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民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民评论 > 文章

“老百姓”该不该过问“国事”?

时间:2020-09-28 09:18:04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老百姓”该不该过问“国事”?
 

看过老舍先生三幕话剧《茶馆》的人,都知道在“裕泰”茶馆的墙壁上,贴有一张醒目的告示:“莫谈国事!”反映了晩清、民国时期,统治者不准普通百姓“妄议”国家大事的萧煞。谁如果不遵守这一条,很可能招来牢狱之灾、甚至杀身之祸!剧情中正直、爱国的常四爷,不就是因为不小心讲了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投进了监狱?

  旧中国因何衰弱?极而言之,全因禁止百姓过问“国事”。国人不问“国事”,“老百姓”只知“为己”、“自私”;结果,全国“一盘散沙”,国必弱。堂堂大中华,偏受小日本之欺。一场抗日战争,导致3500万同胞的死伤!出了多少“汉奸”?这全是反动政治造成人们“自私”、“利己”之恶果。国人啊,历史用鲜血书写的民族记忆,可千万不能忘噢!
  “国事”者,原本是国家之事,攸关国人命运,自然会引发芸芸众生的关切。按理,庶民过问政治,理当鼓励。然而,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剥削阶级垄断权力,帝王将相——“精英”治国,遵循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理念,历来不准“草民”过问政治。
  1912年起,虽说是“民国”了,可是,从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到独夫民贼蒋介石,有哪一天允许你“民主”过?!特别是在“国民政府”时代,处处有“中统”、“军统”的“关照”,只要谁敢“民主”、“爱国”,谁敢“妄言”政府政策,就会有杨杏佛(著名民主爱国人士,1933年被特务暗杀)、史良才(《申报》总经理,1934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以及李公朴与闻一多(均为民主爱国人士,先后在1946年被特务暗杀)的下场!一鸡被杀,众猴皆儆!自此,普通百姓,谁还敢作声?
直到1949年,古老的中国再一次改朝换代。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建立了新中国,“改天换地”,这才颠覆了“精英”垄断政治的传统。共产党、“土八路”代表工农劳苦大众——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建立起“人民政权”。政府执政,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强调的是走群众路线,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来过问“国事”。
  建国初期,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外有美帝的军事威胁,内有百万“匪乱”;内忧外患,百废待兴。怎样纾解困局?毛主席号召人民群众起来当家作主、积极关心“国事”,开展“三大运动”(土地改革运动、“镇反”运动、抗美援朝运动),“老百姓”纷纷奋起,群策群力,果然无往而不胜。
  事实胜于雄辩:仅仅三年时间,国家面貌大变。经济恢复,政治稳定。一场抗美援朝战争,打败了17国联军,尽洗百年国耻。足见:“老百姓”——人民群众起来之日,就是国家强盛之时。新中国崛起之秘密就在于此。
  早在1945年7月,毛主席就讲过:“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只有人人起来负责”,这就是毛主席的人民民主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民主的内核。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民主,是群众史观的集中反映。把它换成大白话,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底层“老百姓”来过问“国事”!当家作主。
  几千年的阶级社会,“民主”是统治阶级享受的“专利”,是少数“精英”特权人物所拥有的“奢侈品”。对被统治阶级来讲,历来只有被专政的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奴隶、农奴根本不被视为“人”;即便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仍是“雇佣奴隶”。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后,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然而,其结果还是传统的“精英”治国。资产阶级民主最终沦落为一种“虚伪的民主”,“只供富人、只供少数人享受的民主”,这是由“资本民主”的本质决定的。唯有社会主义才可能真正实现人民民主——无产阶级民主。
  要让往日的“雇佣奴隶”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自己来管理国家,行使主人翁的权利,这还得在社会主义革命伟大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创建与完善。
  完善的无产阶级民主,不仅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摆脱阶级剥削、阶级压迫,获得解放的需要;更是深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之必须。
  第一,鼓励人民群众过问“国事”,“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建国仅半年,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便出台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允许公开批评政府机关领导,这既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需要,更是共产党执政后自身建设采取的重要举措。目的是贯彻、落实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防止领导干部被权力腐蚀,强化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接受人民群众公开监督的观念。期间,中央对“黄逸峰事件”的处理,就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典型。
  黄逸峰是一位1925年入党的“老革命”。历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江苏省委候补委员、全国铁总秘书长等职。建国后,任上海铁路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长兼党组书记、兼任下属的华东交通专科学校校长。
  1951年12月3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栏刊登《上海华东交通专科学校存在混乱现象》来信,批评校领导不改善教学设备,却为开学典礼搞铺张浪费。批评者署名“上海华东交通专科学校一群学生”。事发后,兼任校长黄逸峰听了汇报,竟指示追查投稿人。在查出福建籍学生薛承凤是该文作者后,又对其施加压力,逼令其退学。《人民日报》接到薛承凤的申诉,认为事态严重,将薛的来信转给中共中央华东局办公厅处理。面对华东局纪委的调查,黄采取不予理睬的傲慢态度,拒绝检讨;导致华东局组织部向中央作了汇报。毛主席获知黄逸峰压制批评的事实后,在一份材料上写下了“压制批评,轻则开除党籍,重则交人民公审”的批示。此后《人民日报》为此发了社论《压制批评的人是党的死敌》,并公布开除黄逸峰党籍的决定,撤销其本兼各职。
  “黄逸峰事件”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它在上世纪整个50年代,对鼓励“老百姓”过问‘国事’”,“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推进党员干部队伍创建勤政、清廉政风,起了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第二,鼓励人民群众过问“国事”,“人人起来负责”。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信奉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理该摒弃“精英”政治,走群众路线。而要保证人民群众起来过问“国事”,就得实行无产阶级民主,让他们拥有真正的民主权利。
  1954年,毛主席在亲自主持制订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中,就明确规定:
 “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书面控告或者口头控告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人民群众只有真正拥有上述民主权利,才有可能去过问“国事”。
  除了上述进入国家宪法条文的法定民主权利外,在毛主席的著述中,更是一再阐述、强调“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共产党人只是人民的勤务员”思想。对此,笔者已无须作专题论证,仅广大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主席语录”就有: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
  ……
  毛主席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完善无产阶级民主,直接关系到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成与败。人民群众不仅应该关心“国事”,而且还应全面积极介入。1960年毛主席在阅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曾就完善无产阶级民主问题发表了新的见解。认为:
 “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
  这就不只是要“老百姓”过问“国事”问题;而是要人民群众对“国事”——包括上层建筑领域在内的各部门,拥有全面的“直接管理权”问题。这是毛主席在无产阶级民主问题上的理论探索,是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一大贡献。
  马克思讲得好:“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哥达纲领批判》)。
  为了让国人都能起来关心“国事”,让人民群众“人人起来负责”,毛主席在实施无产阶级民主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采用了群众运动的途径。通过放手发动群众,让人民自己起来当家作主,直接参与“国事”,从而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觉悟,提高“人人起来负责”的自觉性。
  回顾历史,在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正是因为有了毛主席的“人民民主”思想,有了他对无产阶级民主的探索与实践,才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和主人翁意识。由此,也才可能在黑云压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处于低潮的日子里,中华大地仍会涌现出无数毛泽东思想的忠实信徒,坚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执着。
  若问:毛泽东时代物质贫乏,为何却能“强国”?简而言之,就是毛主席能动员国人都来关心“国事”,探索、实践无产阶级民主,推行“人民民主”。这就是毛泽东时代战无不胜的根本原因。
  历史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都已证明了一条真理:鼓励“老百姓”起来关心“国事”,国必强盛。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斯人虽已去,经典永流传

下一篇: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