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民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民评论 > 文章

于无声处听惊雷

时间:2018-12-04 06:34:5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于无声处听惊雷
--读鲁迅先生《无题》诗
 
                                  
“于无声处听惊雷”,是鲁迅先生一九三四年五月赠给日本友人新居格所作《无题》诗中的一句,诗的全文是: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毛主席在接见日本朋友时说:“这一首诗,是鲁迅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里写的。”
 
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蹄踏踏,民族存亡的危机日益加深。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加强法西斯独裁统治,饱受灾难的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破坏,使第五次反“围剿”遭到惨痛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力量,也受到极大的摧残。
国民党反动派在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不断加紧了文化“围剿”。一九三二年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公布“宣传品审查标准”,取缔一切要求进步、要求抗日的言论。一九三三年十月到十一月,上海一些书店、电影公司和电影院先后遭到国民党指使的暴徒袭击和警告。一九三四年二月,国民党一次就查禁了一百四十九种书籍和七十六种刊物。同年六月,又公布“图书杂志审查办法”,彻底剥夺了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鲁迅先生这首诗的前两句,就是对劳苦大众饥寒交迫生活惨状的控诉。在国民党法西斯独裁统治下,“百姓就只好箝口结舌,相率被杀,被奴”(注1),连悲歌哀吟的自由也没有了。这是多么阴森恐怖的地域般的图景啊!看到革命遭受挫折,人民蒙受苦难,鲁迅先生感到无比悲痛和愤懑。
面对如此严酷的局面,鲁迅先生并没有悲观失望。尽管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革命人民,绞杀革命文化,然而“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注2)。“心事浩茫连广宇”,正是鲁迅先生“和革命共同着生命”(注3),与人民血肉相连、心心相印的革命家宽广、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正是具有这样革命家的胸怀,才透过表面的“无声”,敏锐地听到革命人民那惊雷般的怒吼。鲁迅先生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并预见革命的风雷一定会激荡,革命的人民一定会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一定会走向光明的未来。白色恐怖终将变成红色恐怖。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注4)。“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一大气磅礴、振聋发聩的诗句,是鲁迅先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当时革命形势科学、艺术的概括,充分显示了鲁迅先生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这首诗,是革命的怒吼,是革命的颂歌,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展现了鲁迅先生对革命风雷的憧憬和期待,是对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的鼓舞和召唤。
一九六一年十月七日,毛主席把这首诗亲笔书赠给日本访华的朋友们,对他们说:“尽管斗争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日本人民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国革命经过无数次的曲折,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最后的胜利属于人民。日本人民是有希望的。”这既是对日本人民的莫大鼓舞,也是对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莫大鼓舞。
“于无声处听惊雷”。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总趋势必然继续证实毛主席的科学预见:“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注5)。
 
(注1)《且介亭杂文二集》:《萧军作《八月的乡村》序》。
(注2)《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九)》。
(注3)《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
(注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关于重庆谈判》。
(注5)《毛主席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责任编辑:wendelaxin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宣传马列毛被批“添乱”--朱继东有点郁闷

下一篇:说说核心利益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