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民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民评论 > 文章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时间:2019-02-18 14:47:3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历史中去寻找正确答案,可以提高对未来兴衰成败的预见性,得以谋划出正确的行动方向。历史已过去,历史人物也已逝去,如果把心中的怨恨情结投入到历史中去发泄,失去的是辨别能力和理解能力,甚至是丧失心智而形成一种病态的精神。倡导言论自由的当今社会,抹黑历史人物、混淆历史真相的言论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上世纪中国抗日战争及国内革命斗争时期的历史命运延伸影响到了我们这一辈人上,现实中太多的不公平总是那么的不尽如人意,怨天怨地怨父辈、怨社会者、怨历史者不知凡几。把蒋介石当成“民族英雄”称颂,与伟人对等,较之以伯仲、以瑜亮,更恶劣的是大放厥词加以贬损、诋毁、辱骂历史伟人的言论竟达到了丧心病狂的境地。这种在聊天中出自于口的言论也无伤大雅,或仁见之、或智见之、或为感情使然也就罢了,可是,利用电视、论坛、微博、微信等以讲述、以文章加以渲染,实在令人难以接受,长此以往将贻害无穷。要知道,历史伟人的杰出贡献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于世界历史命运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雄和伟人是被全世界所敬仰的,是国家性格、民族血性的体现,伟人的文化智慧结晶构成的是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品质,伟人的榜样力量足以支撑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
有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也有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世人皆崇拜英雄豪杰,是因为英雄那种民族气节的血性、坚韧不拔的毅力、欲吞山河的气势、纵横天下的豪情、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等等英雄独具魅力的人格被世人所欣赏、所敬仰、所崇拜。即便对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追求、努力奋斗的个人而言,感受英雄人物的非凡气概可提升自己的信心和情操;学习英雄豪杰坚韧不拔的品格可坚定自己的意志和信念。若将成功者之英雄与败逃末路者较以伯仲,更甚是贬低成功者而颂扬败逃者,实为不齿!放眼古今皆无有先例。历史上以失败者而论英雄的故事也很多,其经典人物莫过于楚汉之争中英雄豪气盖过了胜者刘邦的楚霸王项羽。“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项王军壁垓下,四面楚歌,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楚王项羽,魂断乌江,拔剑自刎,可谓是英雄末路当以豪气冲天的慷慨激昂为千古所颂扬。历史演变到二十世纪,却看同样为争夺统治权的国共蒋、毛之争,似乎在续演两千年前那场英雄豪杰巅峰对决的历史大剧。然而,不尽相同的是,面对毛先生“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纵情挥洒,蒋先生可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怎不见蒋先生向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随涛涛长江之水奔逝于大海?也可落得个英雄之美名扬。可叹!可惜!蒋总统却置我四万万国民而不顾,把一个已经足够赤贫的中国仅剩的财富倾尽所有携至台湾。“台湾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蒋总急渡。今独臣有船,共军至,无以渡。”蒋总笑曰:“天未亡我,民国之财富悉数予我,虽大业不成,可居一隅享乐安逸。留下个苍夷满目任由毛贤弟折腾去吧,我拭目见之!”。总统之蒋先生此举不顾治下之国民安危,也不曾有过以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之念想,而苟安于茫茫大海中一叶扁舟之上落得个自在逍遥。历史纵横两千年,英雄图霸天下,项羽虽未成霸王之业,但楚霸王盖世英雄传千秋;国之统帅,仁兄中正,携款逃跑,安享台岛,此举,可谓是英雄?“不以成败论英雄”,楚王项羽当为英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总统蒋介石只能称之为穷寇。
翻开历史的1938年春,国民革命军60万大军抵抗24万日军进攻徐州,以四比一的伤亡代价未能获胜,徐州沦陷后,日军作战部署指向开封、郑州一线,目标夺取武汉。在兰封一带,国军以10万多兵力围剿日军2万多人,其中拥有德式先进武器装备的蒋介石嫡系部队桂永清、龙慕韩面对装备差档次的日军却弃城而逃,兰封失守,败局已定。蒋介石情急中或学关羽水淹七军,可知关羽淹的是敌之军人,不知蒋总统视国民百姓的生命为何物?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顿时,涛涛狂泄如万马奔腾,刹那间,怒吼声、哀嚎声,声声震彻寰宇,近百万鲜活的生命被瞬间吞噬,呜呼!怎一个惨字了得!上千万中国老百姓遭到灭顶之灾,几千平方公里沃野国土尽成泽国。如此人为灾祸,为旷世不曾有见,却有人将此人为祸端与自然天灾对等作比以评功过。天理何在?人性何为?蒋先生又何尝不知道,决口黄河,犯下的是违天意、惹天怒、丧良心、失人性的人神共愤的深重罪孽,所以他设计嫁祸于日军飞机轰炸所致。掩耳盗铃,无知脑残;掩祸推责,无量小人。蒋介石掘开黄河大堤,无异于自毁长城,无异于自掘坟墓,其人生之成就也随决口之泛滥狂泻千里,终不得志,耻辱一生。何以“民族英雄”当称之?。
当年,赵普在给宋太宗的折子中说:“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蒋先生一生好学,可是常年乱战所致不免昏招频出,对古人说的话也经常理解错误。九一八事变后,蒋先生的国民政府所定基本国策为“攘外必先安内”。如果先生具有英雄伟人般的雄才伟略,能正确理解意在团结国内各种势力,集中武装力量,充实国力,加强战备,安定国内局势以图抗日的思路,历史是不会辜负于蒋委员长的。可是,蒋先生不够学识才智,也没有博大之胸怀去正确运用好既定之国策,却将“安内”理解为“彻底打击消灭”不断与所相抗的国内其他武装力量发生冲突,可见于《爱民的精义与教民的宗旨》中提到安内的对象“第一是赤匪,第二就是一般反抗中央的军阀”。蒋介石统帅的包含其拥有精良装备的嫡系部队在内的国民革命军在抗日战争中是经常以数倍于日军的兵力相抗,都节节败退,以致丢掉大半个中国,这是为什么?蒋介石以庞大数目压倒对手的国之正规军最终丢掉了整个中国,这又是为什么?
历史的真相胜利者不需要去涂抹,在历史上空前动荡危难的时期,胜利者能成就恢宏伟业绝非偶然侥幸。历史紧要关头,民族大义当前,毛主席积极推崇自己的对手蒋介石,并将自己的武装力量悉数交予蒋先生统领,1936年12月12日,由中共主导的西安事变将蒋先生推向了国民革命军统帅的最高军事权力位置。毛主席在民族即将陷入危亡的时刻,发出团结自家兄弟一致对外抗日的呼声是一种真情表达,他站在全国的高度上鼓舞全国全民族抗日,给蒋介石以极大的鼓励,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他如此说道:“全中国就在民族领袖与最高统帅蒋委员长的统一领导之下,发出了神圣的正义的炮声,全中国形成了一个空前的抗日大团结”,这是伟人才具有的磅礴胸怀。有人说,日本入侵中国,毛先生赢得了夺取天下的时间;那么,日本入侵中国,蒋先生则赚到了统一中国军事力量的雄厚资本。于此可见,当时蒋仁兄被推向全国军事领导权的最高峰时,毛贤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是积极的,不仅是付诸于行动,而且给仁兄以精神上的鼓励,寄希望于仁兄发挥好领袖的带头作用,驱逐倭寇,完成民族统一大业。可,正由于蒋兄缺乏那种英雄伟人的才智和胸怀,历史给出的答案却让人非常失望。
西安事变后,全国抗日武装力量纷纷响应,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李宗仁的桂系、毛主席的红军等等全国武装力量和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统一改编为由蒋介石统帅的“国民革命军”,全军下设五个战区和一个直属部队。此时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直属部队第18集团军”由朱德担任司令长官。随后1937年9月太原会战爆发,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作战,兵分八路,令直属部队第18集团军第115、第120、第129师为第八路军分别驰援平型关、雁门关、五台山作战,八路军在此会战中取得的“平型关伏击战大捷”一战成名,由此将第18集团军改为第二战区所辖“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有谈及抗日战争的话题,可笑之有些人把决战于正面战场的国民革命军于国家于民族伟大贡献的光环全套加在蒋先生头上,并与小打小闹的八路军敌后游击战作对比。令人不可思议的却是,一个拥有庞大军事力量的正规部队在战争中丢盔卸甲、损兵折将、节节败退;一个弱小的武装力量在战争中保存有生实力而逐步壮大。这是一个事实,一个不容改变抹杀的历史事实。胜利者何须用虚伪去掩盖历史真相?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来就是很客观的评价国民革命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历史课本里,我们知道了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革命军第29军奋勇抗击,原西北军冯玉祥部的佟麟阁将军战死沙场,成为第一个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高级将官;从历史课本里,我们知道了,被誉为“铁军”的原李济深粤军第一师第四团,中国战斗力最强军队之一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奋勇抵抗,重创日军。然而,蒋委员长总领的国民革命军,打得是没有章法、没有兵法的战争,不惜以士兵生命甚至于百姓生命用来作为生死战场上豪赌的筹码,更令人扼腕的是很多非嫡系部队总是在有望战胜日军的那一刻,由于补给不足、援军协同配合作战不力,而导致必胜的战役逆变成败局,淞沪败退,南京惨烈。从1937年7月7日到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失陷,集偌大中华英勇为一体,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却把首都给沦陷了,三十万生灵啊!历史课本里,我们在台儿庄战役中看到了一位神勇的将军,那就是原西北军冯玉祥部的张自忠将军,曾经长城会战,喜峰口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酣畅淋漓,到战死湖北宜城,将军的民族英雄气概都足令日本军人所敬仰。在历史课本里,我们看到了北伐战争中的铁四军到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的叶挺将军,我们知道了“皖南事变”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的全军覆没,我们读过了陈毅将军的《梅岭三章》。在历史课本,我们蒙受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协定》的屈辱。难道这些历史不是真相吗?这种丧权辱国的协定是“民族英雄”之所为吗?
三十六计走为上,何谓“上”?是最高明、最上等的计策。深蕴中华文化精髓的毛主席将“走为上”在战争中运用得得心应手。四渡赤水,玩弄百万大军于鼓掌之间,是“走为上”;“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边走边打、边打边走,是“走为上”;运动战,拉开战场控制区域,让部队有足够的空间迂回、穿插,动静相宜、伺机而将歼灭敌人,是“走为上”;伏击战,斩其腰、切其尾,抓住敌人部队的薄弱环节进行攻击,以乱敌阵、以扰敌心,以少胜多,以弱灭强,是“走为上”。毛主席一计“走为上”,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孙子兵法》“因敌而制胜”、“避实而击虚”了然于心。抗战期间,他书写的《论持久战》之巨著博大恢宏、高屋建瓴、深邃剔透。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的实践,共产党领导的国军第八路军、国军新编第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等武装力量发挥以“走为上”为主导的游击战克敌制胜,队伍日益壮大,积累丰富的作战经验,培养了许多令世界军事界仰慕的杰出军事人才,打出了许多今天还摆在美国西点军校教案上的经典战役。
毛主席的个人精神品质是由中华文化智慧结晶而构成的,他的辉煌一生给世人展现的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书。残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英雄的毛主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培养了睿智的毛主席;湖湘儿女的悍勇顽强、敢打硬拼、民族气节的精神特质,铸就了战斗的毛主席;传奇的历史,引领了积极探索的毛主席。1910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十七岁走出家门,志存高远开启了辉煌的人生之路。1925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在湖湘这一方灵动的山水之间,深藏于心灵深处的原始动力激情迸发,三十二岁的毛主席发出了一种伟大声音的呼唤:“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二十年过去了,1945年10月10日,毛主席与蒋介石在重庆签下《双十协定》。然而,精彩的一幕大戏却是在协定签订的第四天后发生。在重庆这几天,毛主席将自己的一首词作送给了柳亚子先生, 这首刊登在1945年10月14日重庆《新民报》的词作就是毛主席作于1936年的恢宏巨作——《沁园春•雪》。诗人成就霸业的壮志雄心和远大抱负昭然天下,人们仿佛不记得了前几日的《双十协定》,全都围着这首词作转。蒋介石当时看到这首词,急忙问大秘书陈布雷怎么样?陈布雷观后,情不自禁地惊呼道:“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介石羞愧难当,想与之相比,却没法亲自上场, 说:“我看毛主席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陈布雷连夜去布置,山城重庆顿时因《沁园春•雪》而沸腾,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教授、学者、诗人、作家、文人骚客悉数登场。蒋介石其实也深知文化的重要性,要不然也不会搜罗顶尖写手,写了一堆《沁园春》,企图压倒《沁园春•雪》。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等报刊就同时登出了所谓围剿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结果蒋介石是越看越摇头,越看越叹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有了一个衬托,有了一个反差,或有了个落差,反倒成了众星捧月显示出此作鹤立鸡群的风采。柳亚子先生说:“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毛主席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朱向前:“这个词所产生的作用,它的感染力它的征服力,它的赢得天下的民心,它这个作用,你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为过,所以我才敢说这个文化软实力,在这首词上体现是最为充分的,这样它结合当时那种历史背景和形势,它赢得了中国大部分的民心,所以才为中国共产党打下天下,起了一个重要的铺垫作用。”《沁园春•雪》就如同给蒋介石当面下了一道战书。经历八年抗战实践,眼前这位国之统帅已经不足以成为自己的对手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时,毛主席已经胸有成竹,是对自己拥有强大的文化而自信,是自信一种充满智慧和力量的文化可以打败任何一个敌人,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毛主席一生得罪了两个集团

下一篇:当私心虏虐了良心,责任就不值一提了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