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8-20 18:20:51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江苏徐州 孟宪达 - 小 + 大
谈谈“红卫兵及其使命”(2-2) 作者:江苏徐州 孟宪达 在谈谈“红卫兵及其使命(2-1)中,我们谈到大约在1966年的九月底至十月份是个分水岭。在此之前成立的红卫兵人员组成,基本上是现在所称的“红二代”或“官二代”。他们的红卫兵组织,自认是血统高贵,是不准工农子弟加入的。后来,由于他们偏离了文化大革命的方向,变成了保他们老子的所谓的“红卫兵”,也是所谓的“官办红卫兵”,成了保皇派,逐渐演变成了“刘邓红卫兵”。 顺便解释一下,为什么称这些红卫兵为“官办红卫兵”,是因为后来他们很多都是经过当时学校的党委或工作组批准成立的。 由于毛主席对红卫兵运动的热情支持,很多工农子弟出于对毛主席的热爱,也行动了起来。“你不让我们加入,老子自己扯旗干革命”。于是,很多工农子弟也纷纷组织起来,为了与“官办红卫兵”有所区别,他们就成立了有前缀称呼的“红卫兵”。如,“毛泽东思想红卫兵”、“革命造反红卫兵”、“井岗山红卫兵”、“红旗红卫兵”等等,后来干脆也很少用,甚至不用“红卫兵”这个名称了,使用了各种带有前缀名称的“战斗队”、“战斗兵团”、“联络站”等。这些名称后来又有了变化,学生大多还是使用带有前缀的红卫兵组织名称,而社会上(即工人、农民、机关等)大多使用带有前缀名称的“战斗队”、“战士兵团”、“联络站”等。 由于有了这种“约定俗成”,后来也好区分谁是红卫兵了。 在这期间成立的各种红卫兵组织,可以认为是热爱毛主席的、想革命的、想造反的、想改造世界的。因此,也被称为“毛主席的红卫兵”,或“造反红卫兵”(毛主席曾说过“造反有理”这句话)。这些红卫兵组织基本上与初期(1966年十月前)的官办红卫兵组织是对立的。后来,这个派别称呼的内涵又扩大了,变成了社会上所有拥护毛主席、想革命、想造反的群众组织的统称-“造反派”。 这个时期的红卫兵组织中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工农子弟,他们最听毛主席的话。所以,这个时期的文革运动,基本上是按照党中央的“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及毛主席的布署来进行的。他们狠批资产阶级、狠斗走资派、团结大多数(包括初期的官办红卫兵),要文斗,不要武斗、不搞群众斗群众、牢牢地把握住了斗争的大方向。这时的文化大革命,确定是呈现了一片大好形势。在后来的“全面内战”情况下,他们也能分辨出真假革命及“形左实右”的极左,不参加武斗,不搞宗派山头,用实际行动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在毛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复课闹革命”的号召后,他们陆续回归课堂,重新捧起课本,为革命而学习,为毕业后建设祖国而学习。 在走进课堂后,这些红卫兵中的一些人就遭到了打击报复。这是因为当时的学校权力(革委会)虽然掌握在学生手里,但他们缺少了话语权,话语权被教师和当权派垄断。再者,这些红卫兵由于回到了学校,没有了跨校、甚至跨市的横向联合,失去了相互呼应、相互支援的战斗力。 在1968年底至1969年初,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几千万知青来到了农村、生产建设兵团。现在有些人说,那是对红卫兵进行的迫害。实际上,这是毛主席在用另一种方法,保护了他的“孩子们”。毛主席把这些当初跟他一起“造反”的战友,送到农村去,冠以“知识青年”的头衔,让贫下中农给保护了起来。在即个时代,“知青”这两字,仿佛护身符一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人敢动的。有的人还会说,那个时代对知青的下放,是城市里安排不下这些人的工作。我想说的是,在七十年代初期(71年、72年和73年)的几千万“新三届”,全部不是一毕业都分配了工作吗,这能是安排不下工作吗?能安排下这些几千万的“新三届”,难道在69年和70年时,就安排不上那些“老三届”吗?实际情况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怕这些红卫兵,分配到工作单位后再受打击报复。由于工厂当初的造反火种,就是由他们这些红卫兵点燃的,致使这些当权派被批斗。这些当权派在看到这些红卫兵被分配到他的手下了,肯定会怒火万丈,必欲置这些红卫兵于死地,而红卫兵肯定不服,这样,就会爆发更大的矛盾。 所以,毛主席采取了下乡回避的方法,逐渐消除那些当权派的怒火,以达到缓合、化解矛盾的目的。而在1973年后的几年间,这些“老三届”知青都陆续回城,被分配了工作。 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毛主席他老人家可谓用心良苦啊,他老人家一定预见到了七十年代初期的腥风血雨。在七十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地开展了对造反派进行了各种巧立名目的反攻倒算、迫害和镇压。仅在江苏徐州地区就有成千上万的人被关进学习班,轻则数月,多则数年。我就曾在七十年代初期,被关到徐州四中西隔壁的教堂内的地下室数月。还有数十人被判死刑,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虽说后来被平反了,但人头落地能再安上吗? 当初的造反派红卫兵中的很多人,在上世纪的末期,又被下岗、被失业。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又过上了他们父辈解放前的生活。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那时,失去了工作,在工厂的单一技能在社会无用武之地。他们很多人是,一日三餐不保,家庭解体,他们的后代,很多人也是如此。这些人中的一些人,妻离子散,悲观、失望,甚至自杀。他们大多选择了命运的安排,隐忍偷生。但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了抗争,不辱“毛主席的红卫兵”的光荣称号,直到现在,虽已年逾古稀,仍然在为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而呐喊、而战斗。 还有一些红卫兵,这些人几乎都是文革初期的红卫兵,也即“官办红卫兵”。 这些红卫兵,在知青上山下乡后的很短时间内,他们的父母又通过“走后门”的方式,把他们推塞进了部队,推荐上了大学。在队业、学业完成后,经过几年的所谓锻炼,然后又子承父业,当上了冒号。 文化大革命中,曾批判过这样一句口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事实的发展,现在看果然如此。五十年前,他们的老子骑在我们的头上作威作福,那时我们还有毛主席;五十年后,他们的儿子和孙子,又坐在我们的头上拉屎拉尿,但我们现在没有了毛主席。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论现在和将来的命运如何,“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毛主席的红卫兵的使命永远在路上,毛主席的红卫兵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谈谈“红卫兵及其使命”(2-1)
下一篇:谈谈“我的小学时光”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