板式中节奏最慢的。整段唱腔始终处于沉思纠结的慢节奏中,直到最后唱到“毛主席”的时候才起一点波澜。对这段唱,我从小就不喜欢。“三突出”是样板戏的规矩,唱腔上要重点执行,因此,创作者不能将一位2号人物的唱腔写得太华丽,不能盖过1号人物。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段唱却喜欢起来,越听越有味道,欣赏她的传统京剧的旋律美,尤其喜欢上海京剧院夏慧华的演绎。 洪雪飞的演唱在《沙家浜》里的发挥极其有限,主要是唱段安排受到了限制。作为二号人物的阿庆嫂,戏份(唱腔)不能超越一号人物,这是“三突出”的规矩所限。因此,除了《智斗》这场里的那段著名的三人“背供”令阿庆嫂在唱腔上有所发挥外,其他的唱腔少有出彩,好在还有这段“定能战胜顽敌过难关”,这是阿庆嫂在《沙家浜》里唯一的一段较具规模的个人唱段,用了调性枯燥的二黄慢板,声腔色彩比较单一。阿庆嫂的其他唱段太散了。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文革之后的严伟才-宋玉庆
下一篇:我趴在五一劳动节的门坎上哭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